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考语文真题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0848854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47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高考语文真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四川高考语文真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四川高考语文真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四川高考语文真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四川高考语文真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高考语文真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高考语文真题(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语文中考 考点与对策,1、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文章(某段或某情节)内容。 2、把握文章内容, 提炼文章主题。 3、明确详略,把握中心与材料的关系。 4、理解标题、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5、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记叙文,1、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文章(某段或某情节)内容。,【几种类型】 叙事为主的文章:叙述事情的经过 写人为主的文章:人物做了什么 写景状物的文章:从几个方面描写事物的特点,【概括方法】 A 概括法:(记叙段落)记叙了人时间地点情况下做 + 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 特征 B 提取重组法:把原文中出现的,表达主

2、要内容的短语组合成句。,【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 1、概括某一部分的内容 例:(2005年中考题)刘老师刘老师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刘老师笑谈残腿;(1) (2) ;刘老师赞赏、鼓励学生。 解题思路:记叙文概括段意常用的句型是:“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2、找出与某个句子相呼应(对应)的语句 例:(2007年中考试题)老海棠树:从第四段中找出与地(5)段画线句“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相照应的句子 。 解题思路:“相照应”、“相呼应”意思是前后两句话指的内容同一方面;或者表述的情节、情感相近、相反,互为铺垫。 (1)首先弄清画线句的含义; (2)然后根据提示在画线句前或后找; (3)再次比对这两

3、句话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3、捕捉段落之间路标性的词语和句子 例:(08期末测试普陀卷)文章主题可分为两个部分。连接两部分的一个重要的词是 。 解题思路: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常常可以 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这些词语大多是带有修饰性的形容词和副词。 过渡句一般出现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过渡 词一般出现在过渡段中。,4、分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例:(2007年中考试题)老海棠树):第2段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在文中的作用是 。 解题思路: 1 (考点) :段落的作用(内容+结构) 2:内容即概括段意(方法有3:抄原句、提取重组、自己概括),段意要联系中心 3:结构作用有6:总起下文 承上启下

4、(过渡)前后照应埋伏笔作铺垫 总结全文(可用排除法筛选),2、把握文章内容, 提炼文章主题。 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一般有: (1)标题入手,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事件或情节入手,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 。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能直接揭示中心。 (4)从人物描写入手。 (5)从反复出现的词语入手。 归纳文章中心思想其实就是在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塑造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因此在概括文章主题是注意上升到普遍性。,1、直接概括全文(某一段落)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09届阅读P73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通读全文,说说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 解题

5、方法:把握表现文章主题的基本方法有五种,此文可以选用其中两种,概括情节把握主题;捕捉开头结尾处议论抒情的语句。,2、根据文章主题,概括情节 例:(2006年中考题孩子和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她的“善良、真诚”在全文中的表现 解题方法:单纯考概括主旨的题目在大型考试中比较少见,一般都与表达主旨的五种方法结合起来考。 解答此类题(1)明确主题的含义。如:善良真诚是指心地好,乐于帮助别人,对人真心不虚伪。 (2)根据主题概括材料。无论详略。 (3)用规范的句型表达完整。,3、分析标题的含义 例:(2002年中考题亲近自己的双腿)从全文看,题目“亲近自己的双腿”的含义是 。 解题方法:记叙文的题目常常精

6、炼而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主题。除了直接表达主题外,很多题目往往一语双关,很含蓄点明主题。 解答此类题(1)了解题目传递出的表层含义。线索、情节、行文内容。 (2)分析深层含义,即本文要表现的主题思想。,讨论文章开头结尾的作用 例:(08期末静安卷)赏析文章的结尾? 解题方法:记叙文的结尾经常通过抒情和议论,直接、间接地点明文章的主题。从此入手就可以答题。 (1)在表达内容上的作用。点明主题,升华主题 。 (2)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结上文;前后照应或首尾呼应。,3、明确详略,把握中心与材料的关系 1、分析材料安排的理由 例:(08期末测试普陀卷)从文章选材的角度看,第四段划线部分似乎有损于“父亲”

7、的完美,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 解题方法: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只是角度不同罢了。这一内容有力地表达了“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主题,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 解此类题(1)先概括材料,主要写了什么,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2)再分析与中心之间的关系,能否表达主题。,2、材料详略安排的理由 例:(某校练习卷)为什么文中“撞人”和“吃晚饭”详写,而照顾老奶奶却略写呢? 解题方法:文章要突出的是我如何意识到什么是“长大”,“撞人”和“吃晚饭”交代了我意识到长大的具体内容,所以作者详写。 解此类题一定要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再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3、分析人物、情节在文中的作用 例:(09届阅

