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的古乐器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07630 上传时间:2017-05-11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10.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中的古乐器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诗中的古乐器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诗中的古乐器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诗中的古乐器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诗中的古乐器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中的古乐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中的古乐器(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中的古乐器 一、琵琶 唐代是琵琶发展的高峰,涌出了大量的琵琶演奏者和乐曲,如唐代世居长安的曹保,其子曹善才,其孙曹纲,都是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为世人所推崇,诗人对其高超技艺亦多有诗作赞颂,曹纲的演奏,右手刚劲有力,“拨若风雨”,另与之齐名的裴兴奴则左手按弦微妙,“善于拢捻”,故当时乐坛有“曹纲有右手,兴奴有左手”之誉。来自西域疏勒的“五弦”名手裴神符是唐太宗最看重为宫廷乐师之一,他首创了琵琶手指弹法;康昆仑号称琵琶第一手,段善本则是有名的佛殿乐师,后与康昆仑琵琶比赛后,进入宫廷成为皇家乐师。 琵琶作为酒楼舞馆不可缺少的乐器 ,进而成为文人士大夫长短句中的特有意象。此种意象的运用 ,不出相思、送

2、别、怀旧、献愁供恨等等之筹。 凉州词二首之一(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渲染昂扬激越、苍凉悲壮。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边塞苦寒,愁云惨淡。诗人宴饮归客,似以“乐”作乐,调节宴会气氛,实是渲染惆怅情绪,充满依依惜别之情。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琵琶是她在苍茫塞外的精神寄托,渲染怨恨情绪。 二、瑟 瑟是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之一,先秦便极为盛行,汉代亦流行很广,南北朝时常用于相和歌伴奏,唐时应用颇多,后世渐少使用。诗经 小雅有:“ 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

3、,以谷我土女。”孔子擅鼓瑟,用来为诗歌伴奏,在当时,孔子鼓瑟是独立成家的,号称“孔门之瑟”(论语 先进;“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周礼 乐器图记载: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 ,绘文如锦者,曰“锦瑟”。汉书 郊祀记说:“太帝命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能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三、筝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

4、汉族民族乐器,一共 10级。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传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也有说法为,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用于竖着挥起打人。还有一句古话叫“筝横为乐,立地成兵”。后来在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发现悦耳动听,于是发展成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器也越来越轻便,筝这种体形庞大、质量不轻的兵器就被遗弃了。所以眼下人们见到的筝都是以乐器的形式出现的,形态优美,并附有装饰。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 分付鸣筝与客心。

5、岭色千重万重雨, 断弦收与泪痕深。 四、琴 古琴,在古代称作“琴”,还有“绿绮”、“丝桐”等别称。虽说“伏羲制琴”、”神农制琴”、“舜作五弦琴”的传说不可信,但它的历史确实是相当悠久了。琴最早见之于典籍的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 周南 关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 小雅 鹿鸣中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都映了琴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五、笛 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 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

6、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 王之涣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不同的笛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7、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 金陵听韩侍御吹笛 韩公吹横笛,倜傥流英音。 风吹绕钟山,万壑皆龙吟。 王子停凤管,师襄掩瑶琴。 馀韵度江去,天涯安可寻。 成彦雄 村行 暧暧村烟暮,牧童出深坞。 骑牛不顾人,吹笛寻山去。 吕岩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闻笛声的三种模式: 边塞闻笛:月夜 戍楼 征人 听笛。 江上闻笛:月夜 江边 小舟 迁客 笛声。 高楼闻笛:月夜 思妇 高楼 笛声。 以上这些诗歌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组。涉及到的笛子主要是三类。分别是羌笛、玉笛、村笛。从中可以看出,诗歌中采用不同种类的“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诗歌的风貌。

