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剩余油分布研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0813431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39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2剩余油分布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62剩余油分布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62剩余油分布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62剩余油分布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62剩余油分布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2剩余油分布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2剩余油分布研究(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2 剩余油分布研究,剩余油分布问题,是油田开发地质研究的核心问题。只有准确掌握油藏剩余油气的分布状况,才能采取正确的对策与措施予以有效采出,从而获取油田开发的最佳效果。 剩余油的分布在各具体油藏各有特点、千差万别,在一些孔隙结构复杂、油藏的储集空间与渗流通道原本就不十分清楚的油藏中,比如裂缝型油藏、溶蚀缝洞型油藏等,其剩余油分布的细节至今仍不甚清楚。虽然如此,但就一般孔隙性砂岩油藏来说,其剩余油分布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就剩余油的剖面、平面分布和微观分布的基本特点分述如下。,一、剩余油剖面分布,1油层剖面动用的一般情况 在描述或展示油层剖面动用情况时,主要使用油层剖面动用程度这一概念。所谓

2、油层剖面动用程度,是指在射开的有效厚度油层中受到有效驱替开采的油层厚度比例。即: 公式中: -油层剖面动用程度, -油层动用厚度 -油层射开的总厚度,剩余油剖面分布,所谓出油的油层,就是在开发中受到有效驱替开采的油层,就是参与注采流动的那部分油层。这些油层储集的油气受到有效的驱替开采(动用),其厚度占总射开有效厚度的比例,就可展示油层剖面的动用程度。 可以根据注水井吸水剖面测试资料、采油井出液剖面测试资料,来判定油层剖面动用情况和动用程度,还可以用水淹层测井解释资料、剩余油测井资料、检查井密闭取心分析资料等,来判定油层剖面动用情况和动用程度。,剩余油剖面分布,我国的碎屑岩油藏主要为陆相沉积储集

3、层,油层层数较多,非均质性较严重是其主要特点。根据我国注水开发的碎屑岩油藏资料,全井油层的剖面动用程度一般只在40-80左右,油层条件极好者可以超过80,但鲜有超过90者。而油层条件较差、剖面非均质性严重的油藏,其剖面动用程度可低至40以下。这就是说,多数油藏的油层在剖面上都有约13左右的未动用厚度(参见表6-2-1)。怎样提高油层的剖面动用程度,是油藏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表6-2-1 大庆油田不同渗透率级差油层的剖面动用情况(38口井资料),剩余油剖面分布,图6-2-1为大庆油田的13032井在笼统注水时的吸水剖面,该井共射开31个层段,但吸水好的只有11个层,微弱吸水的有5个层,不

4、吸水有11个层。,图6-2-1 13032井笼统注水吸水剖面图,剩余油剖面分布,2剩余油的剖面分布特征 剩余油的剖面分布,显示如下特征。 (1)层间差异导致在低渗透层中存在较多的剩余油 在我国,陆相砂岩油田占多数,油层层数多、非均质性强是其主要特点。比如,大庆的萨、葡、高油层,最多时可以细分达136个小层,辽河、胜利的主力油层也多是这种情况。在多油层并有较强非均质性的情况下,合理划分开发层系是必要的,但即便按照很细的划分思想划分2套、3套、4套开发层系,也仍然大量存在多层合采的情况。,剩余油剖面分布,在注水开发中,在多层合采的情况下,高渗透层吸水多、水推快、水洗充分;而低渗透层则吸水少、水推慢

5、、水洗差,剩余油较多。尤其当层间差异较大、渗透率相差较为悬殊时,那些渗透率很低的差油层甚至可能处于不吸水,不出液的基本未动用状况。显然,这样的低渗透层剩余油较多(图6-2-2)。,图6-2-2 层间差异导致低渗透层中的剩余油,剩余油剖面分布,例如,大庆油田初期开发层系划分较粗,多采用1-2套井网开发,结果发现一套井网开发时,主要是渗透率高的河道砂体油层发挥作用,厚度动用仅达30%-60%,很大一部分低渗透油层未得到动用。后来通过细分开发层系调整为34套井网,油层剖面动用程度显著提高。,剩余油剖面分布,(2)厚油层剖面水洗差导致上部存在较多的剩余油 油层厚度对注入水水洗程度的影响,我们在上一章中

