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0829130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课件)(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A;2D;3C; 4C;5C;6A,29(1)叶片充分展开时,相对光合速率最大(1分) (2)幼叶成折叠状,吸收光能少;光合色素含量少(和叶绿体片层结构不发达等)(1分) 光合作用所需酶含量少、活性弱(1分) (3)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生命活动)(2分),29(4)叶绿素的含量减少;光合酶等酶的活性降低(1分) 光合产物的输出受阻(1分) (5)29(1分) 3mg/h(1分),30(1)和(1分) 反馈(1分)肾上腺素(1分) (2)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1分) (3)神经和体液(1分)内环境的稳态(1分) (4)核糖体

2、(1分)内质网、高尔基体(1分)有氧呼吸(1分),31(1)实验步骤:去雄,授以绿色皱粒植株的花粉,并套袋(2分) 推断:若出现黄色圆粒、黄色皱粒,则该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为AABb(2分); 若出现黄色圆粒、绿色圆粒,则该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为AaBB(2分);,31(1)若出现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四种表现型,该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为AaBb(2分)。 (2)乙(1分) 豌豆是自花传粉和闭花受粉的植株(其他能解释操作简便的合理理由均可)(2分),32(1)橡树毛虫鸟(1分) (2)气温上升提前,橡树发芽长叶时间提前,毛虫峰值数量提前,但鸟类哺育幼鸟时间不变。(2分) (3)

3、物理信息(1分) (4)哺育幼鸟时期缺少食物,使幼鸟的成活率下降。(2分),32(5)全球变暖使某些植物的发芽长叶时间提前,造成相关动物因生殖发育与之不同步而无法适应新变化而死亡,甚至灭绝,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2分),37(1)高压蒸汽灭菌;(2分) (2)系列稀释(或“梯度稀释”);(2分)淀粉;(2分)倒置;(2分) 未接种的空白培养基(或“接种等量无菌水的培养基”) (3分) (3)出现透明圈;(2分)(平板)划线(2分),38A(1)模板cDNA、耐高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引物;(3分) DNA连接;(2分)上清液;(2分)(2)显微注射法(2分) B(1)桑椹胚(2

4、分) 内细胞团(2分) (2)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2分),知识网络构建,探究点一 种群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要点热点探究,种群密度种群的基本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 性别比例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分别表示增加、减少,表示“直接因素”,表示“间接因素”,种群密度种群的基本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 性别比例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分别表示增加、减少,表示“直接因素”,表示“间接因素”,种群密度种群的基本特征

5、;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 性别比例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分别表示增加、减少,表示“直接因素”,表示“间接因素”,种群密度种群的基本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 性别比例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分别表示增加、减少,表示“直接因素”,表示“间接因素”,种群密度种群的基本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 性别比例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6、,“”、“”分别表示增加、减少,表示“直接因素”,表示“间接因素”,1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种群 密度,决定,种群 大小,决定,决定,1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种群 密度,决定,种群 大小,决定,决定,2呈“S”型增长的种群,应控制好种群密度,使之处于最佳增长速度(K2处),既可充分利用资源,又不致破坏生态平衡。这可通过调整影响种群动态的各个种群特征来实现。,1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种群 密度,决定,种群 大小,决定,决定,2呈“S”型

7、增长的种群,应控制好种群密度,使之处于最佳增长速度(K2处),既可充分利用资源,又不致破坏生态平衡。这可通过调整影响种群动态的各个种群特征来实现。,1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种群 密度,决定,种群 大小,决定,决定,2呈“S”型增长的种群,应控制好种群密度,使之处于最佳增长速度(K2处),既可充分利用资源,又不致破坏生态平衡。这可通过调整影响种群动态的各个种群特征来实现。,3种群与物种既不同,又相互联系。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是物种繁衍、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一个物种可以包括多个种群,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 种群内部基因

