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八年级)2017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07626 上传时间:2017-05-11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10.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五首(八年级)2017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诗五首(八年级)2017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诗五首(八年级)2017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诗五首(八年级)2017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诗五首(八年级)2017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五首(八年级)201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五首(八年级)2017(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饮酒 陶渊明 陶渊明( 365 427),一名潜 ,字 元亮 ,私谥 靖节 ,自号 五柳先生 , 东晋 文学家,浔阳柴桑人。 29岁时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41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 田园生活 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 田园诗派 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 归去来辞 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 饮酒 。 陶渊明 ,365 427, 字元亮, 名 潜, 世称 靖节先生 ,自称 五柳先生。东晋 著名诗人。 性格 : 爱好 : 喜爱的花卉: 理想生活: 陶渊明个人档案 “闲静少言 ,

2、不慕荣利” “好读书” “嗜酒” “晋陶渊明 独爱菊 ” 世外桃源 关于本诗 饮酒 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初酒后即兴之作,实际是 借“饮酒”之题表达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结庐 在 人境,而无 车马 喧。 问君 何能 尔,心远 地 自偏。 采菊 东篱 下,悠然 见 南山。 山气 日夕 佳,飞鸟 相与 还。 此中 有 真意,欲 辨 已 忘言。 饮酒 陶渊明 1、朗读诗歌,初步感悟意境。 结庐 在 人境,而无 车马 喧。 结庐: 构建房舍 人境: 人聚居的地方 车马喧: 原指车马发出的喧闹声,此中意为 “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 而

3、无车马喧 ” 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功名利禄。 译句: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建造房屋 ,但并没有 (感觉到 )车马的喧闹声。 会意: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恬静的生活。 问君 何能 尔,心远 地 自偏。 尔: 这样 心远: 心境高远 偏: 偏僻,僻静 译句: 问自己为什么能这样 ,心境高远 ,所居之处就感到很僻静。 会意: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之境亦无“喧嚣”之感。 采菊 东篱 下,悠然 见 南山。 译句: 在东篱下采菊 ,无意间抬头看见了美丽的南山。 会意:表现了诗人恬淡闲适、沉醉自然美景的生活方式和淡泊名利的旷达胸襟。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

4、得、闲适、恬淡。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与惬意。 山气 日夕 佳,飞鸟 相与 还。 日夕 : 傍晚 相与 : 相伴 译句: 傍晚时分南山蒸腾着美丽的山气 ,飞鸟相伴飞回家。 会意:描写傍晚山间的美丽景色。 此中 有 真意,欲辨 已 忘言。 此: 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地隐居 真意: 指的是人的自然本性, 人生的真义 译句: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会意:“此时无声胜有声”,在大自然的启迪下领悟人生真意。(主旨句) 研读 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

5、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 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1.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 “喧嚣 ”之感的哲理的句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诗人永保清高,正直的情操的原因的解释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 饮酒 中表

6、明作者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的句子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6. 饮酒 心情闲适、心志高远的诗句是: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7. 饮酒 物我合一的境界 /诗中最为出名的诗句 /写景绝妙的诗句 /反映诗人的生活志向,表现他闲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诗句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8. 饮酒 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9. 饮酒 主旨句 /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厌恶官场的虚伪和狡诈,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 2、谨记: 1)情景交融的句

7、子: 2)傍晚时山中的美丽景色: 3)总结句(主旨句)(富含哲理的名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行路难 李白 李白(公元 701年公元 762年), 字太白 ,号 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 浪漫主义 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 ”。与 杜甫 并称为“ 李杜 ”。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他所作诗歌,总体风格 豪放俊迈,清新飘逸,大气磅礴,气势十足。 既反映了唐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 的积极精神,极具 浪漫主义 情怀。 创作背景 行路难 共三首,

