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件】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课件】中国历史地理学(9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历史时期江河湖泊演变,一 、黄河及其主要湖泊的演变 二、长江及其主要湖泊的演变 三、历史时期江河演变的规律总结,一、黄河及其主要湖泊的演变,(一)黄河基本概况 (二)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 (三)黄河中下游的湖泊及其变迁 (四)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原因分析,(一)黄河基本概况,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区,在山东垦利县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1、黄河流经的地域范围,(1)黄河上游:河源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河段,分河源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段。,2、黄河各河段水文简况,河源段黄河源头至青海省贵德县境。流经30004000米的高原上
2、,河流曲折迂回,河水较清,水流稳定。,峡谷段贵德县龙羊峡至宁夏自治区境青铜峡。黄流流经20多个峡谷,有洮河、湟水等支流汇入,水量增加。,冲积平原段青铜峡口至河口镇。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等荒漠和荒漠草原区,无支流流入,河床平缓,水流缓慢。,黄河流经晋陕峡谷后进入汾渭平原,接纳了汾河、洛河、泾河、渭河等支流,水量增加,河水带有大量泥沙,河道在汾渭平原上因泥沙淤积有左右摆动。黄河中游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源地,年输沙量占全河89。,(2)黄河中游:河口镇河南孟津河段,黄河流经华北平原上,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河床平均高出两岸45米,成为“地上河”。孟津至郑州桃花峪有伊洛河、沁河、大汶河等支流汇入。,(3)
3、黄河下游:河南孟津以下河段,(二)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从先秦时期到20世纪中叶约3000年里,黄河下游决口1500多次,重要改道二三十次,比较大的六次。 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可分为八个时期: 1、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 2、战国中期至西汉末河道 3、东汉至北宋前期河道 4、宋庆历以后河道 5、金代黄河河道 6、元代至明初河道 7、明至清咸丰年间河道 8、清咸丰以后河道,1、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公元前4世纪以前)(北流),战国初期以前,黄河至今浚县西南古宿胥口北流,经大伾(p)山西麓,北经曲周东,至今巨鹿县走漳水水道,然后北过大陆泽,在今天津市东南入海为“禹贡大河”;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分道北流,
4、先后合滹沱河、滱水后,东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历史上称为“山经大河”。,2、战国中期至西汉末河道(公元前4世纪公元初年) (北流),战国时期修筑堤防,黄河下游水道固定下来,这是黄河历史上的第一次改道。 这段时期黄河宿胥口以上的河道无变化,此后黄河自宿胥口东北流至长寿津(今河北滑县东北)后从汉章武县(今黄骅市)东入海,史称“大河故渎”。,3、东汉至北宋前期河道(111047)(东流),王莽始建国3年(11)黄河发生第二次改道。 东汉明帝时王景治河,修渠筑堤,形成一条荥阳东至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东北)海口千多里的东汉大河。,4、北宋庆历以后河道(10481127) (东流),北宋庆历8年(1048)
