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事故处理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0830937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885.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速公路事故处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速公路事故处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速公路事故处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速公路事故处理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速公路事故处理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速公路事故处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速公路事故处理(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速公路事故处理,高速公路事故处理,一、事故监视及排除 二、交通事故勘察及原因分析,事故监视及排除,高速公路事故监视是迅速排除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减少事故对交通流影响的基础。 事故监视系统主要有:电子监视、闭路电视、航空监视、救援装置和紧急电话、驾驶员互助救护系统、民用频道无线电、巡逻车。根据目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及道路建设情况,在近期内采用闭路电视、救援装置和紧急电话、驾驶员互助系统、公安和公路巡逻车监视事故更为经济有效,而且完全可以利用现有公路监视系统。 一旦事故被监视到,那么交通事故迅速排除是保证交通的关键。排除高速公路的交通事故,应由交通事故的公路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但更需要一支由许多机构配合

2、默契的管理队伍,即既包括高速公路管理者、交通公安,也包括医疗、消防、救援者的有机结合。,事故监视及排除,当监视中心得知发生交通事故后,应立即通知路政、养护、公路交通管理部门及和事故有关的医疗、消防、救援单位。各方均应及时赶到现场,组成临时事故排除指挥组。交通公安管理部门负责勘察现场、疏导交通、依法处理事故;路政部门负责勘察路产损失、排除路障和清理事故现场、依法索赔路产损失;养护部门负责迅速恢复被破坏的交通构造物及设施;医疗、消防、救援部门按和高速公路管理部门签订的服务合同,及时抢救人员、灭火救援或为需救援车辆提供服务;监视室应及时发出各种控制交通的信号。总之事故排除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工作,各部门

3、一定要各负其职、紧密配合、协调工作。事故现场勘察处理完毕后,要迅速解除紧急状况下的交通管制,恢复正常交通。,交通事故勘察及原因分析,事故原因分析的基础工作是勘察和调查。现场勘察的目的是收集痕迹、物证及其相互之间的相关因素;查明发生事故的主、客观原因,为研究事故的原因和规律提供可靠的依据判明当事各方发生事故过程中主要情节和违章因素。 现场勘察的主要内容是绘制现场图、摄影、取证和询问、访问及其它现场调查。现场图包括平、立、剖面图、立体图和示意图,是法律证据;现场摄影是事故佐证;询问、访问和其他现场调查是获取必要的补充证据材料的方法。 事故勘察和调查后应进行事故分析。,事故分析可根据勘察资料从以下五

4、种原因分析 (控制方案),1车辆及其行驶状况导致的事故 2公路条件的原因导致的事故 3驾驶员失误导致的事故 4交通环境的原因导致的事故 5交通管理系统不完善导致的事故,车辆及其行驶状况导致的事故,车辆造成事故主要表现在车辆性能差、机件失灵。每年全国因机动车机件故障发生交通死亡事故次数约占全部死亡事故的2%以上。 事故与原因的联系:因轮胎花纹已严重磨损,制动构建不灵,致使紧急刹车而产生偏跑或侧滑;转向机构不灵,制动器失控,加减速运动构建不适应零部件断裂,引起撞车,翻车,燃烧,违反交通规则侵占道路行驶,违章超速,超车,超重,超宽等违章运行等造成交通事故; 轮胎痕迹与事故分析:轮胎印记是车轮留在地面

5、上的,是车辆运行过程中真是记录与反应,是不可缺少的物证和分析事故原因的主要依据之一。利用胎迹可鉴别车型,轮距和轴距,根据其宽幅变化可以分析出车辆回转运动过程,根据印迹曲线分析肇事车辆的偏移和侧滑,根据制动印迹的转折判断冲击点位置,根据拖印距离确定肇事车的速度等; 车体痕迹与事故分析:从车体凹陷,塌陷与空洞痕迹判断接触部位和行驶方向; 路面痕迹与事故分析:路面的撞击痕迹可以作为判断车辆行驶方向及其当时速度; 散落物与事故分析:事故发生后产生的散落物与车体及其接触点的位置和方位、距离,可判断事故发生时车辆运行情况。,公路条件的原因导致的事故,路面状况:路面粗糙度不够,使轮胎与路面之间的附着系数降低

6、,制动距离增加,将会造成事故 其他公路条件:如公路构造物有损坏未及时修复,护栏、护墙损坏后未及时进行修复,公路因自然条件形成瓶颈路段等,驾驶员失误导致的事故,道路交通事故中,由于驾驶员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所占比例很大。19881992年全国道路交通死亡事故情况分析表显示,由于驾驶员的过错造成死亡人数约占全部死亡人数的60%以上,加上无证驾驶的约达到70%。从造成事故的违章行为作用来看,由大到小排列是:超速行驶、违章操作、违章超车、逆道行驶、违章装载、酒后驾车。这些违章行为反映了驾驶员法制观念淡薄,没有严格遵守交通法规。 这里主要从驾驶员的心理特点来分析说明 接受信息特征:交通安全管理信息一般有突

