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桶者》公开课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0815339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3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骑桶者》公开课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骑桶者》公开课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骑桶者》公开课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骑桶者》公开课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骑桶者》公开课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骑桶者》公开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骑桶者》公开课(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奥地利】 卡夫卡,骑桶者,1、叙述 2、场景 3、主题 4、人物 5、情节 6、结构 7、情感 8、?,明确:自身的穷困潦倒:煤桶空了(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 外界环境的冷酷:四周是挥之不去的冷酷,没有丝毫温暖 强烈的求生欲: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迫切想要逃离寒冷。 齐读第一段,感受一下“我”的处境。,默读第一段思考, “我”为什么要去赊煤?,1)骑着桶去速度快。可见,我骑着去是为了早点赊到煤,快马加鞭,迫切想要逃离寒冷。,2)骑着桶去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我真的已经一无所有,贫困潦倒。引起同情,获得施舍。,3)骑着桶去表明我迫切想要赊到煤。,4),思考:“我”为什么

2、以骑桶飞的方式赊煤?,讨论,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小说最后一句“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的叙述视角有变化吗?如果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每天都可以见到自己,不会永远消失,只有从地面人的视角来看,“我”才会永远消失。这个“永远消失”有点像赌气的孩子,而这个视角的转移似乎也可以看做是“我”彻底弃绝世界的暗示。 小说最后一句视角的变化意味深长。小说的叙述人一直是“我”,都是从“我”的视角来写的,但在“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的这一刻,小说的视角其实已经从“我”转化为地上人的视角。,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3、美国诗人奥登,主题?,人与人、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信任、沟通、交流,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漠不关心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 作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 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 在职务上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 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 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 【德】安得特斯,他是奥匈帝国的臣民,生长在捷克的布拉格,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做小职员,母语是德语,血统是犹太人,而他本人又终生与犹太人的

4、生活、宗教和习俗保持着非常大的距离-“我跟犹太人有什么共同之处?“他说。,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1883年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卡夫卡的父亲原是一个半行乞的乡下屠夫的儿子,后来积蓄了一份财产,成为中等的服饰品商人,以后又当了小工厂的老板,为人自信而偏执。他一心要把卡夫卡培养成当之无愧的继承人,尽管卡夫卡全然无心于此。这使卡夫卡觉得仿佛同父亲的斗争就是全部生活,就是生活的全部意义。,从虚构到真实 卡夫卡的作品能让人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真实,一切都变成了现实的,

5、可触摸到的,与我们息息相关,甚至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 卡尔维诺认为这是卡夫卡的骑桶者是一篇用“轻”来化解“重”的文本。,虚构 “控诉型”小说: 怜悯 谴责 (内涵单一)(气氛会偏沉重) (形象类型化) (想像空间会缩小) 用“轻”来处理“重”:(层次丰富)(冷幽默) (形象立体)(想像自由),(主旨更深刻,立意更有价值),虚构,编织真实的谎言,追求心灵的真实,1、叙述 2、场景 3、主题 4、人物 5、情节 6、结构 7、情感 8、虚构,阅读卡夫卡的骑桶者和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比较两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卖火柴的小女孩 圣诞节前夕。 天气真冷,还下着雪,刮着北风。 有位失去母亲的小

6、女孩,为了养活生病的爸爸,冒着风雪去卖火柴。 “火柴,谁要火柴。” 她没有棉衣,穿着一条旧裙子,头上围着一条破头巾,脚上穿着一双拖鞋。她沿街叫卖,可是没有一个人理好。 人们都在准备圣诞礼物,高高兴兴,欢欢喜喜,小姑娘多可怜啊!她有许多火柴,全部都包在一个旧围裙里,手里拿着几根。,夜幕已经降临,小女孩的脚已冻得发红发青。大街上到处都是烤鹅肉的香味。 “啊,有钱的人家准备过节了。” 她实在走不动了,疲乏地缩在一个墙角里。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家里而且也很冷,风可以从许多地方刮进屋子里来。 她冻得发抖,她需要温暖,哪怕有一根火柴的光和热也好。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太冷了。她决定划着

7、一根火柴,让它燃烧。 她又划了一根火柴,火柴燃烧起来,变成一朵粉红色的光焰。,她发现自己坐在一棵美丽的圣诞树下,比中午见到的那棵圣诞树还要大,还要美丽。它的树枝上有几千只蜡烛。小女孩把双手伸过去,火柴又熄灭了。几千只蜡烛都变成了明亮的星星。这些星星中有一颗落下来,在天空中划出一条长长的亮光。 她又划了一根火柴。 啊,火光中出现了她日日夜夜思念的老祖母,她扑进老祖母的怀抱。 “祖母!”小女孩叫起来。“请把我带走吧!带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地方。我知道,这根火柴一熄灭,你就会不见了。就象那温暖的火炉,那美丽的烤鹅,那幸福的圣诞树一样,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于是,小女孩把剩下的火柴全划着了,因为她

8、非常想把祖母留住。,火柴发出更加强烈的光芒,照得周围比白天还要明亮,祖母是那样慈祥,她把小女孩抱起来了,她们在光明和幸福中飞走了。越飞越高,真的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地方。 新年的早晨,人们看到小女孩仍坐在墙角里,她双颊通红,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可是,她已经死了,冻死在圣诞节的夜晚,她手里仍握着一把烧过的火柴梗。,相同,人物相同,都是生活在生活最底层,连温饱都得不到解决的穷苦百姓 主题相同,都表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都 揭露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人物的欲求相同,他们没有太高的生活要求,一个只要能把火柴卖掉,一个只要有一点点煤来取暖便可要求非常卑微 结局相同,最后都在寒冷中离开的人世 采用的写

9、法相同,都借助幻想的写作手法,不同,语言基调不同,骑运用夸张虚构的方式,有着冷幽默的感觉,是一种辛酸的自我解嘲的幽默;卖直接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结局略有不同,骑骑着桶主动离开了这个冷酷、让人绝望的世界;卖被活活冻死在富人家的墙角。 主题也略有不同,骑还暗含了自我反省:害怕失败,所以才骑着桶去;结果由于骑桶这一交流方式的不当,才导致了要不到煤的结局。 富人的作用不同,卖中的富人用来反衬小女孩的可怜;骑里的老板好像还不错,夫妻恩爱,比较关心穷人。,1)骑着桶去速度快。可见,我骑着去是为了早点赊到煤,快马加鞭,迫切想要逃离寒冷。,2)骑着桶去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我真的已经一无所有,贫困潦倒。引起同情,获得施舍。,3)骑着桶去表明我迫切想要赊到煤。,4)他害怕失败,所以他飞着去,并且随时准备飞快地撤走。,思考:“我”为什么以骑桶飞的方式赊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