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中国古代经济---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0827491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中国古代经济---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中国古代经济---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中国古代经济---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中国古代经济---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中国古代经济---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中国古代经济---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中国古代经济---精校解析Word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线索2中国古代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沧州高三12月教学质量监测)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材料反映了()A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先知稼穑之艰难”表明当政者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当政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的内容当政者对农业的重视不符,故B项错误;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不是奴隶

2、社会的产物,故D项错误。2(2018广安、眉山一模)汉初曾规定,入关灭秦的关东人愿意留在关中为民的,免徭役十二年,回关东的免徭役六年。原先因逃避战乱流亡的民众回到原籍,重新成为编籍内的民户,恢复他们的爵位、田地、住宅,以从事农业生产,不准官吏虐待。这些规定旨在()A防止土地兼并 B稳定统治秩序C增加赋税收益 D开发关中地区答案B解析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材料主要说明国家减少农民徭役而不是土地的所有制,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免徭役”和“原先因逃避战乱流亡的民众回到原籍,重新成为编籍内的民户”有利于减少流民带来的社会问题稳定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免徭役”并不

3、能说明增加赋税收益,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留在关中为民”“回关东的免徭役”“民众回到原籍”说明民众并不仅仅留在关中,故D项错误。3(2018湖南五市十校教研改共同体联考)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东汉虽然设立盐铁官,但只是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利于()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强化中央集权 D小农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据材料盐铁政策的变化,可以看到民间逐渐获得了盐铁的经营权,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4在“吐鲁番地区发现了不少唐代前期的租佃契约,表明立契租佃制当时已经十分流行。宋代

4、租佃关系的第一个特征,是土地出租者与租佃者之间广泛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第二个特征,是在租佃制下,客户已经有了迁移的自由。”这说明唐宋时期()A均田制的广泛实行B庄园经济的发展C土地经营方式的改变D自耕农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租佃制打破了自耕农经营的模式,使土地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即土地经营方式出现了变化,故C项正确,D项错误;均田制存在的时间是北魏到唐前期,故A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庄园经济盛行于东汉,故B项错误。5(2018承德联校高三上学期期末)据唐六典记载,唐代开元年间推行了“变造”制度,“凡金银、宝货、绫罗之属,皆折庸调以造焉”,即把庸调(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所收之布

5、帛,折变成白银等轻货,运到京城国库。由此可知,“变造”制度()A肯定了白银的货币地位B提高了政府赋税标准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造成了国家财政困难答案C解析唐朝的货币是开元通宝钱,白银成为主币是在明朝,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庸调所收之布帛折变成轻货,没有反映赋税标准及其提高,故B项错误;变造制度将布帛折变成轻货,这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变造制度,没有涉及到国家财政问题,故D项错误。6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6、这一变化反映了()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策,在整个封建社会政府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监管商业活动,故A、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B项错误;“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说明民间商人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7(2018辽宁六校协作体模考)宋代整个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对于国家财富的看法是“财富的来源不在于小农而在于豪强,兼并之家是为国家守财尔”。在这种看法的影响下,宋代()A实行了二府三司制度B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C

7、放松了对商业的监管D租佃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主要论述国家财富的来源不是小农,而是地主豪强,他们兼并小农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守财”,充分说明在宋朝由于“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导致了土地兼并特别激烈,在此种情况下,租佃关系普遍化,故D项正确。8明人章潢论中国经济地区差异时说:“秦汉以前,西北壮而东南稚也。魏晋而下,壮者之齿益衰,稚者之年方长。至于宋朝,而壮者已老,稚者已壮矣!”造成以上经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地区经过长期开发而资源耗竭B人口和生产技术向南方的不断迁移C政治中心由西北地区转向东部地区D海上丝绸之路取代了西北丝绸之路答案B解析由材料“秦汉以前,西北壮而东南稚也。魏晋而下,壮者

8、之齿益衰,稚者之年方长。至于宋朝,而壮者已老,稚者已壮矣!”可以得出所述为南方经济的发展逐渐超过北方,究其原因在于,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带去了北方先进的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符合题意。9到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清代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说:“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优良棉种的引入种植B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C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D劳动人民的勤劳创造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棉纺织技术的推广有密切关系,故C

