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阴阳理论经典班第一节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0778901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496.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帝内经》阴阳理论经典班第一节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黄帝内经》阴阳理论经典班第一节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黄帝内经》阴阳理论经典班第一节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黄帝内经》阴阳理论经典班第一节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黄帝内经》阴阳理论经典班第一节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帝内经》阴阳理论经典班第一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帝内经》阴阳理论经典班第一节(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经阴阳 学说探源及阴阳理论临床应用,贺 娟,朱熹观书有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阴阳学说是怎样产生的?,孙思邈:不知易,不足言太医。 张介宾: 医易相通,理无二致。 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周易简介,周易 易经本经 易传 解说 上经 30卦 易经 下经 34卦 记载了64个卦象、64条卦辞、384条爻辞。,乾天 坤地 震雷 巽风 离火 坎水 艮山 兑泽,周易简介,- - 阴 阳 卦序构成:由 - - 、 两爻,由下而上,顺序以六爻构成。,周易简介,上六 六五 六四 九三 九二 初九 泰卦,周易简介,易传共十篇: “彖传”上、下 “象传”上、下

2、 “系辞”上、下 “文言” “说卦” “序卦” “杂卦”,一、阴阳之理源于天地之气,内经中,“天地”一词的出现频次很高,谈阴阳、谈生命、谈养生,无一不将“天地”一词冠于文章或段落之首。从天地之气的规律、属性与关系去认识生命活动以及阴阳的内涵和关系,是内经理论的重要学术特征。而这一特征是对易经理论的继承与发挥。,虽然八卦均是组成六十四卦的基本卦象,作为阴阳代表的乾坤二卦在易经中具有高于其它卦象的独特意义,可以说,易经之卦象的演变、义理的推演,均是基于乾坤二卦而来 。,易传系辞: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以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3、“乾坤,其易之门邪? ”,周易说卦: “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呼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郑钦安医理真传将其阐释为 “乾坤交媾,化生六子。 乾之初爻,乘于坤之初爻,而生长男,震也; 乾之二爻,乘于坤之二爻,而生中男,坎也; 乾之三爻,乘于坤之三爻,而生少男,艮也。 故曰:乾道成男。 乾 坤 震 坎 艮,坤之初爻,乘于乾之初爻,而生长女,巽也; 坤之二爻,乘于乾之二爻,而生中女,离也; 坤之三爻,乘于乾之三爻,而生少女,兑也。 故曰:坤道成女。”

4、乾 坤 巽 离 兑,即八卦之震、巽、坎、离、艮、兑六卦,皆源自乾坤二卦的相交,而六十四个卦象,又是八卦的两两相合,故引申可以理解为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的生成、变化,包括男女、父母、上下、牲畜、作物、色泽等,均源自于天地之气。,同时,周易六十四卦占问祭祀、战争、商旅、婚姻、生产等的吉凶祸福,就是说,古人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所有变化,都归结为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动。,易传系辞下: “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素问宝命全形论曰: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素问天元纪大论:“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

5、生万物”,乾坤,其易之门邪 天地,是医之门也。,阴阳的观念起源于周易之卦象,而八卦、六十四卦则均源自乾(天)、坤(地)二卦之演变,说明阴阳学说的形成是源自对天地特性、规律及其关系的认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

6、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即阴阳学说的产生,并不是古人观察自然界,对大量相反相成的某些事物规律与关系的总结,而是对天地之气基本状态、基本作用、规律与相互关系的描述与抽象。,阴阳的本源性、互根转化、互制互胜、阴阳的相互包含、阴阳不同的作用、形质的表述以及重阳思想等大量阴阳学说的内容皆是源自对天地阴阳之气的认识与提升。 可以这样认为,对自然界大量相反相成事物的观察总结,诸如日光的向背、上下、左右、雌雄、水火等的观察,可以得出阴阳的概念,但却产生不了阴阳学说。,二 、升降交流是天地阴阳之气的基本状态,泰卦 周易彖:“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否卦 “否之匪

7、人(行为不端),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并由此推演而来阴阳双方皆应以交流为基本存在方式,即 彖曰:“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 “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 即以阴阳所代表的所有事物的双方,均应处于一种不停息的交流之态。,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灵枢本神篇“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业” 。 素问天元纪大论: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

8、阳相错,而变由生也。,素问剌禁论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素问经脉别论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 素问水热穴“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者也 。”,素问调经论所指出:“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的经脉阴阳之气的流注,则是从天地阴阳到经脉阴阳的一种过渡。,三、 阴阳关系以乾阳之气为主导,乾卦的卦辞为:元、亨、利、贞 元,原也,万物由此而化生; 亨,通也,事物由此通畅无阻; 利,宜也,可助益于自然万物; 贞,正也,固也,事物得之而稳固坚实。,“元亨利贞”,此四字,在易经卦辞中是吉、顺的象征

