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眼 公开课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07628 上传时间:2017-05-11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3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眼 公开课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诗眼 公开课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诗眼 公开课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诗眼 公开课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诗眼 公开课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眼 公开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眼 公开课(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鉴赏 诗歌的 形象、 语言 和表达技巧 评价 诗歌的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试说明 对文学鉴赏的要求 古诗鉴赏之 诗眼 李淑娟 江浦高级中学 散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有词眼,分析诗歌时有善于抓住诗眼(重要句子)进行分析。 语言 关键词句的理解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考题有两种形式: 给出诗歌,让考生判断锤炼选择词句 分析诗眼,展示意境,让考生感受情趣,领悟旨意 教学目标: 理解把握诗词中“诗眼”“词眼”并做准确的分析。 “诗眼”大致分两类: 一是表现为一首诗的凝聚点,提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 如:李白的 赠汪伦 和白居易的 忆江南 中都有这样的诗眼。 何

2、为“诗眼”? 如白居易的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 “好 ”字,统领全篇,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好”为诗眼。 二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词语,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或给人以丰富的想象,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这是局部的诗眼。如:孟浩然的 宿建德江 和杜甫的 江畔独步寻花 中都有这样的诗眼。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精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

3、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高考试卷上的提问方式: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简要分析? 【 提问变体 】 某一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谈谈你的理解。 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是哪个?为什么? 高考回顾: 2002全国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2003全国 过香积寺 王维 2004全国 木兰花 宋祁 2005山东卷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2005 江苏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 益 2006 江西 三江小渡 杨万里 一 经典引路 阅读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2003年全国卷)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

4、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所谓 “诗眼” 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 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 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 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 “诗眼 ” 分别是 “ 咽 ” 、“ 冷 ” 。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 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 似乎显得阴冷。“ 咽 ” 、 “ 冷 ” 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答题步骤: 找出诗眼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如果有表达技巧要做解释) 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这个字词写出了什么特征) 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

5、达了怎样的感情,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005年 (山东卷 )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 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 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 , “ 最苦无山遮望眼 ” 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处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 矛盾心理 ,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答题步骤: 找出诗中的诗眼(步骤一) 揭示诗

6、词主旨(步骤二) 结合诗句作简单分析(步骤三)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 将 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 注 】 将:行,流过。 (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 答案: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怎样找诗眼? (一) 一首诗内容、思想的凝聚点,揭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 能笼罩或

7、点染全句、全联、全阕甚至全篇 。 例如: 赠汪伦 : “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这首诗主要写友情,但是它突出的却是一个“深” 字,以水之深喻情之深,既形象又浪漫,既夸张又恰当地流露了对汪伦情谊的赞美。所以“深”是诗眼。它不仅概括了诗的内容,而且将“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起来。 (二) 具有概括性、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或情趣性的词语,一般指动词或形容词。 例如:王安石的 泊船瓜洲 中名句 “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 , (注意:动词常用的手法是拟人和衬托) 其“绿”字诗思深沉,情思浩荡: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

8、草逐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之景,又在这盎然生机中展示出作者当时奉诏回京的喜悦,还流露出作者经历第一次罢相之后,虽被再次征召回朝,但不能不产生的重重忧虑,其高度的概括性,丰富的表现力,的确让人称道,难怪王安石不厌其烦,易“十许字,始定为绿”。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 ( 一剪梅 南宋 蒋捷 ) 红 绿 (三)运用修辞方法处 1.拟人 “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 (崔道融 溪上遇雨 2.此外,夸张、通感等手法,在锻炼字眼时也常为诗人、词家所瞩目。 “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动人心目,给人以强烈印象,正是由于巧用夸张、通感,“闹”字的结果。 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破”“

9、弄”二字,将云月拟人化,使云月花影之意象流动传神,境界全出,可见词人炼字炼意的精湛的技艺。 “衔”与“喷洒”一经入诗,“黑云”便具有生命,犹如神龙一般活动了起来。 (四)从诗的字数上找 古人有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的说法 映阶碧草 自 春色,隔叶黄鹂 空 好音。 泉声 咽 危石,日色 冷 青松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潘大临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五言诗第三字要响”,也就是说句中眼要响, “所谓响者,致力处也 在五言诗的完全句中,常常上二字是主语,第三字是动词所在;在七言诗的完全句中,常常上四字是主语,第五字是动词所在。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宇,因而自然成为

10、锻炼字眼的重要对象。但若把诗眼定死在五言诗的第三字、七言诗的第五字上,则又未免偏颇。原因在于,诗句的语法结构多种多样,并不都取上述完全句的格式。 古诗鉴赏之“诗眼”训练 1.找出陆游 书愤 中颈联: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中的诗眼并作分析。 参考答案:“ 空 ” ,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 抒写悲愤之情。 找出白居易的 长相思 上阕: “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 中的诗眼并略作分析。 参考答案: “ 愁 ” 字,就是全阕的诗眼。读完前三句,尚不足为奇,就写两条河在

11、流,流到瓜洲的一个古渡头,但一读出 “ 愁 ” 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鉴赏常用语如: a、用语工整,形象地勾画出 的画面。 b、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C、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 的意境,生动形象,极富美感。 d、写出了 的过程或生动情景,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为深切。 E、叠字叠词还增加了诗的音律美。 怎样描述诗眼的作用呢? 1.用以翻出新意。 如萧楚才改张乖崖 “ 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 ” 之 “ 恨 ” 为 “ 幸 ” , “

12、恨太平 ”是对天下太平的不满, “ 幸太平 ” 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而诗意迥异。 2. 借以增添情趣。 如韩驹改曾吉甫 “ 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 ” 之 “ 中 ” 为 “ 深 ” 、 “ 里 ” 为“ 冷 ” ,改动两个字,使得原来只是用以指示方位的 “ 白玉堂 ” 与 “ 水晶宫 ” ,转眼显得雍容高华,超凡脱俗。 3.靠它加强形象性。 王安石的 “ 春风又绿江南岸 ” ,用 “ 绿 ”字而不用 “ 到 ” 、 “ 过 ” 、 “ 入 ” 、 “ 满 ”等字,是取 “ 绿 ” 字的色彩; 韩愈帮贾岛斟定 “ 僧敲月下门 ” ,是取 “ 敲 ”字的声音(上句为 “ 鸟宿

13、池边树 ” ,已是关门上闩的时候, “ 推 ” 是推不开的,只好“ 敲 ” 了); 秦观的 “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 ” ,是取 “ 抹 ” 、“ 粘 ” 的动作勾画出的线条轮廓。 4.关乎诗意的精确。 如齐己咏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使“一枝”与“早”意丝丝入扣。 有的诗眼、词眼还有助于铸就诗词的意境。洪瑹 阮郎归 词写春光:“绿情红意两逢迎,扶春来远林。”凭着一个“扶”字,我们感受到了从树林深处步步走近的春天。 刘铁冷在 作诗百法 中说:“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 人之目,乃心灵之窗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 课堂小结 可见, 诗眼是诗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健词句 ,它足以使全篇生姿添色,使诗意隽永含蓄,使诗句灵动飞扬 。 抓住诗眼,就可弄清诗歌的情感脉络,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诗眼或为一字,或为一词,或为一句 。其位置并不固定, 但总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