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人文学院 烟台大学 西方哲学史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0780172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729.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人文学院 烟台大学 西方哲学史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哲学]人文学院 烟台大学 西方哲学史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哲学]人文学院 烟台大学 西方哲学史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哲学]人文学院 烟台大学 西方哲学史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哲学]人文学院 烟台大学 西方哲学史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人文学院 烟台大学 西方哲学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人文学院 烟台大学 西方哲学史(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编:德国古典哲学 近代哲学的顶峰,一、背景 政治:长期封建割据 经济:落后 思想:莱布尼茨-沃尔夫教条论,绪论 德国古典哲学概况,二、特点,1、思辨性 2、辩证性 3、体系性,4、唯理精神、理性精神,非经验性 5、启蒙精神的深化,是近代启蒙主义哲学的最高阶段。 6、意识哲学、精神哲学。,代表人物,康德 费希特 谢林 黑格尔,生平 康德(1724-1804),出生于哥尼斯堡。1770年以前称为前批判时期,1781年以后是批判哲学时期。,第一章 康德,著作,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纯粹理性界限内的宗教等。,一、哥白尼式的革命 1.康德哲学面临的问题 -知识的普

2、遍性、必然性、有效性问题: 知识何以可能? -理性与自由 -形而上学问题,第一节 纯粹理性批判,2.康德的回应:主体性精神的确立,-知识的两个部分 先天形式+感觉材料 先天形式是知识的必要条件 先天:a priori 指与经验无关的认识成分 先验:transzendental 指为经验认识提供普遍必然性的东西。,先天知识,先验知识,-哥白尼式的革命 知识符合对象 对象符合知识(先天形式),意义: 主体性哲学的完善。结果不完全是消极的。 与贝克莱式的经验唯心主义相区别,是先验唯心主义。,二、先天综合判断,1.什么是先天综合判断? 分析判断:主词包含谓词 例如:一切物体都有广延。 综合判断:主词不

3、包含谓词 例如:一切物体都有重量。,通常的看法: 分析判断先天判断 综合判断后天判断 康德认为: 先天判断和综合判断可以结合,成为先天综合判断。,因为: 先天知识的普遍性(唯理论) 综合知识的内容(经验论),2.人类的知识何以可能? 这个问题转变为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数学何以可能? 自然科学何以可能? 形而上学何以可能?,三、感性学说先验感性论,1.形式与质料 先天形式与后天质料(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发生。构成感性经验。 后天质料就是感官得来的杂多材料,也叫做“感性的杂多材料”,或者叫做“感性直观”或“直观”。,2.空间与时间 时空是感性阶段的先天形式,不掺杂经验内容。但给经验以普遍

4、性。 时空在逻辑上先于经验内容。 时空来自于主观认识能力,而非外物的性质。,3.先验唯心论和经验实在论 时空具有经验的实在性和先验的观念性。 4.先天形式学说的意义,四、知性学说先验分析论,1.知性的必要性,知性比感性更加高级,感性经验需要进一步的整理。形成概念和判断。数学也是如此 “思维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 知性的综合统一能力来自于自我意识,2.范畴理论:十二范畴的推导 范畴是纯概念,是知性的先天形式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表: 实体 偶性(属性):性质、数量、关系、时间、空间、姿态、状况、主动、被动,判断表,量:全称判断 特称判断 单称判断 质:肯定判断 否定判断 无限判断,关系:直言

5、判断 假言判断 选言判断 模态:或然判断 实然判断 必然判断,范畴表,量:单一性 质:肯定性 多数性 否定性 全体性 限制性 关系:实体性 模态:可能性不可能 因果性 存在非存在 交互性 必然偶然,3.人为自然立法 知性的先天法则不是从自然界中得来,而是知性给自然界规定的。 原理表(略述) 知性左手持原理,右手持按照原理设计的实验,但不是像小学生一样向自然请教,而是像法官一样,强迫证人回答问题。,4.现象与本体,-本体(Noumena)是界限性概念,基于人类认识的本性,只超出现象和经验范围的东西。 “我一定要限制知识,以便为信仰保留地盘”,物自体,又称物自身或自在之物。它的含义: 第一,外物,