8、这是其中的一首,是天宝三年( 744)所作。李白二十多岁出川漫游,曾因人推荐,供奉翰林院,但他在政治上不受重视, 又因遭到馋毁,仅一年多就被唐玄宗“赐金还乡”,离开了长安, 这诗是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行路难 金樽 /清酒 /斗十千,玉盘 /珍羞 /直万钱。 停杯 /投箸 /不能食,拔剑 /四顾 /心茫然。 欲渡 /黄河 /冰塞川,将登 /太行 /雪满山。 闲来 /垂钓 /碧溪上,忽复 /乘舟 /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多歧路, 今安在? 长风 /破浪 /会有时,直挂 /云帆 /济沧海。 1、朗读诗歌,初步感悟意境。 金樽 /清酒 /斗十

9、千, 玉盘 /珍羞 /直万钱。 写餐具贵重 写酒菜佳美 “斗十千”、“值万钱”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 译句: 金杯里的美酒一斗价值十千,玉盘里珍贵的菜肴也值一万钱。 会意: 极言友人送别的隆重。 樽: 酒杯 羞:同“馐”,食品。 直:同“值”,价值。 停杯 /投箸 /不能食,拔剑 /四顾 /心茫然。 箸 : 筷子 译句: 端起酒杯,又把酒杯推开,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掷下;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会意: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迷茫、苦闷的心情。 欲渡 /黄河 /冰塞川,将登 /太行 /雪满山。 “欲渡黄河”

10、、“将登太行”象征 对理想的追求 译句: 想要渡过黄河,可是坚冰堵塞大川;想要登太行,大雪遍布高山。 会意:说明自己的仕途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 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的艰难。 闲来 /垂钓 /碧溪上,忽复 /乘舟 /梦日边。 译句: 想当年吕尚碧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月, 后 受聘于商汤。 会意:用两则典故借着历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实,暗示古人能有的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表达了自己对重回朝廷任抱有希望。 垂钓碧溪上 姜太公溪边垂钓遇周文王后一展宏图 乘舟梦日边 伊尹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经过后被商汤重用。 吕尚,九十岁在磣溪

11、上钓鱼,得遇文王;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这两个都是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终大有作为的人物。 行路难! 行路难!多歧路, 今安在? 今安在:如今身在何处 译句: 人生的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岔路如此之多,今后的道路又 在哪里? 会意:回归现实,心情低落,苦闷彷徨。 长风 /破浪 /会有时,直挂 /云帆 /济沧海。 用典:南朝名将宗悫 qu的典故, 宋书 记载:宗悫少时,叔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译句: 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终会到,到那时,将扬起高高的船帆远渡碧海青天。 会意:反映了当时诗人壮志未酬、雄心不泯的自勉,抒

12、发了作者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信念。 1. 行路难 一诗中表明诗人的政治出路被权贵堵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的诗句是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 2.借用典故表明人生遭遇变化莫测多出偶然,并渴望重新得到重用的句子是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 3.表达诗人终将冲出苦闷,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一天会实现的情怀(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句子)的诗句是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中心思想 本诗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路上的坎坷。 表现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不放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杜甫 ( 712 770),字子美 ,自称 少陵布衣、少陵野老 ,因其做左拾遗、检

13、校工部员外郎 ,称 杜拾遗、杜工部 , 被称为 “ 诗圣 ” ,唐代 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 ,被誉为诗圣。有 杜工部集 ,与李白并称 “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 盛转衰 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 时代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 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 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

14、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首诗。 “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护 突 兀 布 衾 三 重 茅 沉塘 坳 飘 转 zhun 俄 顷 广 厦 sh qng xin sng 丧 乱 见 此屋 ho jun chng b w chng qn o 扫除障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 /秋高 /风怒号,卷我 /屋上 /三重茅。 茅飞/渡江 /洒江郊,高者 /挂罥 /长林梢,下者 /飘转 /沉塘坳。南村群童 /欺我 /老无力,忍能 /对面 /为盗贼。公然 /抱茅 /入竹去,唇焦 /口燥 /呼不得,归来 /倚杖 /自叹息。 俄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