6、已做过介绍。一般来说,在油层较薄时,注入水的重力作用不明显,油层剖面水洗程度较高,剩余油较少。但对厚油层来说,注入水在水平推进的同时,由于油水密度差异明显,因而在重力作用下注入水存在一个下渗的作用,从而导致厚油层下部水洗好而上部水洗差,使其剖面动用程度显著降低,从而在厚油层的中上部存在较多的剩余油。特别当厚油层存在较大的层内非均质性且为正韵律油层时,这种差异将更为扩大,油层剖面动用程度更加降低,其中、上部的油层更难水洗到,从而留下较多的剩余油。,剩余油剖面分布,在注蒸汽开采厚层稠油时,情况与注水开采厚层稀油正好相反。因为蒸汽比稠油密度低出许多,因而蒸汽在厚油层中水平推进的同时,还有很强的向上超

7、覆的作用,从而造成上部油层水洗好而下部油层水洗差,在油层的中下部留下较多的剩余油。,剩余油剖面分布,(3)注采缺乏连通造成局部地区存在较多的剩余油 在一些砂体窄小的油藏中,常常出现如图6-2-3所示的情况:某些砂体有注水井控制但局部方向无采油井钻遇,或某些砂体有采油井控制但局部方向却无注水井钻遇,形成注采连通不畅或缺乏注采连通的情况,从而形成局部水洗不到的剩余油。,图6-2-3 注采缺乏连通的剩余油,剩余油剖面分布,(4)水锥和气锥形成的剩余油 水锥是指底水油藏开发时,底水快速上窜造成油井过早水淹,使油井的井底附近形成锥状的向上突出的局部抬高的油水界面,而在离油井稍远一些的地方,油水界面还处在

8、比较低的深度位置,从而留下大量未波及未动用的剩余油。与此类似,气锥是指气顶油气藏进行开发时,气顶气快速窜入油井的生产井段,导致油井气窜,气顶气大量采出,而在远井地带的原油则无法采出形成剩余油。,剩余油剖面分布,以上是剩余油剖面分布的一般情况。对于各具体油田、具体油层,其剩余油剖面分布会各有特点,应当依据该油藏的地质特征、开发设计、注采工艺、技术措施等影响油层剖面动用的各种因素,综合各种剩余油检测分析资料具体分析研究,这样才能得出比较准确可靠的认识。,二、剩余油平面分布,剩余油的平面分布,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因素控制。一是油层平面非均质性尤其渗透率的平面非均质性的影响;二是受井网条件的控制。归纳起来

9、,剩余油平面分布的基本特征如下。 1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一般情况,剩余油平面分布,在注水开发油田中,注入水的平面运动主要受渗透率差异和采油井点位置的控制。渗透率高的地带,注入水大量进入,油层水洗动用好,剩余油较少;渗透率低的地带,油层水洗动用差,剩余油较多;在采油井点附近,由于是泄压区,地层压力特别低,因而注入水大量汇集,水洗动用好;而在远离采油井的部位,由于地层压力较高,因而注入水难于推进到,剩余油较多。这就是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一般规律。,剩余油平面分布,如果渗透率出现比较明显的方向性或条带状,甚至在某一方向出现裂缝或出现注入水严重窜进的情况,则剩余油分布又有新的特点,但它服从渗透率分布、服从压力

10、差异分布的基本规律。,剩余油平面分布,2剩余油平面分布特征 (1)平面非均质性较强的油层,局部低渗透带有较多的剩余油 这种情况的产生是由于油层平面的渗透率出现差异造成的。当局部低渗透带较小时,可以借助主体带的水驱作用予以开采;但当局部低渗透带范围较大时,其水驱效果较差,剩余油较多。对于这种较大范围的局部低渗透油层,应采取局部加密等井网调整措施来提高油层平面动用程度,增加石油采收率。,剩余油平面分布,(2)两口相邻采油井的中间部位,有较多的剩余油 无论在面积井网或是行列井网中,在两口相邻采油井的中间部位,由于远离泄压的采油井,其地层压力较高,使得注入水很难波及到。在这样的部位,往往存在较多的剩余

11、油。,剩余油平面分布,(3)局部井网不完善的部位,有较多的剩余油 实际油藏由于边界不规则或断层的分布,在靠近边界或靠近断层的地方布井时,时常出现多一口井嫌多,少一口井又嫌少的情况,这时为给后来的井网调整留下余地,较多采取少井策略,从而留下井网不完善的部位。此外,在老油田内部的某些地区,也有由于油水井严重出砂、套管损坏等原因导致报废而出现井网不完善的情况。在这些局部井网不完善的部位,往往由于缺少采油井点而存在较多的剩余油。,剩余油平面分布,(4)井间微构造的正向构造部位,有较多的剩余油 由于注入水的重力作用,使得注入水易于进入油水井间的负向构造部位,使这些部位的油层水洗较为充分。而在油水井之间的