6、即刺激感官的东西。 第二,本体。 第三,纯粹理性的理念(灵魂、世界、上帝),五、理性学说先验辩证论,1.先验幻相 理性是先验幻相的发生地,所谓先验幻相,是认识从知性阶段跨越了界限,进入超验领域,试图认识无限的本体所发生的错误。 关于先验幻相的理论,称为先验辩证论。辩证法幻相的逻辑。,2.理念,理念:纯理性概念。通过考察推理(三段论)而得出,试图对知性知识进行更高层次的综合。和本体一样,也是一个限制性概念。 感性知识=时空+杂多材料(红、白、软、甜等) 知性知识=范畴+感性知识 理性知识=理念+知性知识(但是不能完成),3、三种理念: 灵魂-心灵哲学 世界-宇宙论 上帝-理性神学 特点:不是认识

7、的对象、是超验的东西,是人的天性所致,不能避免。,4、纯粹理性的谬误推论批判心灵哲学 灵魂(灵魂不死)在这里主要不是指有死的个体灵魂,而是心灵哲学的对象。 谬误表现之一:把灵魂当作实体。 康德认为,灵魂不是实体、不在经验之中,谬误表现之二:四概念错误 大前提: 实体只能被思考为主体(S是P) 小前提: 我思必须被思考为主体(我认为S是P) 结论:我思是实体,5、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批判宇宙论 用知性范畴去认识世界这一无限的本体,将会出现四组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样能够得到证明。称为“Antinomie”即二律背反。,量: 正题:世界在时间上有开端、空间上有界限 反题:世界在时间上无开端、空间上无界限

8、 质: 正题:世界上的实体都是由单一的东西所构成的。 反题:世界上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 这两组命题是真正的矛盾,主词是本体,谓词是范畴,关系: 正题:世界上有出于自由的原因 反题:没有出于自由的原因,一切都是必然的。 模态: 正题:世界上有某种绝对必然的存在体(上帝)。 反题:不存在绝对必然的存在体,一切都是偶然的。 这两组命题的矛盾可以解决,正题都是属于本体界,反题都是属于现象界的。,6、纯粹理性的理想批判理性神学,上帝作为理想,不是实体,不是认识的对象。对上帝存在的三种论证提出批判 第一,本体论证明。 代表人物: -安瑟尔谟 -笛卡尔,概念与存有的差异。Being的概念粗略的分

9、为两种含义:essence和existence,即本质和存有。 康德认为,从上帝的概念不能推出上帝的存有。正如100元钱的概念和真实的100元钱不同。,第二,宇宙论证明 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 abc d n 上帝 但是n和上帝之间必然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依然不能从有限推导到无限。所以此论证不成立。,第三,自然神学证明 从经验、美学、宗教体验、目的性、宇宙秩序性等方面论证。是基督徒最常见的证明方式。 康德认为,这种论证的实质和前两种论证一样,都是混淆了概念与存在。他认为三种证明方式的实质都是一样的。,7、向实践理性的过渡 灵魂、世界、上帝作为无限者,不能认识,只能信仰,不是认识的对象,不是纯粹

10、理性的对象,而是实践理性的对象。,六、康德第一批判的意义,1.综合了经验论和唯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先验唯心论,从新的角度和思路出发,论证了人的认识能力。证明了认识的客观必然性,在一定意义上解决了二派的理论难题。,2.为知识划界,为信仰保留地盘。,区分了现象与物自体。 自然科学 与 人文学科 事实 与 价值 知识 与 信仰 是(实然) 与 应当 现实 与 理想 分别属于两个不同领域,二者不能互相侵犯。,3.批判形而上学,证明人类认识的有限性。 实践理性高于纯粹理性(理论理性) 4、奠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作业及思考题,1.德国古典哲学要解决什么问题? 2.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 3.哥白尼式

