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教学课件汇编-4补体-by那个完全没重点的老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0830121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5.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免疫学教学课件汇编-4补体-by那个完全没重点的老师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医学免疫学教学课件汇编-4补体-by那个完全没重点的老师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医学免疫学教学课件汇编-4补体-by那个完全没重点的老师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医学免疫学教学课件汇编-4补体-by那个完全没重点的老师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医学免疫学教学课件汇编-4补体-by那个完全没重点的老师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免疫学教学课件汇编-4补体-by那个完全没重点的老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教学课件汇编-4补体-by那个完全没重点的老师(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补 体,complement,2014年11月15日,2,补体的发现 The Discovery of Complement,18841889年间,Grohmann,Bordet,Ehrlich,Buchner等发现,血浆和新鲜血清具有溶菌功能;相应的血清成分命名为杀菌素/防御素(alexin); 18951898年间,Bordet (比利时)发现,将免疫血清加热到55 30min,其溶菌功能消失;若加入新鲜非免疫血清可恢复其溶菌活性。 热稳定性的因子+热敏感的杀菌素,3,鉴于杀菌素(对热敏感)在免疫性溶菌中的“补充”作用,1899年,Ehrlich(德国)将其命名为Complement(

2、补体) 热稳定性物质:实际上为抗体,4,Bordet陆续建立了补体研究的相关实验体系,成为补体研究的开拓者,1919年获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5,免疫性溶血系统EAC,EAC ( Erythrocyte, Antibody, Complement ) 补体功能研究的经典实验系统,sheep erythrocytes,Ab,Complement complex,6,早期研究,补体的成分(是否单一) 补体的溶菌、溶细胞作用依赖抗体的存在 是否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以激活补体 补体发现顺序:C1、C2、C3、C4,C1,C4,C2,C3,7,补体为一组具有酶促反应活性的血清糖蛋白, 在机体免疫系统中担

3、负抗感染和免疫调节作用, 并参与免疫病理反应。 一般情况下,血浆中多数补体以无活性酶原形式存在,须经激活后才能发挥生物学功能。 多种微生物成分、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其他外源或内源性物质通过独立而又交叉的途径启动一系列丝氨酸蛋白酶的级联酶解反应而活化补体。 补体活化的产物具有调理吞噬、溶解细胞、介导炎症、调节免疫应答和清除免疫复合物等生物学功能。补体是固有免疫防御体系的重要组分,也是抗体发挥免疫效应的重要机制,并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及其调节。,8,补体系统的组成 components of the complement system,补体的固有成分 C1q, r, s, C4,C2,C3, B、D

4、、P因子, MBL(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BL-Associated Serum Proteinase,MASP) 共有成分:C5,C6,C7,C8,C9 补体活化的调节成分 血浆或细胞膜表面控制补体活化强度和范围的蛋白分子 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CR) 细胞膜表面能与补体激活后所形成的活性片段相结合、介导多种生物效应的受体分子 活化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片段,9,补体固有成分的书写规范,多数按发现的顺序命名为C1C9(补体成分19),其他成分以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B因子、D因子、P因子等 活化后的裂解小片段: 补体成分符号后面加上小写英文字母如

5、C3a,C3b等 小片段为a 大片段为b 被灭活的补体片段在其符号前加i iC3b,10,补体的理化性质,补体系统各成分均为糖蛋白,但有不同的肽链结构,各成分分子量变动范围很大 血清补体蛋白约占血清总蛋白的5%6%,含量相对稳定,疾病条件下可有波动;C3是血浆中浓度最高的补体成分 某些成分对热不稳定,56 30min可灭活;室温下很快失活;010 活性仅保存34天;应-20 保存 代谢速度快,血浆补体每天约有一半被更新,11,合成,肝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肠道上皮细胞,肾小球细胞,等,血液,肝脏,代谢,(广泛存在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肝脏和巨噬细胞是补体的主要产生细胞: 血浆中

