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李清照词一首》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0830553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遇乐《李清照词一首》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永遇乐《李清照词一首》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永遇乐《李清照词一首》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永遇乐《李清照词一首》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永遇乐《李清照词一首》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永遇乐《李清照词一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遇乐《李清照词一首》(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乱世中的美神,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爱好金石学,且能诗词。婚后夫妻恩爱,在学术上互相切磋,艺术上共同砥砺,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使他俩成为“志同道合”、“相敬如宾”的爱侣,过着平静的富于诗意的幸福生活。,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公元1107年,赵明诚之父赵挺之因与权臣蔡京的矛盾尖锐化而被罢相,不久赵挺之因病去世。死后三日,蔡京唆使私党弹劾赵挺之生前有贪污之嫌,几至遭受灭门之祸。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从此返回山东青州故居,过了十余年的隐居生活。此时,李清照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李清照被当代散文大家梁衡称为“乱世中的美神

2、”,她以沧桑的生命之躯连接了北宋和南宋。1125年,金兵始侵北宋,1127年北宋灭亡,44岁的她和心心相印的丈夫赵明诚被迫从北方逃难到江南,1129年8月,赵染病身亡,同年9月,金兵又犯南宋,孤苦的她继续辗转流离于江南,只身经历国破家亡的痛苦。,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

3、演变。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越是把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她对生活的热爱。,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李

4、清照晚年的作品,是她一生忧患经历的总结。词人以铺叙的手法,通过晚风、归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意象,表现秋日黄昏寂寞愁苦的心境。词中所写的愁,由于以国破家亡的具体生活为背景,包含着深沉的内容。,南渡后: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 浓愁、哀愁沉郁凄凉,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闲愁、离愁清丽婉转,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三. 小结,如梦令 一剪梅 声声慢,少女时期 少妇时期 晚年寡居,愉快开朗 细腻深婉 凄凉 孤寂,关于婉约词的风格特点:,语言: 感情: 题材:,清丽 .含蓄,深婉 .缠绵,男女恋情,个人遭遇.,李清照词二

5、首,永 遇 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开头两句,用浓墨重彩描绘元夕傍晚的景象。落日像熔化了的金那样鲜红,晚霞像合围的璧玉那样艳丽。这晴朗的暮景,预示着今晚的元宵将有一番繁华热闹的景象。 “人在何处”,大意是说我如今在哪里?我在流离漂泊!这是一声充满着迷惘和痛苦的长叹。这一问拉开了作者与景物的距离,同时又暗暗地为整首词定了调子。,

6、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1.形式:是“烟染柳浓,笛吹梅怨”的倒文。,2.内容:描写今年元宵春意盎然的佳景:暮色沉沉,隔着烟霭看去,青青的柳枝似乎愈发浓郁。不知何处传来一缕笛声,梅花落的曲调幽幽入耳,直响到人心里去。只影对晚景,纵是春色正好,这其中又有多少春意? 词中“春意知几许?”正承“染柳”两句而来,正因为有对春景的描绘,才引出“春意知几许”这一问。,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这是上片的第三个问句,元宵节,天气很好,融暖和适。可是作者却说“次第岂无风雨?”这一问很奇怪。 热衷游乐的年轻人在久受拘束之后,终于有机会可以放松一次,即使外面真的风雨交加,也会说天气很好。只有饱经

7、沧桑,心事重重的人才会看着醉红的夕阳对来访游伴懒懒地说“等会儿怕会有风雨吧?”这一问泄露了她的心事。,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词人此时虽然潦倒落拓,但由于她的才名世家,城里的贵妇人们自然要乘着宝马香车去邀请她参加元宵盛会的。她婉言谢绝了,因为她无论如何也乐不起来。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 “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

8、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 “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与前面中州盛日,争奇斗艳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一个蓬头霜鬓的内心充满着忧患的老妇人,哪有赏灯游乐的兴趣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自惭形秽,不想见人。似作者的自言自语,更是一种百无聊赖的慰藉。生命的红烛眼看快要燃到尽头,过去再也不在,风雨飘摇之中,只能眼看它烧下去,并且借这一点微光重温旧梦。,这既是真实写照,又语带讥刺,人们“只把杭州作汴州”,词人怎能与之同乐,怎能乐得起来呢!,题临安邸 林 升(南宋) 山外青

9、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当时半壁江山处在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之下,但南宋小朝廷置沦陷的中原故土于不顾,夜夜笙歌,醉生梦死,偏安江南一隅,对力主恢复中原的爱国志士排挤打击。,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全词抒发了主人公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夫死之悲,亡国之痛)。,小结:,鉴赏要点,对比手法 首先是今昔对比,即现在的元宵和“中州盛日”的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 又用他人与“我”作对比,乐与悲作对比。“中州盛日”的元宵乐,今年的元宵悲。在

10、今年的元宵中,别人欢乐,“我”伤悲。在对比中含有反衬,抒发了身世之悲和盛衰之慨。,乐景衬哀情。,词的上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写的都是乐景,但作者所要表达的却都是哀伤的情感。,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对突显词人心情有何作用?,上阕开篇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句,描绘了 夕阳像熔解的金子一样璀璨;晚云如碧玉一样瑰丽,描绘出一幅绚丽的元宵晚景图。 在此,词人是用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绚丽的元宵晚景,与上阕所体现的流离之苦、思家之痛及游玩的无绪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由此更好地突现了词人家亡国破夫死的无限伤感。,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

11、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比较阅读:赏析杜甫这首诗的情景关系。,杜甫的绝句二首之二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诗人面对灿烂的美景,流露了迟暮飘零,归期遥遥的感伤之情。也正因为眼前景的勃勃生机,才使飘零在外的诗人心底的忧伤凸现出来,形成强烈的自怜与自哀。景与情之间的反衬关系,使诗人的感伤之情倍感沉郁。此诗可谓以乐景写哀情的代表之作。,写给李清照,寻寻觅觅晚来 冷冷清清伤怀 疏雨依然湿秋千 和羞的少女永不再 消魂黄花今又开 把酒如何看待 忧愁如山 双溪舴艋舟怎生载 离恨似海 千行泪 也难排 凄凄惨惨戚戚 是次第的独白,放眼 嗟叹 家国风云变幻 直入迷雾阴霾 人生多少真情挚爱 化作了梦里秦淮 终于只有守着窗儿 幽幽回首 填写一帘悲哀,帘卷西风,易安居士,寂寞寒窗空守寡 人比黄花,清照才女,梧桐朽枕枉相栖 一生愁绪锁,念国、念家、念人。 后世美名颂,颂词、颂画、颂人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