8、通过自由交流保持基因库相对稳定。 对种群的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之一。,4种群密度的研究方法取样调查法 (1)标志重捕法是对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的方法。 (2)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 (3)称重法、红细胞计数法也是研究种群密度的方法。,思考探究,种群密度越大,未来个体数量越多吗? 一般而言,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但如果该种群年老个体非常多,年轻个体非常少,则种群密度越来越小。即表现出衰退型种群的特征。,D,例1如图所示,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X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见图甲),以及某渔场生物X种群年龄结构(见图乙)。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9、 ( ) A.图甲显示,在种群密度为D点时,种群补充量达到最大 B.图甲显示,在种群密度为B点时,种群总量达到最大 C.图乙显示,此时渔场中生物X的种群密度不可能对应于图甲中D点 D.图乙显示,迫切需要对该渔场中生物X的种群密度调控为图甲中B点,“J”型曲线由始至终都保持几何级数增长,而“S”型曲线自始至终具有环境阻力,增长率始终小于“J”型 曲线,所以决不 能认为“S”型 曲线的开始部分 是“J”型曲线。,探究点二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1.“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1)曲线比较,环境中无限制因素: 食物充足,空间足够 气候适宜,无天敌, 疾病,(2)比较“J”型曲线和S型曲线产生的条件及

10、联系,无K值 数字模型:Nt=N0t,有K值,最终在K值 上下,“J”型增长曲线 “S”型增长曲线,环境阻力,食物、空间有限 天敌增多,类型,比较,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归纳,思考探究,增长率是指: 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增长率。如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那么该种群在当年的增长率为(ba)/a。,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有何区别?,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时间一增长速率。同样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其种群增长速率为:(ba)1年,

11、即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故增长率不能等同于增长速率。,因此,“J”型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而增长速率是要改变的。“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逐渐下降的,增长速率是先上升,后下降。可图解如下:,D,例2 2009山东理综卷图中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的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对大型动物迁地 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 不宜过大 D.种群密度为d时, 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 间竞争最剧,探究点三 生物种间关系图表比较,地衣,大豆与根瘤菌,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羊与草,狼

12、与免,青蛙与昆虫,(与捕食类似),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病毒与其宿主,思考探究,区分寄生与捕食,种内斗争与竞争,种间斗争与生存斗争的关系 (1)捕食是一种弱肉强食现象,广义捕食主要指大型肉食动物(强者)捕食小型动物(弱者)的食肉行为,草食动物的食草行为。而寄生是弱者依附于强者的现象,寄主(寄生者)主要从宿主(被寄生者)的体表或体内吸取体液营养,寄主一般能给宿主造成慢性伤害,但不能立即杀死宿主。,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竞争(不同种生物争夺同种食物或生活空间的现象)为种间关系; 种间斗争包含有竞争,而生存斗争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之一。 生存斗争内容更丰富,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又包

13、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 图示如下:,探究点四 群落演替的理解,1群落演替的原因 (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干扰,2群落演替的过程 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人为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 (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

14、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 (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入协调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3演替类型比较,虽失去了原来植被,但仍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及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曾经有过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缓慢,较快,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类型,内容,B,例4【2009天津理综卷】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甲生态系统中生

15、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 B. C. D.,D,例52008广东理卷】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非常缓慢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备选理由: 第1题难度稍大,但仔细分析也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关键是要找到解题的方法;第4题是综合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的内容是拓展知识,可选择使用。,教师备用习题,C,1.在控制条件下将生态和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两种农作物(甲和乙)混种在一起,对实验数据统计处理后,得到如下图结果。预测当播种比例为甲:乙=5:5时,种群竞争能力将表现出的趋势是 ( ),A. 甲、乙均增 B. 乙强甲弱 C. 甲强乙弱 D. 甲、乙均减弱,D,2.在种群数量变化中,若增长率为零时,下列哪种情况会出现 ( ) A.种群数量增加,并出现激烈的食物和栖息地的竞争 B.种群数量增加,寄生和捕食的情况增加 C.种群数量会因为有毒废物的沉积而减少 D.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