6、大部分补体组分由肝脏分泌; 不同组织中,尤其炎症灶中,巨噬细胞是补体的主要来源,可受炎性细胞因子的调节。,12,补体的活化途径,1、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 C1(q、r、s),C4,C2,C3,C5,C6,C7,C8,C9 2、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 C3, B、D、P因子, C5C9 3、MBL途径(MBL pathway/凝集素途径): MBL(Mannose-Binding Lectin) MASP(MBL-Associated Serum Proteinase) C4,C2,C3,C5C9,共 同 的 终 末 途 径,13,经典途

7、径(classical pathway),指激活物与C1q结合,顺序活化C1r,C1s,C4,C2,C3,形成C3转化酶(C4b2b)和C5转化酶(C4b2b3b)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识别阶段,活化阶段,膜攻击阶段,14,激活物:免疫复合物为主,其他如C反应蛋白、细菌脂多糖(LPS),等也可以作为激活物 激活条件:IgG1, IgG2, IgG3, IgM与C1结 合,需要2个IgG 或1个IgM分子,人类不同抗体活化C1q的能力: IgMIgG3IgG1IgG2;IgG4无激活经典途径的能力,15,C1由一个C1q、两个C1r 和两个C1s分子借助钙离子连接而成的多聚体复合物 C1q:识别

8、作用;C1r,C1s:催化作用 C1q分子与两个以上的Fc段结合将造成其构象的变化,使与之结合的C1r活化,活化的C1r激活C1s的丝氨酸蛋白酶活性,启动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16,C-terminal globular head domains,N-terminal collagenous tail domain,C1q由18条多肽链组成 6条A链 6条B链 6条C链 C1QA,C1QB,C1QC C1q识别Ig分子的补体结合位点 IgG:CH2 IgM:CH3 识别抗原后,Ig的补体结合位点暴露,与C1q结合 一个IgM五聚体便可以激活补体; 单体形式IgG只有当2个或以上分子处理相邻 位置

9、方能激活补体 C1q与抗体结合后构像变化,暴露C1r的蛋白水解酶部位, 催化C1s由酶原转变为C4/C2转化酶,补体级联反应由此进入活化阶段。,collagen-like region,C-terminal globular region,C1q识别抗原抗体复合物,17,18,19,活化阶段,活化的C1s的第一个底物为C4,将其裂解为C4a和C4b,后者结合紧邻IC结合处的细胞或颗粒表面 活化的C1s的第二个底物为C2,将其裂解为C2a和C2b。C2b可结合C4b形成C4b2b复合物,即经典途径中的C3转化酶(C4b2b) C4b2b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裂解C3,C3b进一步与C4b2b结合,形

10、成C5转化酶(C4b2b3b),由此补体级联反应由此进入膜攻击阶段 C4a,C2a,C3a释放到液相 C3b还可以进一步裂解为C3c,C3d,C3dg,等小片段;C3d可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20,21,C5转化酶将C5裂解为C5a和C5b C5b与C6稳定结合为C5b6,其进一步自发结合C7形成C5b67,暴露膜结合位点,与附近的细胞膜非特异性结合。 结合于膜上的C5b67可与C8结合,形成C5b678,其促进多个C9分子聚合,形成C5b6789n复合物,即攻膜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 MAC破坏局部磷脂双层而形成“渗漏斑”或穿膜的亲水性孔道,允许水、离

11、子、可溶性小分子等自由流动。由于细胞内胶体渗透压比细胞外大,故大量水分内流,细胞逐渐肿胀并最终破裂。,22,又称替代激活途径,其不依赖于抗体,而由微生物或外源性异物直接激活C3,在B因子、D因子和P因子(备解素)参与下,形成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启动联级酶促反应的过程 进化上最早出现,为抵御微生物感染的非特异性防线 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无需要抗体的参与,或未免疫宿主),旁路途径 (alternative pathway,AP),23,激活物 某些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等,为补体激活级联反应提供接触表面和保护环境 此途径从C3开始,24,基本过程,起始于生理状态下C3分子的自发、缓慢而

