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f1021世纪的公共卫生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0778302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95.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phf1021世纪的公共卫生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phf1021世纪的公共卫生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phf1021世纪的公共卫生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phf1021世纪的公共卫生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phf1021世纪的公共卫生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phf1021世纪的公共卫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hf1021世纪的公共卫生(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十章 21世纪的公共卫生,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陈少贤教授,2,本章内容,第一节 公共卫生的历史和未来 第二节 21世纪我国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第三节 公共卫生的全球治理,3,第一节 公共卫生的历史和未来,从公共卫生的发展史看,人类对公共卫生与健康的需求具有明显的时代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卫生与健康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新的挑战。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将全球的注意力投向了公共卫生,整个社会空前地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4,一、公共卫生与健康:20世纪的伟大成就 全球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成人死亡率都有明显的下降。全球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病例从实施消灭脊髓

2、灰质炎行动时的350,000例减少到1999年的20,000例;有脊髓灰质炎感染的国家从125个减少至30个。 中国于1961年消灭天花,1994年基本消灭丝虫病,麻疹等儿童传染病的发病数比计划免疫前下降了90%以上。婴儿死亡率从解放前的200下降到1995年的31.4。法定传染病发病率从70年代7061/10万下降到1995年的176/10万。,5,延长寿命 20世纪公共卫生最伟大的贡献是使人类的期望寿命增长20岁以上,从1950年的46.5岁增为1998年的67岁。公共卫生政策落实越好的国家,其期望寿命增长越大:美国人的期望寿命从1900年的47岁增长为1998年的76.7岁,增长了近30

3、岁;日本人的期望寿命从1910年的43岁增长为1998年的77岁(男)和83岁(女),分别增长了35岁和40岁;中国人的期望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为1995年的70岁,增长了35岁;智利人的期望寿命从1910年29岁(男)和33岁(女)增长为1998年的72岁(男)和78岁(女),分别增长了43岁和45岁。 人类寿命增长的功劳也许不能全部记在公共卫生的功劳薄上,但公共卫生所起的作用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根据美国CDC的报道:美国人的寿命在20世纪增长了30岁,其中增长的25岁归功于公共卫生水平的提高。,6,主要国家卫生状况 Health Status of Main Countries,资料

4、来源: 2008年世界卫生统计。 Source: World Health Statistics 2008.,7,8,9,10,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从2000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采用健康期望寿命,作为评价健康生存的指标。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美国人2000年的健康期望寿命67.2岁,期望寿命为76.7岁,预期失去健康生活的时间为9.5岁;日本人2000年的健康期望寿命73.8岁,期望寿命为81.2岁,预期失去健康生活的时间为7.4岁;中国人2000年的健康期望寿命62.1岁,期望寿命为71岁,预期失去健康生活的时间为8.9岁;智利人2000年的健康期望寿命63.3岁,期望寿命为73.9岁,

5、预期失去健康生活的时间为10.6岁。就生命而言,若只是单纯地延长寿命,而不能享有健康的生活,对于社会、家庭及个人都是一种“负担”。正因如此,公共卫生的根本目标是实现高生活质量的健康长寿。,11,二、公共卫生与健康:21世纪的挑战 (1)人类尚未完成的议题传染性疾病的问题 (2)正在发生的流行慢性病及人口老年化的问题 (3)不应发生的流行伤害、战争以及人道主义危机的问题。,12,三、公共卫生与健康:未来的发展 公共卫生是一门通过有组织的社会活动,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以及促进健康的科学和艺术。公共卫生未来的发展是个战略问题,务必要解决好其发展方向和定位的问题。 事实告诉我们把公共卫生重点放在某个或几

6、个疾病的预防上,采取“头痛医头、脚痛治脚”的对策,只能起到“按住葫芦浮起瓢”效果,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公共卫生的未来发展必将成为各国政府优先考虑的重点,这是保护公民健康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13,(一)公共卫生将被确认为政府主管公共事务的重要职能 公共卫生属于公共产品多数还是纯公共产品,比如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疾病监测、健康教育、健康效果的评价以及公共卫生执法等。公共产品具有两个独有的特性(1)不具竞争性,一旦生产出产品,任何人可以消费,缺乏经济上的竞争性。(2)不具排他性,公共卫生服务的对象是整个人群而不是个人或某部分人。例如,一旦投资办一个健康教育专栏的公共产品,任何人

7、都可以观阅;这个专栏应建立在公共地带,让任何人都能观阅。因而,公共卫生属于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投资、政府主办、政府监督,并将公共卫生纳入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划。,14,(二)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将被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进入21世纪后,许多国家都开始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研究制定了本国的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规划。例如美国、加拿大开展了21世纪公共卫生体系的研究,中国政府已启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工程。 公共卫生体系如何建立,各国政府所采取的政策可能不尽相同,然而作为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应包括关键的基础建设,即: 1、清晰确认公共卫生的基本职能。 2、确认国家以及各个层级的公共卫生体系的作用及责任。 3、加

8、强立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国家以及各个层级公共卫生体系的基本职能、作用和责任。 4、建立适当的组织系统,以履行基本职能、作用和责任。 5、确认适当资金水平,以保证各级公共卫生体系的有效运转。 6、建立良好素质的公共卫生队伍。 7、建立信息系统,以支持公共卫生的评估和监测。 8、建立专门的技术通道,用以支撑适时制定战略规划、熟练和有效地履行职责、以及制度和效果的评价。,15,(三)公共卫生基本职能的确立将成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 公共卫生的基本职能与传统上的公共卫生服务有所不同。传统上的公共卫生服务,如免疫、结核病控制等,常为有价值的产品,而公共卫生基本职能,如疾病监测、健康教育、人群健康状

