道德的历史类型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0856837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的历史类型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道德的历史类型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道德的历史类型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道德的历史类型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道德的历史类型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德的历史类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的历史类型(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道德概述,第三节 道德的历史类型,一、原始社会的道德,主要内容 维护氏族部落的共同利益:以维护血缘集体的共同利益为最高道德目的; 氏族部落成员共同劳动、团结互助、自由平等:以全体成员的平等、协同劳动、互相帮助等为基本内容; 勇敢坚强,吃苦耐劳。,原始社会的道德规范,基本上是和习惯混同在一起,不是很明确。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很朴素,一般就是“好的”和“坏的”、“自己的”和“敌人的”、“吉”和“凶”等。在原始社会,人们活动的范围主要是氏族部落,因此,道德规范的内容也主要是氏族成员之间的行为规则。,原始社会的道德基本特征,淳朴性和野蛮性并存 淳朴性:道德意识是自发的和贫乏的,由于思维和语言尚不发

2、达,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尚未分离,人们对氏族和社会的认识比较简单。 野蛮性:氏族复仇、食人之风和血缘群婚 例:电影人食人实录 剧情:1979年,一个由3男1女组成的电影摄制小组在南美洲丛林中拍摄关于食人族的纪录影片时失踪了。一年后,他们的电影胶片被发现并带回了美国,人食人实录剧照,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特征,(2)直观性与狭隘性并存。 直观性:原始社会人的意识只有“有利的”和“有害的”观念,这种观念往往同时含有真假和美丑的意义。人们不仅用“有利”和“有害”评价人们的行为和相互关系,而且也用这些观念评价自然现象。 狭隘性:在原始时代,人们的眼界始终未能超出部落、氏族的范围,道德调节仅限于本部落、氏族之

3、内。人们往往把道德看作外在的力量,从而“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原始社会的道德调节所凭借的力量,主要是习惯、传统、禁忌和首领的威信等。这时的道德调节所具有的权威性,是以后各阶级社会的道德所无法比拟的。,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特征,(3)自发性与外在性并存。 自发性:原始社会的道德萌芽于人类早期的劳动和简单交往,出于调节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需求。 外在性:原始社会道德是纯真质朴的,往往同其他生活惯例、风尚习俗以及原始宗教混杂在一起。它以维护和追求整体利益为基础,以非强制性的习惯、传统和威信为手段,有力地调节人们的行为活动和相互关系,是人类道德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开端。,非洲的原始部落,

4、二、奴隶社会的道德,阶级道德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指适应奴隶制社会经济关系状 况的道德,主要 包括居于支配地 位的奴隶主阶级 道德以及与之对 立的奴隶阶级道 德。,维护或反对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和绝对屈从的对立和斗争,是奴隶制社会道德最基本的内容。 (1)要求所有的人忠于奴隶主国家; (2)奴隶主鄙视劳动和劳动者; (3)男尊女卑,男主女从。 奴隶社会的道德比原始社会的道德有很大进步,成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中的一种独立成份。,奴隶社会道德的两面性,道德一方面走出了原始道德的限制,加快了发展步伐,有了很大进步; 在奴隶主身上,表现出原始道德中从未有过的恶习:“最卑下的利益和最卑下的手段”。 因此,

5、奴隶社会的道德在揭开了人类道德史上的新的一页的同时,又使人类道德从淳朴的道德高峰跌落下来。,奴隶制社会后期,道德滑坡,奴隶主荒淫无耻,意大利有句俗语:“有多少奴隶,就有多少敌人。”深刻地表明反对奴隶主的暴虐,野蛮统治,争取做人的地位,是奴隶阶级的道德原则。,奴隶社会后期,奴隶制生产关系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就要求产生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就是封建制生产关系。奴隶社会的道德也被封建制社会道德替代,三、封建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道德是阶级道德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指适应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状况的道德,主要包括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两种对立的道德,地主阶级的道德居于支配地位。

6、,西 周 的 等 级 制 度,封建社会的道德特点,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 忠君、孝亲是封建地主阶级道德的基本规范 男尊女卑 政治道德化,道德宗教化 农民阶级形成了勤劳节俭、艰苦朴素、诚实善良、不畏强暴等优良品质和因循守旧、散漫落后、保守自私等消极品质。,周朝的分封制,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分封制的核心,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品第人物是中正官的主要职责。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 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魏

7、晋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 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国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农民等,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教皇、主教等,(婆罗门),(吠舍、),(首陀罗),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刹帝利),古代的四民,【出处】:管子小匡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 古代所谓四民,指大学士、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士农工商是古人按着为社会贡献大小的顺序来排列的。

8、 士排第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立德于心,建功于世,宣德功于言,泽被后人。 农排第二:“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以食为天”“家有余粮、心里不慌”,尤其在农业为主的国家。 工排第三:“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借助工具可以提高效率。 商排第四: 商是互通有无的,必依赖他人而后能行。只可少数参与,如果大家都去经商,都去依赖他 人,则无人可以依赖了。商的地位排在末尾,有不禁止又不提倡的深意。,士农工商图,士,商,工,农,三教九流(亦作九流三教),泛指古代中国的宗教与各种学术流派,是古代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也泛指社会上各种行业、各色人物。在古代白话小说中,往往含有贬义。,三教: 1.

