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精品课公开课)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07627 上传时间:2017-05-11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3.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五首(精品课公开课)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诗五首(精品课公开课)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诗五首(精品课公开课)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诗五首(精品课公开课)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诗五首(精品课公开课)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五首(精品课公开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五首(精品课公开课)(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饮 酒 陶渊明 陶渊明( 365 427),一名潜 ,字 元亮 ,私谥 靖节 ,自号 五柳先生 , 东晋 文学家,浔阳柴桑人。 29岁时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41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 田园生活 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 田园诗派 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 归去来兮辞 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 饮酒 。 关于本诗 饮酒 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初酒后即兴之作,实际是 借“饮酒”之题表达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听录

2、音,然后全班朗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 酒 (其五) 陶渊明 结庐 在 人境 , 而 无 车马喧 。 问 君 何能 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 见 南山 。 山气 日夕 佳,飞鸟 相与还 。 此中 有 真意 ,欲 辨 已 忘言 。 饮 酒 陶渊明 房屋建在众人聚居的地方, 却无车马喧嚣的烦扰。 要问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 灵清远居所自然偏僻安静。 在东篱附近采摘菊花, 悠然间看见南山胜景绝妙。 傍晚山色秀丽, 飞鸟结伴回还。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谛,想要 辨识却不知怎样用语言表

3、达 构筑房舍 人聚居的地方 却 喻世俗交往的打扰 诗人自称 这样 悠闲自得的样子 庐山 南山的气象 傍晚 结伴回还 人生的真正意义 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 辨识 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因而“心远地自偏” 平和的心态必然拥有平和的生活 1、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为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安宁? 心 远 地自偏(因) (果) 在人境 无车马喧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采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都被视为陶诗意境、风格的名句,宋代大诗人苏轼赞叹:“因采菊见山,境与意会

4、,此句最有妙处。而王国维称其为“无我之境”,这时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在这种意境中包含丰富的哲理: “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 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自我高洁的表现。悠然自得的心情 包 含 南山 静穆超然的胜景 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 人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意境 3.“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真意”指什么?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 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作者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5、人的自然本性。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2、谨记名句: 1)情景交融的句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写景名句) 2)总结句(主旨句)(富含哲理的名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总 结 行 路 难 (其一) 李 白 “ 行路难 ” 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 李白, 字太白 , 号青莲居士 , 盛唐诗人 ,有 “ 诗仙 ”之称。李白是继 屈原 之后我国最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 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 飘逸、奔放、雄奇、壮丽 的风格。有 李太白集 。 背景 /题解 李白在长安生

6、活前后不满两年,就使李白认识到朝廷的腐朽黑暗,认识到实现自己理想的艰难。离开长安以后,他写了不少诗篇反映英雄失路的惆怅,这首诗即其中之一。 行路难 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是乐府旧题, 多写进途艰难和离别的伤悲 。李白于天宝三年( 744)离于长安时,以 行路难 为题写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 , 是一首 乐府体诗 。 行 路 难 金樽 清酒 斗 十千,玉盘 珍羞直 万钱。 停杯投 箸 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 垂钓碧溪上 ,忽 复乘舟梦日边 。 行路难,行路难,多 歧路 ,今安在? 长风破浪 会有时,直挂 云帆 济沧海 。 名贵的菜肴。羞同“馐” ( z

7、n)金酒杯。 ( d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 直:同“值” ( zh)筷子 据 史记 -齐太公世家 载,吕尚(姜太公)曾在渭水边垂钓,后来遇到周文王,被重用 传说伊尹见汤以前,梦乘舟过日月之边。 岔路 比喻远大抱负得以实现 像白云一样的船帆 渡过 大海 合用这两句典故,是比喻人生遇合无常,多出于偶然。 行 路 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zn zh s xu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8、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金杯里的美酒一斗价值十千,玉盘里珍贵的菜肴也值一万钱。 我放下酒杯和筷子,不愿进餐;拔出剑来环顾四周,内心一片 茫然。 想要渡过黄河,可是坚冰堵塞大川;想要登太行,大雪遍布高山。 想当年吕尚碧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 日月,受聘于商汤。 人生的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岔路如此之多,今后的道路又 在哪里? 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终会到,到那时,将扬起高高的船帆远渡碧海青天。 初解诗意 佳肴 停 杯 投 箸 拔 剑四 顾 胸中郁积

9、的苦闷 二、 一:设宴 美酒 朋友的深厚友情 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 “冰塞川” “雪满山” 欲渡黄河 将登太行 比喻自己因受到重重阻力而无法实现远大的理想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什么? 比喻奸臣当道,世路艰难。 三、吕尚垂钓 伊尹乘舟 五、长风破浪 济沧海 四、 “行路难” 感叹世路艰难。 用典故,表示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心情由郁闷趋向开朗 反映了诗人想继续追求进取,又恐世路艰难的矛盾心理,情绪又趋低沉。 表达诗人坚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最终一定能冲破一切阻碍,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念 .充满乐观和希望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 ,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

10、 ,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 1细节描写 “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形象地揭示了英雄失意、抑郁悲愤的愁怀。 2比兴、象征手法 用“冰塞川”、“雪满山”等自然景象象征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以路途艰险比说世途艰难。 3用典 ( 1)吕尚和伊尹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抱负,表现对前景的希望与信念。 ( 2) 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铸造出一个雄姿英发、勇往直前的壮士的形象。 写作特色 李白 行路难 一诗中写自己在人生道路上遭受挫折,感到无路可走的两句是: 借用典故表达自己虽然退隐,但终会得到重用的两句是: 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一天会实现的两句是: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

11、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关于“歌行体” 歌行, 古代诗歌的一种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很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其 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杜甫 ( 712 770),字 子美 ,自称 少陵布衣、少陵野老 ,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 杜拾遗、杜工部 , 被称为“诗圣” ,唐代 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 ,被誉为诗圣。有 杜工部集 ,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 盛转衰 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 “诗史” 。 唐肃宗乾元二年( 75

12、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 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背 景 字词读写 罥 衾 庇 坳 重 丧 见 长 jun qn b o chng zhng sng sng jin xin zhng chng

13、三重茅 重量 丧乱 丧失 看见 见此屋 成长 长林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深秋八月,狂风怒吼,卷走了我的草屋上的几层

14、茅草。 一、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茅草飘飞,飞过浣花溪,散落在江边,高的挂在高大树林的枝头,低的落在水塘和水边地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南村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无力,竟狠心这样当面做盗贼,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 二、对 “ 群童抱茅 ” 的感叹。 我喊得唇焦口燥再也喊不出声来了,只好回来靠着手杖自己叹气。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一会儿狂风停息,乌云像墨一样黑,秋日的天色灰蒙蒙的接近黄昏。 三、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被子用了多年冷得像铁一样,孩子睡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