9、正确;优良棉种的种植大大提高了棉花的产量,但这和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没有直接关系,故A错误;明之前的政府也鼓励手工业发展,但棉布并未因此而发展起来,故B错误;明代以前,中国人民就是以勤劳著称的,故D不是主要原因。10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材料意思是蚕桑养殖获得的利润高于种地,故大多农户发展蚕桑,没有体现农耕技

10、术衰退,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以及地主在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这些说明了养蚕缫丝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主的剥削程度减轻,故D项错误。11汉唐以来,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经常呈现由北到南的格局,而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开创了由东向西大移民的先例。上述材料表明()A古代后期经济重心有西移之势B经济格局影响人口分布C清前期四川比湖南、广东更稳定D集权制度决定移民走向答案B解析材料“大规模移民经常呈现由北到南的格局”现象的出现在于江南经济的开发;“湖广填四川”也是由于长期的战乱导致四川残破不堪,为了利用四川“千里沃野”的自然条件,恢复和发展

11、经济,清廷实行了一系列招民垦荒、鼓励湖广人入川开垦和发展生产的措施,由此可以得出,人口的分布受经济发展格局的影响,B符合题意;A与史实不符;C与材料主旨无关;D说法不正确。12(2018河南豫北豫南名校联考,8)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四川省在稻米等传统粮食优势作物之外,形成了棉、桑、蔗、茶、果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多种植烟草,“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屡见不鲜。这一现象表明()A清朝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C经济作物获利大于粮食作物D商品生产结构变化受市场影响答案D解析乾隆时期清政府一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A项错误;题干只是提到了四

12、川地区在乾隆后,商品生产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并没有提到北方与南方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故B项错误;题干中稻米等传统粮食作物依然占据主导,且材料也没有强调二者获益的大小,故C项错误;题干只是强调在外国商船的刺激下,四川地区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也就是商品的生产结构发生了变化,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商业初兴之时,只有现在所谓定期贸易。易经系辞传说: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指这一事实。所运销的,多数是奢侈品,所以专与王公贵人为缘。

13、“子贡(卫国大商人、孔子弟子)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以与之抗礼”(史记货殖列传),“交通王侯,力过吏势”(汉书食货志),此等商人,看似势力雄厚,其实和社会的关系,是比较浅的。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从农村上市的绝大部分货物进入定期集市或正规市场,通常这类集市或市场为周围20到30个村服务。也有例外,但是这种格局直到19世纪后期是普遍的,因为当时城镇人口较少集中于少数大的中心城市,较多在有定期集市的地方。大多数农户居住在离集市半天路的范围之内,在阴历规定的日子里,大批商人、掮客和小贩轮流到这些集市上来。众多的买主和卖主为价格争执不休,这表明价格竞争是激烈的。每一个县

14、有许多商人在竞争,以致没有哪一个买主能垄断市场。摘编自剑桥中华民国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早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及中国近代商业出现的新变化。(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古代商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比较浅的”与近代商业出现新变化的原因。(13分)答案(1)特点:商业兴起较早;交易时间有限制;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僚、贵族;拥有雄厚资财的商人出现,并对国家政治产生影响。新变化:集市规模扩大,且分布在农村集中地附近;交易的主要是农产品;市场开放;竞争激烈。(2)古代原因:古代中国商业一开始由官府垄断和控制,商业主要由官办官营;重农抑商思想及政策的影响。近代原因:农村人口

15、多,农产品丰富;列强侵略使中国小农经济走向破产;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解析第(1)问的“特点”从时间、服务对象和雄厚资财的商人等方面归纳;“变化”从集市和交易产品及市场方面思考。第(2)问“古代原因”从官府对商业管理及政策上思考;“近代原因”从产品、小农经济和政策上归纳。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历代人口数量估计时间人口数时间人口数西周、春秋中后期2 000万唐代安史之乱前8 000万战国中期3 200万五代十国时期3 000万西汉初年1 500万两宋时期10 000万西汉末年6 000万元朝6 000万东汉初年3 000万明朝中期16 000万东汉后期6 000万清朝初年9 000万魏晋南北朝后期3 000万清乾隆年间20 000万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等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并选择其中一个人口增长时期,分析其人口快速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