12、正向构造部位,注入水进入较少、水洗程度不高,油层中将留下较多的剩余油。,剩余油平面分布,(5)平面水窜形成的剩余油 注水开发油田平面水窜有两种情况: 油层渗透率方向性差异形成的水窜。这种水窜普遍沿一个方向并有大量井发生,但水窜程度一般不严重。它多发生在河流相砂体的主流线方向上,或其它具条带状特征的砂体中。在这些砂体主流线两侧的砂体边缘部位,注入水难于水洗到,一般有较多的剩余油。,剩余油平面分布,裂缝造成的水窜。当注水井和采油井之间裂缝比较发育甚至出现裂缝连通时,这时的水窜是惊人的,油井可以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全部水淹。这时油层的过水断面很小,注入水波及体积很小,大量剩余油分布在(被注入水封闭在)裂

13、缝通道的两侧,成为基本未驱替的优质易动用剩余油。,剩余油平面分布,以上所述,是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一般情况。在各具体油藏中,其剩余油的分布是千差万别的,应当根据各油藏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不可机械套用。,三、剩余油微观分布,1剩余油微观分布特征 关于剩余油的微观分布,国内外都进行过大量研究。大多数都是采用人工模型或真实岩心,在室内进行水驱油实验来研究剩余油的。因此,这里所说的剩余油,是指室内水驱油经过充分水洗后的剩余油,实际应当是残余油的概念,与实际油田开采中的剩余油概念相去甚远。虽然如此,但它提供了油田开采中水驱油的极限情况,展示出油层岩石孔隙中残余油分布的各种典型特征,为分析思考实际油藏的剩

14、余油状况和分布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剩余油微观分布,关于残余油的分布,罗蛰潭参考国外同行的研究提出过残余油的如下微观分布: 孤岛状残余油;索状残余油;珠状或滴状残余油;悬垂状残余油;簇状残余油;并联式孔隙中的残余油;死角中的残余油,等等(见图6-2-4)。,剩余油微观分布,大庆油田许焕昌等,采用真实岩心,用低粘度染色环氧树脂(驱替中呈液态、驱替结束时能固化,粘度可调)、染色稠化水等模拟油或水,用染色甘油(驱替中呈液态、驱替结束时能固化,粘度高)模拟原始石油,进行油驱水及多种水驱油实验。每次实验结束时,将岩样固化制成铸体薄片进行观察和照相。根据实验资料,他们将剩余油(应为残余油)按其形态分成下列

15、5种:,微观小片死油区的簇状残余油(图6-2-5);,颗粒表面的环状、膜状残余油(图6-2-6);,孔隙死角处的孤立状残余油(图6-2-7);,并联喉道中较小喉道中的柱塞状残余油(图6-2-8);,剩余油微观分布,颗粒表面溶蚀孔、缝中的不规则残余油。 在他们的实验中,极少见到如图6-2-4中所示的孤岛状、索状、珠状形态的残余油。 应该说,上述实验是极富价值的。上述实验及结果至少说明:油层岩心即使经过实验室条件下的充分水洗,也仍然存在大量的簇状、膜状;环状、柱塞状等微观成片的剩余油,并且这些剩余油的分布形态多数已为现有理论或专著所阐释,成为研究剩余油分布的基础。,剩余油微观分布,2、微观剩余油的

16、主要类型 综合上述罗蛰潭的研究和许焕昌等人的研究,我们认为:从提高采收率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微观剩余油归纳为两种基本类型: 宏观水洗区微观未波及的剩余油。这类剩余油主要是局部低孔低渗部位的簇状剩余油。这些部位由于孔喉细小,注入水难于进入,如果这些部位的岩石颗粒具一定的亲水性,其中的石油尚可通过毛管力的自吸作用予以部分驱替排出。,剩余油微观分布,但从岩心经过充分水洗仍存在这样的剩余油看,这些部位的岩石颗粒可能多数是亲油甚至强亲油(或者由于岩石颗粒表面泥质含量高,吸附原油中的极性物质改变了其表面的润湿性)。因此,对这类剩余油,如果不改变原有的驱替水洗方式,一般难于有效采出(对这类剩余油比较有效的方式是采用增粘水驱,增大注入剂粘度,抑制注入剂窜进,迫使注入剂向原水窜通道的两侧扩大水洗,以此提高注入剂的波及体积)。,剩余油微观分布,微观水洗区各种附着于岩石颗粒表面、孔隙和喉道狭窄处以及死角部位的剩余油。这类剩余油的特点是比较分散,而且加强水洗一般效果甚微。因此,对这类剩余油就需要采取比较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