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研究主题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0843068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研究主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研究主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研究主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研究主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研究主题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研究主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研究主题(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研究主题,华南师大课程与教学系 黄甫全 电话:86-20-85214278(宅) 传真:86-20-85216033; email: 喀什师范学院 2006年11月9日,引子,过去教育学一级学科下面有两个二几学科: 1、教学论 2、学科教学论 现在被合起来称为: 课程与教学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将“教学论”与“学科教学论”合起来称为课程与教学论? 整合的课程与教学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产物!,两个问题,第二个问题: 当前课程与教学论有哪些研究主题? 课程与教学论已经形成丰富而系统的学科研究主题!,两大主要内容,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

2、革的进程和形势 二、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体系,第一,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进程,(一)历史背景:根据课程变动的不同特征,20世纪下半叶我国课程研究的演进可以分为五个不同阶段: 改造阶段(1949-1952); “苏化”阶段(1953-1956); 革命阶段(1957-1976); 劳动化亚阶段(1957-1959); 本土化亚阶段(1960-1965)编制了一套课程教材; 大革命亚阶段(1957-1959); 恢复阶段(1977-1984)恢复文革前的课程; 改革阶段(1985-至今)。,(二)新时期以来的第一轮课程改革,1、第一轮课程改革( 1985-1996/2001年):研制实施

3、了中小学课程方案。 1985年启动了课程整体改革研究。 1992年颁布、1994年和1995年修订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配套课程计划、各科教学大纲和数套教材(84套); 1996年颁布、1999年修订、2002年再次修订实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配套课程计划、各科教学大纲及其教材。,2、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突破,(1)建立了改革理念 (2)课程体制突破 中央一统“三级分权” 教科书国定制审定制 教师赋权:被动执行者主动研制者 (3)“一纲多本” (4)启动了课程教材多样化的进程,3、存在的主要问题,(1)课程内容陈旧 (2)课程内容难度过大 (3)课程门数过多 (4)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比较严重 (5)学

4、生仍然被动学习 (6)高考是瓶颈口 (7)教师整体水平不适应,(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1、1999年,在第一轮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 颁布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1年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实验启动。 2003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出台 2004年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2、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五点突破,(1)促进课程综合化,综合学科重建 品德与生活,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体育与健康 综合实践活动,(2)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亲身体验、分析与反思。 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充分利用

5、。 广泛的课程资源。 建立适合于个体的学习策略。,(3)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学生 教师 课程产品 学校,学生的评价,道德品质 学习能力 交流与合作 学科学业发展,教师的评价,职业道德 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教学设计与实施 交流与反思,课程产品评价,课程方案 课程标准 教学材料 课本 课程资源,学校的评价,学校领导 发展与规划 制度与管理 教学研究,(4)调整课程政策,改革多年来国家大一统设置课程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政策。 促进地方、学校课程建设能力的发展。 促进校本课程的多样化。,(5)有效地组织实施,先实验后推广,以点带面,滚动发展 校长、教师、学生与家长、社区共同参与。 自

6、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以校为本,发展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统筹规划,网络联系,3、高中课程改革的六大发展或突破,(一)走向综合化课程 (二)学校自主的课程管理体制 (三)建立课程的立体结构 (四)试行学分制 (五)课程内容现代化 (六)课程评价的转向,(一)走向综合化课程,在我国当代背景下,综合化就是“学习化”; 过去的教授化课程; 学习化课程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本的新课程:学习领域、学生参与课程研制设计、实施、评价的主体。,(二)学校自主的课程管理体制,1、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家庭、社区、学校以及国家和地方课程,特别是网络课程资源; 2、自主研制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3、学校课程自主

7、度高达:29/144=20.1%;51/144=35.4%;其实还有180学分“空间”,弹性高达87/180=48.3%。 (以前是1015%); 4、新的班级管理制; 5、新的选课指导制; 6、学校自主认定学生毕业资格。,(三)建立课程的立体结构,1、“三级”课程:国家、地方和学校; 2、“三类”课程:学科、活动和隐蔽; 3、“三制”课程:必修、选修与师生自主开发; 4、“三层”课程:学习领域、科目和单元。,(四)试行学分制,学年制与学分制相结合 总学分187学分,必修116,选修学分-55,选修学分-16;毕业学分144。 年级(行政)班与教学(课程)班相结合 基本要求与专长发展相统一。,

8、(五)课程内容现代化,时代性:与文化发展和生活实际相联系 基础性:适当降低难度:数学、物理、化学、英语; 选择性:教师的选择与创造,学生的选择与发展,(六)课程评价的转向,过程性:成长记录 学生主体的确立: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 建立学校自主的高中生学业成就水平认定制度; 全面反映学生的选课情况和一般发展; 高考改革:3+X+1:实现学校和学生的选择权。,二、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体系,第一、课程与教学领域关涉的五个基本维度,课程与教学研究作为特殊文化有五个基本维度: 1、文化空间 2、文化时间 3、文化活动 4、文化审美 5、文化本体,第二、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包含的基本领域和主题,(一

9、)空间维度,课程与教学文化空间:有哪些组成成分?系统结构如何?,1、学生生长与发展、 2、教师发展、 3、教育内容建构:多元文化教育、少数民族教育、 4、协作者或影响因素:-家长、社区、经济政治和社会团体,5、环境优化:教育环境、教学环境、学习环境、隐蔽课程、校园文化 6、系统结构: 7、-基本原理 8、-师生关系 9、-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教师中心/学生中心/学科中心/情境中心,(二)时间维度,课程与教学文化时间:研制课程与怎样教学?或 怎样进行教育内容的文化选择?怎样将选择出来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经验?,研究主题: 10、课程研制(开发)过程 11、课程哲学(理念)或教学哲学澄清 1

10、2、目标选择 13、内容选择 14、课程结构 15、课程设计,16、课程材料 17、课程方案 18、课程标准 19、教案/学案 20、教学材料-课本、教科书 21、课程组织-学习经验与学习机会,22、课程实施 23、校本课程开发 24、综合实践活动 25、研究性学习 26、悬空课程 27、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28、教学目的与目标 29、教学过程,30、教学原则 31、教学模式 32、教学策略 33、教学方式 34、学习方式 35、教授方式 36、教学互动方式,37、教学组织形式 38、课程与教学评价 39、课程产品评价 40、教材评价 41、学生学习评价 42、教师考核教师教学评价 43、教学评

11、价,44、学校评估 4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47、课程整合/综合化 48、电化教学:电子课本/教材/书包 49、网络课程 50、网络学习 51、网络教学,(三)活动维度(价值活动),课程与教学文化活动: 怎样组织开展课程与教学活动?,研究主题: 52、课程价值 53、课程决策 54、课程权力 55、课程管理 56、课程领导 57、课程改革 58、课程变迁 59、课程创新 ,(四)审美维度,课程与教学文化境界:怎样走向审美化? 研究主题: 60、课程美学 教材美学,教材设计与装帧艺术 61、教学美学 62、课程审美化 意境与审美形态 63、教学艺术,(五)本体存在维度,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文化反思 课程与教学论是什么?课程与教学是什么? 研究主题:,64、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65、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66、课程与教学论的分支学科: 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学科课程论、学科教学论以及教育信息技术学,,67、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基础 68、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 69、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70、课程与教学的科学基础 71、课程与教学的社会学基础,72、课程与教学的文化基础 73课程与教学的政治学基础 74、课程/教材经济学 75、课程与教学本质 76、课程与教学理论 ,致 谢,谢谢大家! (2006年11月9日编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