12、持久的裂解,产生低水平的C3b,其在液相中极易失活,但结合于细菌、酵母多糖等固相表面时能避免淬灭,从而补体级联反应提供了必要的平台。结合自身组织表面的C3b可被多种调节蛋白灭活。 结合于“激活物”表面的C3b可与B因子(complement factor B,CFB)结合,形成C3bB复合物;其在D因子(CFD)作用下,B因子裂解为Ba和Bb,后者仍与C3b结合,形成旁路途径的C3转化酶(C3bBb),但其半衰期短。 P因子(CFP,备解素)与C3bBb结合,使之稳定性提高10倍, C3bBbP裂解更多的C3,部分新生的C3b又可与Bb结合为新的C3bBb,形成旁路激活途径的正反馈放大效应。,

13、25,C3,C3b,C3a,C3b,C3b,C3b,B,B,Bb,Ba,D,P,Bb,P,C3b为中心的正反馈环路,产生大量的 C3b C3bBb C3bnBb,C3转化酶,C3转化酶 (高活性),26,旁路途径的C5转化酶,C3b,C3bBb大量产生 部分C3b可与C3bBb复合物结合,形成旁路途径的C5转化酶(C3bnBb或C3bBb3b) C5 与C3b结合,在C3bnBb作用下,将C5裂解为C5a和C5b,从而启动补体活化的效应阶段(与经典途径完全相同),27,天然活化,LPS等多糖类物质可促进其活化 存在C3活化的放大机制(正反馈调节环路) 产生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 C1, C4

14、和C2不参与 不依赖抗体,发挥效应快速,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便可发挥作用 旁路途径是补体系统重要的放大机制,(C3转化酶,稳定性),(C5转化酶),(C3转化酶),旁路途径的特点,28,凝集素途径 (lectin pathway),又称MBL途径(MBL pathway),指血浆中甘露糖结合凝集素或纤维胶原素(ficolin,FCN)等直接识别病原体表面糖结构,依次活化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ASP),C4、C2、C3,形成与经典途径中相同的C3和C5转化酶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MBL(Mannose-Binding Lectin):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又称甘露聚糖结合蛋白(mannose-

15、binding protein or mannan- binding protein, MBP),可识别和结合病原微生物表面的甘露糖或氨基半乳糖。,29,激活物 病原体表面的糖结构。 MBL和FCN可选择性识别多种病原体表面以甘露糖、甘露糖胺等为末端糖基的糖结构。 这些糖结构在细菌、真菌及寄生虫细胞表面常见,而在哺乳动物细胞罕见。,30,MBL分子结构,MBL/MBP立体构像类似C1q分子,C1q,31,Ficolin:FCN,包括FCN1,FCN2,FCN3 FCN1单核等细胞表面 FCN2、3:体液 FCN的配体是乙酰化物质如乙酰化糖,识别表达葡糖胺、半乳糖胺等糖基的病原体。,32,MAS

16、P(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特性与C1r,C1s相似,1990年:MBL激活经典途径无需C1q和抗体参与 1992年鉴定第一个MASP(MASP-1);1996年MASP-2,33,基本过程,MBL-MASP或FCN-MASP复合物与病原体表面的糖结构结合后,MBL或FCN构像发生变化,使与之结合的MASP-1和MASP-2被分别激活 MASP-2裂解C4,C2,生成经典途径相同的C3转化酶,继之裂解C3产生C5转化酶 活化的MASP-1直接裂解C3产生C3b,在D因子、P因子参与下,激活补体旁路途径,34,MBL途径起始于病原微生物感染早期所诱生的急性期蛋白,如MBL/MBP,CRP,具有激活补体的作用 正常血清:MBL水平极低 感染:MBL水平明显升高 MBL能与血清中的MASP结合,调控其活性,MASP(MBL-Associated Serum Proteinase): 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35,C4,C2,MASP1,MASP2,C3转化酶形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