7、出信息,先兆信息,微弱信息和潜伏信息等种类,不通的驾驶员对上述信息敏感程度和接受程度不一样,有少数驾驶员对微弱信息和潜伏信息不易察觉。 视觉反应特征:因刺激频繁后不足,情绪高涨或低落,年龄大小,疲劳状况,车辆速度,酒精或药物总用,高等级公路行车环境等原因均会对驾驶员的视敏感,视野,色觉反应产生不同的影响,致使某一些属性下降,发生判断错误而导致车祸。 安全感:取决于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条件,此条件差,安全感差,安全性降低,反之,条件好,安全感高,安全性提高。,交通环境的原因导致的事故,交通环境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交通秩序乱,通过能力低以及气候条件的影响。应完善恶劣天气套件下交通管制预案,加强气象信息

8、传递,密切与气象局、电台、电视台联系,及时发布气象信息以及车辆出行参考信息.,交通管理系统不完善导致的事故,我国交通管理水平基本上停留在经验型和行政管理型上,缺乏科学管理。虽然在几个大城市引用了国外的交通监视控制系统,但还没有被人们接受。目前,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交通工具、通讯等比较落后,致使大量路面失控,大部分违章行为得不到纠正,也是造成事故的原因。 负责交通安全管理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取得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介入高速公路的设计、规划,对高速公路的设计规划等就安全的角度,提出科学的意见,2008年1月29日贵遵高速公路特大交通事故,2008年1月29日上午7时许,一辆

9、核载51座,车号为渝B-89137的金龙大客车乘载司乘人员共40人,从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驶往深圳坂田,在行驶到贵州境内的贵遵高速公路98公里(900米)处时突然失控,翻下垂直高度约50米的陡崖,摔在原贵遵高等级公路105公里(700米)处,造成该客运大巴车解体报废,车上40名司乘人员,死亡25人、轻重伤14人、1名乘客经医院检查未受伤。,2008年1月29日贵遵高速公路特大交通事故,2008年1月29日贵遵高速公路特大交通事故,2008年1月29日贵遵高速公路特大交通事故,2008年1月29日贵遵高速公路特大交通事故,据介绍,由于目前的恶劣自然天气,自1月18日起,遵义高管处南白路政中队每天早

10、上7点开始例行路况巡查,与遵义养护站共同对凝冻路面作防冻防滑处理。1月29日上午7点,中队长韩波带领路政人员杜东海、颜昌松前往贵遵公路南白至贵阳方向巡查,途中接到中队值班室孙传刚电话称:贵遵四大队巡逻民警通报在贵遵公路98公里(900米)处有一辆大客车翻下悬崖,中队领导立即通知全体人员带上救援工具,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现场。中队长到达现场后,立即电话报告了遵义高管处、遵义县人民政府、通知了遵义县消防大队特勤队、120急救中心,安排了捷安吊装公司、南白救援站、遵义养护站等40余名人员、12台车辆及相关救援设备赶赴现场,途中将中队人员分为两组对事故现场人员进行救援。,第一组到达事故现场后,在事故发生地

11、积极寻找伤员,该队救援站驾驶员黄俊将被肇事车辆抛出车外的7名伤员立即送往遵义县人民医院,途中报告县政府通知医院做好处置准备。另一组人员赶到原贵遵高等级公路105公里(700米)处,与贵遵交警四大队、乌江镇派出所、乌江交警中队、遵义县医院的急救人员配合,成功救助了幸存的1名未成年男孩(重伤),其余伤员由水电八局医院、乌江镇卫生院救护走。遵义高管处、遵义市、遵义县、省交通厅、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先后到达事故现场组织施救车辆和处置遇难人员。当天中午12点,现场遇难人员的遗体全部转运完,中午12时30分贵遵公路恢复通车,下午14时45分肇事车辆的施救工作全面结束。,分析:当天清晨,这辆大

12、客车行驶到该路段时,正前方因道路施工被封闭,驾驶员打方向按照提示标牌变道过程中车体突然失控,最终飞坠悬崖。事故发生的当天,有关领导迅速成立遵义市事故救援指挥部,设立现场指挥组、后勤保障组、医疗救助组、善后处理组,妥善处置相关善后事宜。,1月29下午,息烽县安监局、贵遵交警三大队、息烽县供电局、息烽县林场等有关部门,就这起特大交通事故,迅速组织人员到贵遵公路上排查安全隐患,避免相邻的大队辖区再发生类似恶性事故。对贵遵公路52公里到60公里路段上存在的险情及埋下安全隐患等险情予以排除。经过排查,发现道路上方有的高压线因受到严重冰冻已被压坠到车道上方仅几米高,随时可能挂上车身高的车辆,公路两旁林场的多棵大树也被冰雪压断倒在公路上,不少被压弯的大树摇摇欲坠,随时会砸中过往车辆。这些路障及险情,严重影响过往车辆安全行驶。经过有关部门连续半天的努力,最终排除了贵遵公路上各种险情及路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