5、黄河发生第三次大改道,黄河在檀州商胡埽(so)(今濮阳市东昌湖集)决口,合今南运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为黄河的北流。 嘉祐5年(1060)黄河在大名府魏县第六埽决口,分出一支流,东北流经一段西汉大河故道,再沿今马颊河在冀、鲁之间入海,称二股河,为黄河的东流。,5、金代黄河河道(112813世纪中叶) (南流),南宋建炎2年(1128)年冬,人为决河李固渡(今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新道东流经李固渡,滑县南,濮阳、东明之间,再经鄄(jun)城、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汇入泗水,由泗入淮。从此黄河改为东南流入淮泗。这是黄河历史上第四次重大改道。此后黄河又有多次决口,大多仍是由泗入淮。,6、元代至明
6、初河道(13世纪中叶1390) (南流),元至元23年(1286)黄河在原武等地决口15处,分成3股,一股走金末以来大河,由徐州入泗;一股由颖水入淮;一股由涡水入淮。这算是黄河历史上的第五次改道。元末明初黄河又多次决口,河道大致在颖水和泗水之间的地域范围内摆动。,7、明至清咸丰年间河道(13911854) (南流),明洪武至嘉靖年间,河道仍有频繁的南北摆动,多股分流。后由于人工治理,河道逐渐向单股入淮转变。明代白昂、刘大夏、潘季驯先后治河。 万历年间潘季训采取“塞绝筑堤,束水攻沙”的策略,主要整治了徐州至淮阴的河段,黄河河道基本上被固定下来。,8、清咸丰五年年以后的河道(近代东流),清咸丰五年
7、(1855)6月,黄河在兰阳铜瓦厢(今兰考附近)决口,在山东寿张县张秋镇穿过运河,携大清河入渤海,这是黄河历史上的第六次大改道。光绪元年(1875)黄河全线筑堤,黄河均由大清河入海,形成今天黄河下游河道。,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总貌图,(三)黄河中下游的湖泊及其变迁,1、黄河中游的古湖泊 2、黄河下游的古湖泊 3、黄河下游湖泊的演变的特点,主要分布于关中渭水流域、汾水流域的河谷地带。 (1)弦蒲薮,汧水上源,在今陕西陇县西。 (2)阳华薮,在今华阳县东。 (3)焦获薮,在今陕西泾阳县北。 (4)昭余祁,位于汾水流域今山西祁县西南、介休东北,方圆数百里。汉代时因泥沙淤积被分割成若干小湖泊,唐宋
8、时还有邬城泊,元初称昭余池,疏浚渠水灌田后,古湖逐渐消失。,1、黄河中游的古湖泊,大陆泽:又名巨鹿泽、广阿泽。位于河北平原西部太行山河流冲积扇与黄河故道的交接洼地,今河北任县、平乡、隆尧、巨鹿之间。禹贡大河流经泽东,水面辽阔,但黄河“北流”泥沙灌人,湖底抬高,湖面向低洼处转移。清代治理水患,将湖水排走,大陆泽逐渐消失。 大野泽:又名巨野泽,位于今山东巨野县东北,古时为济、濮二水所汇,称“兖州薮”。汉武帝时,黄河在瓠子决口从东南注入巨野,泽面一度扩展。唐时湖面达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五代后晋开运元年(944),黄河在滑州决口,湖面范围扩大,梁山泊就此形成,成为烟波浩渺,绵延数百里的巨泽,号“八
9、百里梁山泊”。金代曾经水源枯竭,滩地复出。明后期黄河长期稳定由淮人海,梁山泊逐步淤为平地。清康熙初,梁山泊周围全被垦为农田。现在只有梁山县境内的东平湖还保留了一些古代梁山泊的遗迹。 菏泽:在今山东定陶县东。菏泽由古济水灌注,唐时更名为龙池。后因济水断流,菏水又为黄河泛道,渐为泥沙所湮没。,2、黄河下游的古湖泊,孟诸泽:位于今河南商丘市东北,宋元后屡遭黄河冲积,渐被泥沙湮没。 雷夏泽: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自宋后被泥沙湮没。 圃田泽:故泽在今河南郑县、中牟之间。北魏时因泥沙淤积,被分为24个浅湖。金代随着汴河的淤废,并受到黄河南泛的灌淤,明代已经变为沼泽洼地。清代以后渐被垦为农田。 荥泽:或称荥波
10、,在今荥阳县内,原与黄河、济水相通。受河流泥沙淤灌,西汉平帝后,基本塞为平地。 海隅泽:在古济水下游,范围东到山东蓬莱、掖县,西到沾化、无棣(d),为莱州湾近岸泻湖,后逐渐为黄河和海潮冲积的泥沙所湮。,(1)从演变的过程来看,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由大变小,甚至完全消失,如荥泽、圃田泽、孟诸泽、菏泽、雷夏泽等;一种是湖区有移动,如大陆泽等;一种是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如南四湖、洪泽湖等。 (2)从湖泊演变的动力来看,湖泊的演变一方面受黄河河道的改变、泥沙的淤积有关,一方面与人为的垦殖有很大的关系。,3、黄河下游湖泊的演变的特点,(四)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原因分析,黄河上源海拔在3000米以上,下游孟县
11、以下的平原海拔在50米以下,上下游相对高差悬殊,河流在发育过程中的溯源侵蚀,容易造成水土流失。,1、自然原因,(1)地势的高差悬殊,极易造成河流的溯源侵蚀,以壶口瀑布为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壶口瀑布在孟门山附近;到唐代时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壶口瀑布已经上移1.475公里,壶口已远离孟门山;到现在壶口瀑布已远离孟门山5公里了,历史时期黄河的溯源侵蚀是确实存在的。,黄河上游部分河段、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的黄土颗粒细、空隙多,土质疏松,耐冲性差,遇水极易形成水土流失。 黄河水在中游地区携带的泥沙在下游平原地区的河道中淤积,造成下游河床的抬升,形成“悬河”,构成河流决堤的隐患。,(2)