8、其中尤其该注意的是村笛。牧童的村笛是唐代以后才出现在诗歌里的新现象。它在塑造田园风情、隐士逸致等方面有很明显的作用。 此外还可以一提的是龙笛、凤笛。这两种笛子主要是形制上采用了龙首、凤首的形式,并无特别美感。但一旦出现在诗歌中,往往就会形成富丽堂皇的景象。 总的来说,笛的形制本身往往就具有非常独特的质地,因而能够改变诗歌的面貌。 小结 六、箫 箫,古代用于宫廷雅乐边棱音气鸣乐器。“八音”分类属“竹”。汉唐以来的石刻、壁画以及墓俑保存了许多吹奏排箫的形象。排箫的种类繁多。从管数(也称“彄数”)组成看,就有十到二十四管不等的十余种。从形制看编管参差排列如凤翼,有呈单翼状的;有呈双翼状的。从制作材料

9、看,排箫除竹质外,还有骨质、石质的。目前所知的最早竹质排箫实物为曾侯乙十三管排箫,距今已 2,400多年。最早的石排箫实物为淅川下寺 1号楚墓出土的十三管石排箫,用整块汉白玉雕琢而成,距今约 2,500多年。河南省鹿邑太清宫遗址的商末周初长氏贵族大墓,出土的禽骨排箫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实物,距今约 3000年。 姚开府山池 孟浩然 主人新邸第,相国旧池台。 馆是招贤辟,楼因教舞开。 轩车人已散,箫管凤初来。 今日龙门下,谁知文举才。 七、箜篌 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

10、应用。箜篌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史记 .封禅书:“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史记 孝武本纪:“于是塞南越,祷祠泰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 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此属琴瑟类的卧箜篌。从甘肃省嘉峪关魏晋墓砖书看,其面板上没有品柱。竖箜篌,汉代自波斯传入,后被称为“胡箜篌”。隋书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 赠女道士郑玉华 施肩吾 明镜湖中休采莲,却师阿母学神仙。 朱丝误落青囊里,犹是箜篌第几弦。

11、八、笙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历史悠久,能奏和声。它以簧、管配合振动发音,簧片能在簧框中自由振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史记 补三皇本记记载:“女娲氏风姓,有神圣之德,代宓仪、立号曰女希氏,作笙黄。”可之,女娲当时并无笙,只作笙中簧,此时的笙簧许是以竹、木片所制,只可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到唐、虞、夏、商诸朝代,发展以数根的竹簧之管参差插入葫芦之干壳内制成(今云贵边疆的苗、傜民族,仍存用此种笙)。 别陕州王司马 白居易 笙歌惆怅欲为别, 风景阑珊初过春。争得遣君诗不苦? 黄河岸上白头人。 九、笳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似笛。出于西北民族地区,汉时传入中原,通常称“胡笳”。最初是

12、卷芦叶为笳,吹以作乐。后在形制上有所变化,将芦叶制成的哨插入管中,遂成为管制的双簧乐器,形似筚篥。笳有着相当的表现力,“刚柔待用,五音迭进”。胡笳即胡人之笳,在汉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游牧民族中,善于表现凄怆、哀怨的情感,富有悠远的穿透力,很符合那些边远游牧民族英勇慓悍的个性及牧马吹奏的特色。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李益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胡笳 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声音凄切。 王维双黄鹄歌送别“悲笳嘹泪垂舞衣,宾欲散兮复相依。” 杜牧边上闻笳三首中有:“何处吹笳薄暮天,寒垣高鸟没狼烟。” 文

13、天祥酹江月“夜深愁听,胡笳吹彻寒月。” 十、钟 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轩游宫十五夜 李隆基 行迈离秦国,巡方赴洛师。 路逢三五夜,春色暗中期。 关外长河转,宫中淑气迟。 歌钟对明月,不减旧游时。 钟在中国最初用于宗教祭祀仪式,这种钟声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也用于准宗

14、教性的战争仪式,表达一种慷慨悲凉、置生死于度外的情感。原始宗教功能在中国文化中衰退以后,钟声转而与庆典活动相关,造成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比如诗经 关雎中的“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是婚庆场合的钟鼓。后来这类钟声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并具有了一定的装饰意义,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指的就是这层意义。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钟声的影响便由堂庙而入于山林古刹。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和探视内心、领悟生存的象征,也成为古典诗歌中频繁出现的意象。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多有脍炙人口的佳句。“钟声”以其特殊的存在方式,构成古典诗歌中一个独具兴味的审美意象。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