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开学二调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0821435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开学二调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开学二调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开学二调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开学二调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开学二调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开学二调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开学二调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度小学期高三年级小二调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经常记载分封诸侯的指令,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这表明分封制()A. 有利于文化的整合 B. 吸收了当地的法令制度C. 扩大了统治的疆域 D. 传播了西周的思想文化【答案】A【解析】题干强调尊重而不是吸收当地文化,B不选;C在题干中根本没提及,故排除;D题干没提及传播文化,故排除D;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

2、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这对于各地文化与周天子所在地的文化应该是一种逐渐的融合,故选A。2.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食”。这反映出当时A. 实行工商食官政策B. 政府没有采取抑商政策C. 政府提倡工商皆本D. 主张实施重商主义政策【答案】B【解析】注意材料信息“一曰食,二曰货”大意是说战国时期八种政务:第一是负责饮食,第二是负责财货说明当时政府没有采取抑商政策,所以B符合题意。A选项错误,这一时期工商食官政策已经不存在;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层含义;D选项错误,材料只是没有“抑商”,也没有“重商”。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货”在八

3、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食”切入,由此可以得出商业的地位并不低,并结合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进行思考。3. 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A. 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 B. 实行宽松商业政策C. 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 D. 重建官营商业制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因此选A。

4、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诸侯争霸4.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提倡“德治”“仁政”,墨子倡导“非攻”“尚贤”,庄子提出“无为而治”,韩非主张法、术、势三者相结合。他们共同的着眼点在于A. 创建全新思想体系 B. 顺应时代变革潮流C. 争夺思想学术阵地 D. 谋划政治统治策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思想来自于春秋时期的孔子,庄子的思想来自于春秋时期的老子,故A项不正确;墨子、庄子的思想没有顺应时代潮流,故B项错误;孟子、墨子、庄子和韩非的思想都是针对

5、政治统治策略来谋划的,而不是思想学术阵地,故C不正确,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师点睛】“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条件是: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思想家;激烈的社会大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动,促成了各种政治主张的产生和不同哲学派别的形成;诸侯争霸的政治局面和尚未建立统一的观念形态的思想局面,为诸子百家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宽松的良好社会环境。总之,“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经济基础的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必然反映。

6、5.有学者指出:“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当时,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A. 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B. 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C. 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D. 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答案】A【解析】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正处于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和夏商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故A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形成,应该是在春秋战国之后,故B错误;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故C错误;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的时间也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故D错误。【名师点睛】抓住关键时间信息“公元前2500年

7、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答。6.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中说:“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据此,与“封建”含义相近的是A. 宗法制B. 中央集权制C. 分封制D. 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分封制下,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周天子没有直接管理地方事务的权利,符合题干中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故C正确。A是维系分封制基础,不符合题意。“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意义是封建不是君主专制,高度集权,所以排除BD。7.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老子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

8、”主张的合理解释是A. 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B. 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C. 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D. 老子主张世袭为官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是在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的背景下提出的,因此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故C项正确;“不尚贤,使民不争”意思是:不提倡具体的贤能德行,才会避免民众效仿形式而争夺贤名,人们才会各安其分,以利于选拔真正的贤能。由此可见,老子强调的是选贤,不是下层平民间的斗争,故A项错误;墨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实行的是世袭为官制度,老子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故D项错误。8.周礼

9、记载: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示没有亲属关系;推手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本家人;推手位置适中,是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这种见面的礼节反映了A. 血缘是判断亲疏的唯一依据B. 父子君臣间的“和合”C. 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D. 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不同的亲属关系见面的礼节是不一样的,说明了礼乐制度与血缘宗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讲礼节与血缘的关系,并不是强调血缘是判断亲疏的唯一依据,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父子君臣间的关系,也没有体现礼乐制度的复杂性,故排除BD两项。9.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

10、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 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B. “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C. 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D. “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答案】B【解析】虽然东周时期“礼崩乐坏”,礼乐制度被破坏,但其形成的礼乐文化仍然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但是近代以来礼乐文化对当代生活的影响力已经远不如以前,故A项错误。“四方”臣服中央的观念,就是四海一家,天下共主,要求地方服从中央,外夷臣服中国。这是中国历代王朝都注重加强的方向,影响深远。故B项正确。世代公卿制度就是世卿世禄制,其在后世为其他选官制度所冲击和替代,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故C项错误。“封建”式管理

11、即“封邦建国的分封制”,这种制度在战国时期瓦解,至秦朝以郡县制取代,从此“封建”式地方管理方式退出了地方管理制度的主流行列。故D项错误。 点睛:西周典章制度比较完备。其中,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奴隶社会的两大支柱,而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支柱。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崩溃,礼乐制度也走向衰落。10.三代政治势力的地理分布态势是东西对立,一方是以夏或周族为首,一方是以东夷及其衍生的商族为首。春秋时期则演变为北方的齐、晋与南方的楚、吴争夺霸权。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A. 长江流域得到开发B. 经济重心开始出现南移趋势C. 黄河流域经济衰退D. 王室衰微使分封制彻底瓦解【

12、答案】A【解析】【详解】我国最先开发的是中原地区,后来逐渐向南方进行转移,随着南方的开发,对于霸权的争夺也成为南北双方经济发展在政治上的反映,故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开始是在南北朝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政治势力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东西对立,发展到春秋时期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南北之争,只能说明长江流域得到开发,但并不意味着黄河流域经济衰退,故排除C项;春秋时期分封制尚未瓦解,故排除D项。11.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省份地点铁器物种类四川绵阳斧、锸、锛四川荥经铁锄、曲炳刀、削刀重庆巫山铁犁铧、长钎形器、铁削重庆涪陵铁斧、铁锯、刻刀重庆云阳铁削、铁锄A. 西南农业普

13、遍实现精耕细作B. 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 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 西南冶铁技术水平领先全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四川、重庆等西南地区已经出现了铁制生产工具,这说明铁器在西南地区逐步推广,C项正确;材料中只涉及到西南的四川与重庆,不能体现“普遍性”,故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铁器在西南的使用情况,没有与其它工具进行比较,故无法得出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冶铁技术,也没有西南与全国的比较信息,故D项错误。12.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

14、迁富豪、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下列表述中符合这两种情况的是A. 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B. 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C. 旨在加速边疆的开发D. 促进了封建国家统一的进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秦始皇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这是因为秦在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中,对一些地方的人口造成严重影响,大规模的移民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故B项正确;秦始皇迁富豪、强族于关中主要为了控制管理这些富豪、强族。并且秦始皇迁豪富、强族于关中的同时也“徙平民、罪吏于边境”,同时关注关中和边境的发展,并没有强调关中的经济优势,应该表述为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全面发展。故A项错误;加速边

15、疆的开发只属于第二处移民的现象,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中“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可知,封建国家已经统一。故D项错误。13. 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A. 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 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C. 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 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A项片面,只适合一个阶层,C项与材料无关,D项表述不严谨,社会阶层应该有很多,怎么会有双向流动?即使有也不符合材料,因为材料强调的是单向流动即各阶层的进身(向上流动)。新的军功爵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故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战国至秦汉官僚政治的发展军功爵制14. 汉书宣帝传:“五凤夏四年四月辛丑晦,日有蚀之。诏曰: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以前使使者问民所疾苦,复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举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