8、读P93小扇轻摇的时光文中有关冬英这一人物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 解题方法:从人物、情节是为主题服务的角度上去考虑。,6.表现手法:对比、象征、衬托、铺垫(伏笔)、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情景交融【鉴赏】 小中见大:本文从我们所熟知的入题,抓住的特点,让我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或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 对比:本文巧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出。 象征:本文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更好地达到

9、了表现的目的。 巧合:本文巧妙地运用了巧合,既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却又在生活的情理之中,很好地表现了主题,令人读后不免颔首称许。 抑扬:本文运用了抑扬之法,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衬托:本文运用了衬托之法,用的衬托的,使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烘托:本文大量运用环境烘托,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托物言志: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紧紧抓住的的特点,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或人生观或生活态度或精神品质)。 卒章

10、显志:本文运用了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层层铺叙,直到最后才突然揭开谜底,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然后又转入深深的思考。 悬念:本文巧妙地运用了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并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自己主题的目的。,7.描写的方法 描写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 描写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描写角度:正面、侧面 例题:2001年16题第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1) (2) 答案:1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2表现了当时农民的蒙昧(农村的落后、闭塞) 原文:莺飞草长的阳春三月,浙江义乌西乡山区的天气还相当冷。质朴的山民,还穿着一冬未经洗涤的老布

11、棉衣,晒着太阳聊着重复了几代人的老掉牙的话题,唯一的变化就是脑后的辫子成了稀有品种。当晚霞在西山梁上一消失,村庄便由沉沉的黑夜主宰了一切,死寂得只听见偶尔的狗吠。 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交代背景、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思想感情、突出文章中心。 8.记叙文的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开放性题目,【题型】 1、根据上下文情境,补写相关内容。 例1:2002年亲近自己的双腿17题 第段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我”的心理活动。请联系上下文,把“我”心里想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 例2:2003年成全一棵树23题 第段写道:“他百感交集。”如果你是一个戏剧或电影的编导,请为他设计一段独白。【

12、独白:戏剧、电影中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话。】(20字左右)(2分) 例3:2004年最完美的礼物 22题 第10段画线句“郭教授将猎枪递给大刘,声音颤抖着对大刘叮嘱了什么”.根据文意,写出教授叮嘱的内容(2分),思路:根据上下文揣摩情境、语言符合人物特点(身份、性格、情感等) 例1原文: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我觉得我很不人道,我刚30出头,有130多斤的体重,体魄强壮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着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

13、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思路1:寻找上下文 2:揣摩情境:“我”和车夫的对比(“我”?他?)不安、内疚、歉意 示例:(1)却安坐在车上,让一个年龄几乎和自己父亲差不多的残疾人来拉车,这怎么好意思? (2)而他已经五十多岁,又只有一条腿,我怎么能心安理得地让他来拉车?,例2原文:他一下子怔住了。 他百感交集。许久许久,他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 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思路1:寻找上下文 2:揣摩情境(1)残疾儿子著名作家(身份) (2)一脸得意一下怔住噗通跪下终于明白(行为) (3)儿子的秘密母亲的呵护感激母亲、赞美母爱(情感

14、) 示例:(1)母亲啊母亲,我原以为只要我不说出来,就没有人会知道我的秘密。没想到您每天注意着我,也只有您能揣摩到儿子心灵的深处。 (2)原来母亲一直如此地关切着我,了解我的所思所想。现在我已长大成人,我一定要好好地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3)娘,谢谢您!如果您当初不做出这个决定,我也可能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了。娘,还是您最了解我啊!,2、根据上下文语境和文章中心,探究写法。 2005年我的老师18题 将第段与下面一段文字作比较。你认为哪一段作为文章的结尾更好?为什么?(70字左右)(5分) 离开他已经近三十年了,倘使他还健在,一定退休了。也许,他这时候仍在放风筝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

15、年复一年地被断腿钉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希望刘老师不至于如此,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然而,倘使不幸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飞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示例:(1)我认为原文结尾好。原文写了老师带给“我”的回忆和令“我”涌起深深感触的风筝,显得积极向上。而另一段文字提到长者和“倘若离开人世”,显得悲观,与文中刘老师的精神截然不符。所以我认为原文第段好。 (2)我认为下面一段文字相对更好,它将文中的刘老师与一位失去活动自由的老者作比较,更突出了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追求,也更强调了刘老师永远在“我”的心中,激励着“我”前进。,3、鉴赏评价语言。 例1:2002年亲近自己的双腿18题 从语言特点看,在第段中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精彩语句;写出你最欣赏的一句,并陈述理由。(3分) 例2:2003年成全一棵树 25题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1)你有什么感受?请选择一个角度,写200字左右的议论性片断。(2)请就文章的写作特色,选择一个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