12、土壤特性,黄河流域全年降雨多集中在夏秋季节,多暴雨,暴雨在造成黄土高原黄土流失的同时,它所形成的洪峰极易冲坏河堤,造成下游河道的改徙。,(3)气候因素,黄河中下游地区较早的时候有茂密的森林,经过多年的砍伐,森林资源的消耗先从平原开始,以后逐渐向山地发展。森林植被的消耗,使黄土表面失去植被的保护,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黄河的泥沙含量增加。 宋代时黄河“泥沙相半”(宋史河渠志)。 明代黄河平时“沙居其六”,伏汛“水居其二”(河防一览卷2河议辨惑),2、人为因素的影响,(1)黄河中下游森林的砍伐,特别是中游森林的砍伐,加快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加剧了下游河床的淤升和河道的改徙。,五代时后粱为阻止李存勖
13、南下,在今山东阿县和河南延津县两次掘开河堤。 1128年宋决黄河阻金兵南下。 1232年蒙古攻金归德,人为决河归德,造成黄河夺濉入淮。 1938年国民党为阻止日军决堤河南花园口大堤。 总的来说自然因素占起主导作用,人为活动影响居次要地位。,(2)因军事需要人为决堤导致下游河道变化,二、长江及其主要湖泊的演变,(一)长江基本概况 (二)长江河道的演变 (三)长江中下游主要湖泊及其变迁,(一)长江基本概况,1、长江流经的地域范围 2、长江各河段水文简况,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等11个省、区、直辖市,全长6300公里。,1、长江流经的
14、地域范围,(1)长江上游:河源至湖北宜昌市段,2、长江各河段水文简况,长江正源为沱沱河,发源于各拉丹东雪山,沱沱河与当曲汇合后称通天河,流经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上,河谷宽坦,水流缓慢。,虎跳峡,青海省玉树至四川省宜宾段为金沙江,流经川藏之间的横断山峡谷地带,河谷深切,比降大(12.5 米/公里),江面宽仅数十米,水流湍急。,宜宾至湖北省宜昌段称川江。流经四川盆地的丘陵间,河床比降减少(0.2米/公里) ,江面增宽(300800米),河曲发育,接纳了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等河流。,长江过万县后进入山势险峻的三峡峡谷区,河段迂回曲折,江面变窄(最窄处100米左右)(过去水流湍急),三峡水库建
15、成后,昔日的三峡河道成为三峡水库的组成部分,水面开阔。,(2)长江中游:宜昌至江西省湖口段,长江流经长江中游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江面展宽,河床比降锐减,水流缓慢,河道迂回曲折,湖北枝江至湖南城陵矶间的荆江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由于泥沙淤积旺盛,河床日益太高,这一河段是重点防洪区。,中游支流众多,湖泊密布,主要支流有汉江、洞庭湖水系的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和鄱阳湖水系的赣江、抚河、信江、修水等。,长江流经下游平原区,地势低平,湖泊众多,较大的支流仅青弋江和巢湖、太湖水系的几条短小河流。镇江以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更为低平,水网密布,湖泊更多,呈现水乡的景象。,(3)长江下游:湖口以下河
16、段,(二)长江河道的演变,1、荆江河道的变迁 2、城陵矶以下河道的变迁 3、长江上游河道的变迁,1、荆江河道的变迁,(1)荆江长江从枝江到城陵矶的河段,荆江分为上荆江和下荆江。上荆江自枝江到藕池口,全长约180公里,河床相对比较稳定。下荆江自藕池口至城陵矶,全长约240公里,河道变化较大,有“九曲回肠”之称。,江陵以西的河段:秦汉时期为分汊河道,南为江,北为沱。 魏晋时期内江(沱)、外江(江)分流量趋平。 明代以来内江径流量增大,外江沙滩发育,逐渐演变为旱道。,(2)上荆江河道的变迁,江陵至藕池口河段:早期为云梦泽湖沼地区,大致在魏晋至唐宋时期,随着江汉平原的云梦泽的演变成陆地,江陵至藕池口的河床才逐渐形成。,秦汉时期下荆江开始出现一些分流水道。魏晋南北朝时期,下荆江河床开始形成,江中因沙洲发育形成汊流,至唐宋时,荆江统一河床最后形成。 南宋时,北方汉族人大量南迁,沿江筑堤,扩大垦殖,使两岸穴口汊流几乎完全堵塞。由于泥沙大量沉积,河床抬高,元代曾为防洪,打开一些穴口,但明代这些穴口又被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