9、,某卦得其一即为吉卦,而乾卦独得四元。 而坤卦则仅表达为“元亨”,即参与万物化生,以及同天气进行交流的过程。,易传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 。,“易”者,变化也,变化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而主持这种变化的,则是“乾”阳,表达乾阳主于起始、变化,坤阴则主于从属,甚至亦可以理解为天地所有事物的变化,均是源自天之阳气的变动,包括量的增减、作用的多少、参与的方式等。,鬼谷子把当时社会上美好的事物均归之于阳,不美好的事物均归之阴,“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明、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

10、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管子枢言“先王用一阴二阳者,霸;尽以阳者,王;以一阳二阴者,削;尽以阴者,亡。” 春秋繁露天辨在人指出:“天下尊卑随阳而序位,幼者居阳之所少,老者居阳之所老,贵者居阳之所盛,贱者当阳之所衰。”,春秋繁露基义 “阴者阳之合(配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 春秋繁露阳尊阴卑提出“:阳始出,物亦始出;阳方盛,物亦方盛;阳初衰,物亦初衰。物随阳而出入。” 认为万物的生长衰亡取决于阳气的盛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是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凡阴阳之要,阳秘乃

11、固阳强不能秘,阴气乃绝。”,张介宾:“凡物之生死,皆由阳气” “夫阳主生,阴主杀。凡阳气不充,则生意不广,而况于无阳乎?故阳唯畏其衰,阴唯畏其盛,非阴能自盛也,阳衰则阴盛矣。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四、元亨利贞与内经阳气理论,内经所表述的多种生理功用,如主于化生、长养(阳生阴长),主于温养神气、筋脉,主于温通血脉、津液,以及主于固密等作用,皆是周易乾卦之卦辞“元亨利贞”延伸到医学中的体现。,4.1 元为起始 乾阳之“元”的作用,是赋予万物一种气,而这种“气”是事物发生与生长的一种内在的生机与活力 。,明来知德周易集注综合为:“元者,大也,始也

12、,始者物之始,言万物所资以始者,此言气不言形,若涉于形便是坤之资生矣。” 朱熹言:“谓化育之功,阳之事也。”,坤卦虽亦具“元亨”之性,但之于乾元,其“元”的始生性在于“赋形”。 易传系辞上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因此,在注重“形而上”的“道”或“气”的易经思想中,乾、坤之“元”的作用是不同的。,张介宾类经附翼言:“然合而言之,则阴以阳为主,而天地之大德曰生。夫生也者,阳也,奇也,一也,丹也。易有万象,而欲以一字统之者,曰阳而已矣。生死事大,而欲以一字蔽之者,亦曰阳而已矣。”,对于人体阴阳气血诸不足,内经在治疗上始终强调温补阳气,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 故

13、有后世罗天益之当归补血汤治疗妇人产后失血症,张介宾以左归丸(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鹿角胶等)治疗肾阴不足。,42 亨主流通 朱熹周易本义言:“亨,通也。” 来知德周易集注解释为“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之意。 “云行雨施者,气之亨,品物流形者,物随造化以亨也,虽物之亨通,其实乾德之亨通。”,因此,乾“亨”之意强调天阳之气的流通,认为云气的流动、雨水的施降、事物形态的变化均源自天阳之气的作用,是天之阳气流动变化的一种征象。,内经亦强调阳气对人体精气、气血、津液等的温通、气化之用。 如若阳气受伤,则表现为水谷的不化、血液的凝滞、血脉的阻闭、水液的停蓄、津液的不布等病理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

14、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 素问调经论所言:“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举痛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寒气最易伤阳,寒气侵入人体所导致的疼痛,是阳气的温通作用受到抑制产生的病理变化。,“阳气者,开合不得,寒气从之,陷脉为瘘” 的鼠瘘病,是寒凝血脉,血脉不通的病症。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五脏阳已竭”导致的水肿病,是阳气不足,水液失于温通的病症。 而“汗出偏沮,使人偏枯”之无汗证、偏枯症,则可以看作阳气不能温通、气化所引起的另一种病症。,43 利从助益

15、 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 言天阳之气对万物具有助益、促进等作用,在六十四卦中,凡阳爻为主或阳爻处于正位的卦象,其卦辞、爻辞多主顺、主吉。,文子上德说:“阳灭阴,万物肥;阴灭阳,万物衰。故王公尚阳道则万物昌,尚阴道则天下亡。”,素问生气通天论: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即是根据四季阳气的生发、长旺、收敛、闭藏状态的不同,调养人体的阳气。,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夏三月,此谓蕃秀,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素问上古天真论亦将阳经之气的衰减,作为男女两性生命衰老的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