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获得教养的途径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0826215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01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话获得教养的途径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话获得教养的途径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话获得教养的途径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话获得教养的途径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话获得教养的途径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话获得教养的途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话获得教养的途径(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话 获得教养的途径,赫尔曼黑塞 德国作家,定居瑞士后不久便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深深滴陷入了与德国民族主义冲突的境地。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促使他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讨,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于是写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文就是激励人们读书的杰作。1946年凭荒原狼获诺贝尔文学奖。黑塞被雨果巴尔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因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

2、,作者自传,我于1877年生于黑森林的卡尔夫市。父亲是德国人,生于波罗的海岸边的爱沙尼亚。母亲出生在一个施瓦本地区的家庭,是法籍瑞士人。祖父是医生,外祖父是传教士、研究印度的专家。父亲也曾一度在印度当过传教士,母亲年轻时在印度住过几年,从事传教工作。我童年时代是在卡尔夫市度过的,中间曾去巴塞尔住过几年(18801886)。我们一家人是由几个不同国籍组成的,现在又加上我成长的经历 我成长在两个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之中,他们各自操着不同的方言。 我大部分的学校生活是在符腾堡的寄宿学校度过的,有一段时间在莫尔布隆修道院的神学院读书。我是优等生,拉丁文学得不错,但希腊文成绩一般。我不是个唯命是从的孩子。我

3、好不容易才适应那个虔信的教育机构,那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压制和扼杀人的个性。从十二岁时起,我就想当诗人,但苦于找不到正常的或者说是正式的道路。我离开了神学院和中等学校,跟一名技工当学徒。十九岁时,在图平根和巴塞尔的书店和古玩店工作。1899年底,我发表了不大的诗集,接下来又发表了一些小部头的著作,都没有引起注意。直到1904年,我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德,一举成功。本书写于巴塞尔,在瑞士出版。我放弃了卖书的工作,和一个巴塞尔女子结了婚,生了几个儿子,迁居乡下。那时乡村生活远离城市和文明,正合我的心意。自此,我一直乡居度日。先在康斯坦茨湖畔的海因霍芬,住到1912年;后又迁居伯尔尼郊外;最后迁居现

4、在的住处:卢加诺附近的蒙塔格诺拉。,我于1912年定居瑞士以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越来越陷入了与德国民族主义冲突的境地。自从我率先向大规模的鼓动和暴力发表一些审慎的、表示抗议的言论以来,不断地受到来自德国的攻击,辱骂信纷至沓来。在希特勒的统治下,德国当局对我的仇恨达到了顶点。然而,我年轻一代人中赢得了追随者,他们按照国际主义以及和平主义的方式思考问题;我得到了罗曼罗兰的友谊,这种友谊一直持续到他逝世;我还得到了印度和日本人的同情,他们和我虽远隔千山万水,但思想一致。这样,德国官方对我的仇恨也就得到了补偿。希特勒倒台以后,我在德国又得到了公正的评价。但我的著作已部分被纳粹分子查禁,部分

5、在战争中被毁掉,一直未在德国再版。 1923年,我放弃德国国籍,取得瑞士国籍。第一次婚姻破裂以后,我独居多年,后来又结了婚,我的好友在蒙塔格诺拉盖了一幢房子,供我居住。 1914年前,我一直爱好旅游。我常去意大利,有一次还到印度住了好几个月。从那以后,我几乎完全放弃了旅游,十多年来,我从未离开过瑞士。 我是希特勒统治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幸存者,在这十一年里,我一直工作,写成了玻璃球游戏(1943),这是部长篇小说,分两卷出版。完成了这部长篇以后,我患了眼疾,又因年迈,疾病日渐增多,不能从事较大部头的创作了。 在西方哲学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有:柏拉图、斯宾诺莎、叔本华和尼采;还有历史学家J布克

6、哈德对我也有影响。但他们对我的影响都不及印度和中国的哲学对我的影响那样大。我和美术一直有不解之缘,但我更爱好音乐,并小有所获。我的作品里大都提到过音乐。我认为我最具特色的作品是诗歌(选集版,苏黎世,1942);小说有克努尔普(1915)、德米安(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纳乐齐斯和歌尔蒙德(1930)、东方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回忆录(1937,增订版,1962)里载有许多自传材料。我的政论文集最近已在苏黎世出版,书名战争与和来(1946)。,什么是教养,教养,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