9、况的评价、公共卫生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公共卫生法律的执行,几乎都是纯公共产品。相对而言,公共卫生服务比较容易测评,比如有多少儿童接受过免疫,有多少结核病患者接受治疗等等,并且容易改进方法或措施,而公共卫生基本职能的特征要复杂得多,与政府的核心功能更具有血统上的联系。因而,应明确地为公共卫生的基本职能,并将其纳入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重要内容。,16,第二节 21世纪我国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一、21世纪我国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 1、疾病监测与信息系统远不能满足疾病预防控制的需要。 疾病监测与信息系统应能及时反映疾病谱的变化,定期向全国公布国民健康状况,预测预报疾病发生、发展及流行趋势,并向政府提出

10、政策建议。目前我国疾病监测系统还不够完善,运行机制还存在一定问题,大疫情报告系统中迟报、漏报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不能及时准确地向全国居民定期提供与健康有关的信息;居民对全国的健康状况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通过疾病监测系统和信息系统向政府提供的政策性建议也十分有限。,17,2、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仍是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首先,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人口素质的差异、卫生条件的不同,特别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传染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卫生问题; 其次,西部大开发、三峡水利工程等带来了经济发展、交通便捷、人口流动,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不同程度的改变,如果不加以有效地预防

11、和控制,势必造成局部疾病流行范围扩大,导致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再次,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中国加入WTO,国际交往日益增多也加速了一些传染病全球化的进程,新发传染病传播速度加快,一些过去得到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重新蔓延。这些都对传染病的有效控制提出了挑战并加大了疾病控制工作的难度和广度。,18,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我国今后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又一重大负担。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到来,我国以心脑血管病、肿瘤和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日趋增多,疾病负担日趋加重。因此,我国疾病控制工作正面临着传染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负担。同时,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也发生着

12、巨大变化,这些又都加剧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进而影响劳动者的健康,加重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因此,迫切要求卫生机构的工作模式要从过去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对个体疾病的医治方式转向群体防治和综合干预方式,同时要特别重视对环境和人们行为危险因素的控制和改善,真正体现大卫生的观念。,19,4、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三级预防保健网功能削弱。农村地区疾病防治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三级预防保健网,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由于投入不足,缺乏经济保障等生存和发展条件,基层卫生人员待遇得不到落实,不少地方机构解体、人员解散;农村卫生人员技术结构层次偏

13、低、知识老化、更新缓慢,业务水平不能适应农村卫生服务的需求。同时,农村居民卫生与健康知识仍然比较薄弱,健康行为的形成率仍较低,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全民族的健康素质需进一步提高。,20,5、卫生资源配置和结构不合理。 首先,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1990年为4.0%到2000年为5.3%,其增长速度低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同期,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在卫生总费用中所占比重也表现出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19.03%下降到2000年的12%,说明财政在政府实现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方面的保证能力明显不足。 其次,我国卫生资源约80%集中在城市,其中三分之二又集中在大医院。基层卫生服务和农村

14、的卫生资源严重不足。由于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卫生资源利用率低。一些城市的卫生资源拥有量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一些符合大众利益的预防保健、具有更大社会效益的基本临床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却因资源短缺而发展缓慢。同时,不同专业不同部门之间机构设置交叉重叠,条块分割,协调配合不够,使疾病预防控制的时效和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原本不足的卫生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应用。,21,22,6、疾病控制手段落后,应急反应能力差。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生态环境复杂,经常发生各种自然灾害。特别是由于近年城乡人口流动性大,物资流通增加,使得各种新发传染病和重新肆虐的传染病发生暴发流行的可能性大增。同时,我国

15、也面临着生物化学恐怖活动的威胁。由于经费不足,一些先进的疾病诊断方法、预防控制措施得不到及时推广普及。器材设备简陋,监测手段落后,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及时准确地发现、控制疫情;同时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公共卫生应急反应队伍和相应保障机制,也给突发卫生事件的及时处置造成了一定的困难。,23,二、21世纪我国公共卫生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 2、组织实施全国性公共卫生专题调查。 3、建立国家级重大疾病、疫情和中毒等严重威胁大众健康的公共卫生应急反应体系。 4、开展重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项目,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那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稳定

16、的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 5、组织和实施国家计划免疫项目与计划,实施免疫策略,加强对疫苗可预防疾病的控制。 6、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人群防治的研究与实践,通过综合防治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慢病防治策略与措施。 7、进一步加强农村和西部地区公共卫生工作 8、树立大卫生观念,动员多部门与全社会参与。,24,第三节 公共卫生的全球治理,一、公共卫生全球治理理论的兴起 公共卫生问题所具有的危害性,就其空间范围讲,不是某个国家存在的个别问题,而是涉及世界各国的共同问题,具有全世界性和全人类性,就其严重程度来讲,它不是世界范围内存在的一般问题,而是严重威胁人类社会健康、生存和发展等利益的重大问题,具有相当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就公共卫生问题的解决方式而言,不能仅仅依靠某些国家或地区的努力就可以做到,而必须通过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具有全球的协调一致性和相互合作性。,25,公共卫生问题自身的特点迫切要求世界各国、国际组织和全球公民社会组织共同行动起来,对已经或可能发生的对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损害或具有潜在影响的重大问题,本着全球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