9、夏、商、周三代所崇尚的忠、敬、文这些道德规范与礼仪文饰,总称为“三教” 2.东汉后,三教通常即为儒、道、佛。 “三教”新说:鸿钧老祖一道传三友,老子与元始天尊创立阐教,通天教主自立截教,再加上三位人皇(伏羲、神农、黄帝)统领人间,是为人道教,如此为“三教”。,九流十家: 在汉书艺文志分别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九流十家,是九流以外加上小说家。 社会九流: “上九流”是: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军官)、农、工、商。 “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

10、拐骗及巫婆)、盗、窃、娼。,封建社会道德之三纲五常,三纲:君臣义,即君臣之间要讲信义;父子亲;夫妇顺,即夫妻要和顺。 礼纬含文嘉云: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矣。 五常 (1)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 唐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2)五常:另一说为“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三从四德”,是一种中国古代女性的道德规范,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

11、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妇女应有的品德,三从是未嫁从(从:听从)父、既嫁从(从:辅助)夫、夫死从(辅养)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工(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工)。 古时候为妇女设立的道德标准。男性选择妻子的标准。,封建社会之三从四德,封建道德之七出,七出,七去(也称七弃)是在中国古代的法律、礼制和习俗中,规定夫妻离婚所时所要具备的七种条件,当妻子符合其中一种条件时,丈夫及其家族便可以要求休妻(即离婚)。从其内容来看,主要是站在丈夫及其家族的角度并 考量 其利益,因此可说是对于妻子的一种压迫。但另一方面在男性处于优势地位的古代

12、社会中,也使女性最低限度地免于任意被夫家抛弃的命运。 一、“不顺父母”:亦即妻子不孝顺丈夫的父母。违背孝顺的道德被认为是很严重的事。 二、“无子”:即妻子生不出儿子来,理由是“绝世”,在传统中国,家族的延续被认为是婚姻最重要的目的,因此妻子无法生出儿子来便使得这段婚姻失去意义。以唐律为例:妻年五十以上无子,听立庶以长。疏议据此认为四十九以下无子,未合出之。随传统中国“一夫一妻多妾制”的逐渐成熟,真正是以无子的原因而休妻的情形大为减少。 三、“淫”:亦即妻子与丈夫之外的男性发生 性关系 。理由是“乱族”,也就是认为淫会造成妻所生之子女来路或辈分不明,造成家族血缘的混乱。,四、“妒” 指妻子好 忌

13、妒 。理由是“乱家”,亦即认为妻子的凶悍忌妒会造成家庭不和,以及“夫为妻纲”这样的理想 夫妻关系 的混乱,而许多看法中,更认为妻子对丈夫 纳妾 的忌嫉有害于家族的延续。 五、“有 恶疾 ” 指妻子患了严重的疾病。理由是“不可共粢zi盛”,是指不能一起参与祭祀,在传统中国,参与祖先祭祀是每个家族成员重要的职责,因此妻有恶疾所造成夫家的不便虽然必定不只是祭祀,但仍以此为主要的理由。 六、“口多言” 指妻子太多话或说别人闲话。理由是“离亲”,在传统 中国家庭 中,女性尤其是辈分低的女性,被认为不应当多表示意见,而妻子作为一个从原本家族外进来的成员,多话就被认为有离间家族和睦的可能。 七、“窃盗” 即

14、偷东西。理由是“ 反义 ”,即不合乎应守的规矩。,封建社会道德和奴隶社会道德的联系,封建社会道德和奴隶社会道德联系较密切。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以维护或反对宗法等级制的尊卑贵贱秩序为基本内容。地主阶级道德把等级“身份”作为评价善恶、荣辱的标准,以“尊尊”、“亲亲”或“忠孝”、“信义”作为根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按宗法等级划分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与此相反,农民阶级道德则要求贫富均匀、贵贱同等,并依此形成了有别于地主阶级道德的行为准则。,封建社会道德和奴隶社会道德的联系,占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道德进一步规范化、体系化和神秘化。封建统治者借助于国家政权或宗教组织,不仅对各种道德要求作出正式表达,形成

15、封建“人伦”关系的规范和理论体系,而且往往假以“神意”或“天命”,将这些规范强加于人。 道德调节功能进一步强化。封建统治者一方面使道德和政治、法律、宗教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又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加强道德对人们的精神控制。,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具有明显的历史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比较自主地进行劳动。 2、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部分农民甚至还有少量的土地。 3、农民的劳动成果,除大部分作为地租缴纳给地主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比较,封建社会道德的进步性和消极性,相对于奴隶社会道德,封建社会道德的进步倾向主要表现为: 地主阶级道德处于

16、更自觉的状态,反映了劳动者获得的一定的人身自由; 农民阶级道德包含了勤劳、节俭等新品德因素,具有一定的反抗剥削、压迫和等级特权的进步作用。 封建社会道德的消极方面主要表现为:地主阶级道德更具有伪善和欺骗性,成为奴役人民的精神枷锁; 农民阶级道德也反映了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等落后的一面。,封建社会道德的两面性,(1)相对于奴隶阶级而言,人类道德关系和人类对各种道德关系的把握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人身独立和自由得到了一定的承认和肯定,农民阶级对自己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了初步的觉悟。 (2)以维护严格的宗法等级制为目的的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严重束缚了人们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发展,阻碍了社会生产力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为了维护封建剥削制度,地主阶级不仅依靠暴力进行统治,还在思想上控制劳动人民,具体表现在:,(1)封建迷信。 (2)封建道德。 (3)宣扬“君权神授”。 (4)扶植教会势力。,封建社会后期,封建制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1)农民生活极端贫困,无法提高购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