7、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标准。 辞典上说:礼貌是指言语动作谦恭的表现;教养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 教养即“精神和心灵完善,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教养的目的是“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文中指出,获得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研读“世界文学”。,文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 简说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第二部分(25) 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 第三部分(67) 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第一段 : 简说什么是“真正的教养”。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以体育为喻,指出真正的教养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

8、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在这里,作者的意思很清楚:教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 。,黑塞说“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认为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体育:更高更快更强(伊辛巴耶娃、刘翔等),这两句话并不矛盾。 在这里“教养”和“修养”的内涵是交叉的。真正的教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教养是生存的境界。,教养和修养,修养:思想、理论、知识、艺术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 教养:教育培养

9、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 在文中:,教养的内涵 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完善 找到生活的意义,享受更多幸福,快速阅读二至五小段,回答以下问题:,1作者为什么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是研读“世界文学” ? 2、深入研读世界文学对于我们有哪些作用?,研读世界文学,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 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想和理想的巨大财富。,使我们感到满足和幸福 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使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使我们集中心智 为了完善自我,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3、作者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什么为前提? 4

10、、作者为什么要提出注重“爱的阅读”? 5、作者在本部分中批评了哪几种错误的读书方法?,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作者说在阅读中如果不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使可以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罪过。,他看到当今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他们宁可去泡咖啡馆,蹦迪也不愿翻几页书。同时,作者提出不要光阅读流行文学,快餐文学,真正的阅读必须是杰作,也就是经典名著。,散心消遣 用虚假的慰藉麻痹自己 只读报纸和偶然的得到的流行文字,如何理解黑塞认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11、 ,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黑塞阐明了一个认识,即问题不仅在于多读,更在于“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和 “心的教养”,因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教养,只有“用心”,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阅读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

12、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清王国维,阅读67小段,作者阐述了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1、默读6,7两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说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实现阅读的目的?作者如何阐述的这两种阅读方式的?,作者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介绍了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 一种是“多数缺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学。 另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始终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们的阅读过程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越来越宽广。,2、作者在阐述这两种阅读方式的时候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作者把书的世

13、界比喻成幼儿园,大公园,城市和国家,全世界,乐园,海岸等美好的事物。 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愉快的精神之旅,同时这种追求能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作者把“缺少天赋的多数人”和“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作了对比,突出后者永远被新魅力吸引,永远放射着异彩,在他们面前展现的是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3、书能磨砺人的思想,经典作品“常读常新”,文章最后,作者是怎样阐述这个问题的?你有什么体会?谈谈自己的感想. ,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构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14、,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原因是什么呢?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而人的经验不断增长,阅读不断地深入,就能不断地能从名著中有所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读常新”。,4、文章最后一句话中,斑斓锦缎指什么?真正的读者指什么?统一起来的人们的容颜指什么? ,“斑斓锦缎”指各民族语言汇聚成的“世界文学” “真正的读者”指通过阅读获得教养的人们 “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指人们实现了自我精神和心灵的完善后所体现人类共同的精神,如:爱,对生命的悲悯和

15、敬重。,小结,获得教养的 途径,教养的内涵,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完善,增强和扩展自我的意识,获得教养的途径 (研读世界文学),阅读大师们的重要作品,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完善自我,充实人生,获得教养的必要性,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 趋向为例,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为例,课外阅读比较名人读书观与黑塞读书观,三性:鲁迅终生酷爱读书,其方法有三:一是目的性,二是灵活性,三是广泛性。 三到:朱熹提出读书应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三回:高士其介绍自学方法时说:“学习的东西,一回见生,两回见熟,三回就成为了朋友。 三心:世界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说,学习要有三心:一是信心,二是决心,三是恒心。 三多

16、:欧阳修以文章闻名于世。他的经验有三多:多读好文章;多练习写作;多和朋友商讨。 三法:翦伯赞学习经典著作有三法:一是通读,二是重点读,三是做笔记。 三种好学:西汉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三个头脑: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总结自己长期创作的经验认为: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课外推荐书目,阅读所有的优秀名著就像与过去时代那些最高尚的人物进行交谈。而且是一种经过精心准备的谈话。这些伟人在谈话中向我们展示的不是别的,那都是他们思想中的精华。 (苏联)高尔基高尔基论青年 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法)笛卡尔方法谈 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