11、革命的意义。 4.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思想。 5.什么是先验幻相。 6.什么是二律背反? 7.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意义。,第二节 道德哲学,“有两种东西,我越加思考,心中就越充满时常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与敬畏: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实践理性批判 道德形而上学,一、自然律和道德律,1.必然与自由 理论理性-必然,to be 实践理性-自由,ought to be 2、行为的道德意义:以动机为评判标准 动机论、义务论康德 效果论、幸福论功利主义,3.禀好与责任 禀好inclination,也译为爱好,是属于人的自然属性。例如感觉欲望等等。它不是道

12、德的真正来源,因为它属于必然而不是自由。 4.幸福与善良意志 善良意志像宝珠一样,可以自己发光。接近于通常所说的“良知”。它是道德的真正来源。,二、自由即自律,1.反对功利主义伦理学 功利主义是基于因果决定论的。 2、意志自由是道德哲学的基础。 自由在实践理性中,也称作意志自由,其实质是意志的自我决定。 自由是善良意志(良知)的基础。,3.道德律令的形式与质料 实践理性自身对意志动机的决定是先天有效,不从属于经验。-形式 个人幸福原则不是先天有效,所以没有普遍性。 道德行为的具体目的质料,4.意志的自律与他律 自律出于实践理性自我决定的道德行为,不借助任何质料或者具体目的。 他律出于具体的目的

13、而进行的道德行为,三、定言命令(绝对命令),1.假言命令与定言命令 假言命令: 如果s,那么p。 s是手段,此命令是有条件的。 定言命令是无条件的。,2.绝对命令的三种形式,第一,普遍性公式: 你一定要这样行为,以使你的准则成为普遍法则(规律)。 准则是个人的,法则是普遍的。,第二,质料公式 在任何时候都把你的人性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这和功利主义不同。,第三,自律性公式 每个有理性者的意志的观念都是普遍立法意志的观念。 即把自身看作目的王国中的立法者。 人为道德立法。,3.实践理性优先于纯粹理性 只有实践理性,只有在意志自由之中,才能体现出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四、实

14、践理性的公设,1.至善 美德与幸福的完全合一。 斯多亚学派美德论 伊壁鸠鲁派幸福论 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美德与幸福不能合一,2.三条道德公设 灵魂不死 意志自由 上帝存在 3.公设与至善的关系 公设是至善的条件,仅就道德法则本身而言,也可以说是无条件的。,五、康德伦理学的意义,1.道德形而上学的确立 2.宗教信仰和道德的统一 3.自由与必然 4.道德命令是软弱的吗?,作业及思考题,1.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及其意义。 2.康德如何解决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第三节 判断力批判,一、判断力: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中介 1.规定的判断力和反思的判断力 规定的判断力认识 反思的判断力审美和目的论,2.合目

15、的性原理判断力的先验原理 反对神学目的论,后者认为上帝是宇宙的目的(外在目的)。主张内在目的论。 质料的合目的性: 客观的合目的性自然合目的性的逻辑表象 形式的合目的性: 主观的合目的性自然合目的性的美学表象,二、美学:审美判断力批判,1.纯粹美与依附美 纯粹美:着眼于形式 依附美:着眼于内容,2.纯粹美的四条原则 第一,美是无功利的、无利害的。 第二,美是无概念的普遍性。 第三,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第四,美是无概念的必然性。,三、目的论判断力批判,1.自然的合目的性:调整性原理。 人由自然进入文化。 2.道德的目的论:人类理性的完善 创造终极目的。,康德的四个问题: 1、我能知道什么?-纯粹理性 2、我应当做什么?-实践理性 3、我可以希望什么?-信仰(属于实践理性) 4、人是什么?-上述问题的综合,讨论、总结:康德的意义,1.批判:人类理性的立法作用 2.理性主义倾向 3.先验哲学的合理性 4.人本主义和主体性 5.不可知论的意义:认识的有限性。保护道德、知识本身和人类理性,使之不至于滥用。 6.世界主义和全球化观点,作业及思考题,1.康德的美学思想的意义。 2.康德哲学的贡献。,Have A Brea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