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长乐人杰教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70758553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DOC 页数:159 大小:2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课程长乐人杰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9页
校本课程长乐人杰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9页
校本课程长乐人杰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9页
校本课程长乐人杰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9页
校本课程长乐人杰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长乐人杰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长乐人杰教案(1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吴航名贤长乐人杰杏 林 始 祖 董 奉(约200年280年)在中华医学的浩瀚天宇中史称“建安三神医”的董奉、华佗、张仲景,宛如三颗耀眼的星体。华佗,字元化,精通内、外、妇、儿诸科,为“外科鼻祖”,更因三国演义中为关云长“刮骨疗毒”的神奇故事而妇孺皆知;张仲景,名机,后世尊为“医圣”,他医术高超,且毕生致力于医学研究,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被历代奉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之作。董奉,字君异,号拔乾,东汉未年候官董墘村人。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精研民间医术,广集医学诸派之长,更善于用杏树的根、茎、叶、花、果仁等配制各种药丸、汤剂,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他先后在家乡福山、闽南长泰和江西庐山等地,修道炼丹,行

2、医施药。他医德高尚,为人治病分文不取,轻患者治愈后在其住处植杏一株,重症者种杏五株,久而成俗;如此数年,杏树郁然成林。其后,他收杏易谷,赈济贫民百姓,被尊为“杏林始祖”,祀为医仙。董奉不仅在长期云游四方的医学实践中,解除众多患者的病痛,开启了对中医界贡献卓著的“南康医学”和“道教医学”的先河,而且还以毕生的高风亮节,播撒博爱情怀,树立起“杏林始祖”的医德典范,培植出中医史和中华文明史上独特的“杏林文化”。东汉末年,朝政日益腐败,中原战乱不断,民不聊生,难民纷纷南逃,而边陲海滨,灾患连年,疫病绵延不断。正是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公元200年农历九月十四,董奉诞生在长乐市古槐镇龙田村董厝一座平凡的董

3、家院落内。无奈,董奉自小身体虚弱,小病风寒几乎没有离开过他,病灾将他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境推到举步维艰的地步。童年的艰辛让他骨骼渐渐硬朗起来的同时,也让他对山清水秀和树木花草产生了一种深厚的情感和莫名的向往,他朦胧地感到天地万物自有一种神奇的灵气蕴涵其间。父母省吃省用,将小董奉送进一家私塾念书识字。私塾先生是一位上年纪的本家老人,多是传授给他经典的启蒙读本,为小董奉的日后成材打下了最初的文化基础。目睹亲人的相继离去和贫困百姓饱受病疼的折磨,少年董奉耳闻老道长博学多才,精于岐黄之术,便不辞辛苦,前往拜师学医。在道观的日子里,他的勤奋好学,越来越得到老道士的赞赏。几年间,老道士倾其所有,传授给他古代经

4、典医书,为他讲解、习练“望闻问切”等中医诊疗法,细心指点各种草药,董奉大开眼界,精心汲取着医术、药理和道家思想的丰富养分。董奉悟性极高,很快就理解掌握了要领和机理。同时,在道长的指导和影响下,董奉对道家思想以及内外兼修的本领也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源起于老庄的道家学说渐渐成为他一生的主导思想。从而奠定了他日后博爱宽怀,不求名利的思想基础。入道几年,董奉的医术、学问、修养大为长进。回到村里的董奉,成为一位精于医术,富有学识,为人宽厚,乐善好施的青年。董奉重视临床实践,经常深入民间,向农民、渔人、樵夫、药农等请教,同时董奉还广种百草,升炉炼丹,泡制剂丸。其中在福山(今董奉山)和长乐市区北面的六平山中

5、烧炼仙丹的遗址,至今尚存。在长期的临床和炼药实践中,董奉逐渐认识到杏树的多种价值特别是它神奇的药用价值,他便在自己住所旁和附近山坡上,开始有意识地规模种植杏树。除杏果可充饥果腹外,更在于大量采用杏树和多种草药炼成不同的药丹,针对患者病情,因病施救,每每产生神奇的疗效。他凭借精湛的医术和独特以杏治病的本领,声名渐远。那天,董奉行医路过一户人家,忽闻哭声呼天抢地,他急忙近前。原来是一孕妇临盆前气绝身亡。董奉立即给孕妇把脉望诊,发现脉象平滑且微弱。董奉略一沉思,便撑开孕妇的嘴巴,将一粒自制药丹塞入她的口中,并解下腰间的药葫芦,将药汤一同灌入。只过片刻,孕妇发出一声长吟,脸色慢慢变得红润,呼吸逐渐顺畅

6、。董奉再次为她把脉后,吩咐家属立即做好准备,孕妇就要临产了。不过一刻钟的光景,“哇”的一声啼哭,一个男婴顺利降生了,母子安然无恙。一家人万千感激难以表述,他们不但恭恭敬敬地来到董奉的杏林中种下五株杏树,而且将孩子取名“杏”字,并时常到董奉的杏林帮着看护、料理那一片暖意盎然的杏林。“一丹救两命”不胫而走,而董奉的盛名也从此远播。千百年来,民间一直盛传着这则神奇的故事。一日,董奉外出采药回乡,翻越一偏僻荒岭时,巧遇一得道高人,高人赠其三本“天书”,并嘱咐要静心研习,日后必成大器。董奉得此“天书”,就在村后福山之上的龙骨井处搭庐隐居,苦心研读。几年间,不断深入参悟,感受极深。董奉医术日臻高明,治病分

7、文不取。被治愈者看到董奉爱杏如命,也到董奉杏林中种植杏树,病轻者种上一株,病重者则种上五株以表心愿。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被董奉治愈后种植杏树的习俗,“轻者种植一株,重者种植五株”成为不成文的“乡规民约”,且与董奉名声一道,越传越远。每年杏子成熟时,董奉就在林中搭建一座草仓,让需要杏子的远近村民,自己用谷子交换杏子;同时,董奉又将所得谷子悉数赈济贫苦乡亲和处境窘迫的贾旅,人们亲切地称杏林为“康乐杏”。从此,“杏林”又成为“平安”、“温暖”的象征。直至今天,世人仍以“杏林暖春”、“誉满杏林”赞誉医术高明的医家,唤医家为“杏林”。这也就是“杏林暖春”成语的典故所在。有一年的端午节,已经长期隐居龙骨井的

8、董奉被热热闹闹的端午划龙舟吸引,遂前往坑田道头观看龙舟竞渡,忘记了节日归家团聚。家中董母思子心切,挂念董奉,便让弟弟去龙骨井看看。不想,因山道陡峭,悬崖深谷,弟弟不慎坠崖身亡。睹景思情的董奉,决定云游四方。古时泉州、潮州之间地处僻壤,山深林密,荆莽丛生,有民谣曰:“山高皇帝远,民少瘴疬多”。那里,“地极七闽,境连百粤”,群山连绵,绿野千畴;那里有一东西走向的山脉,五峰高耸,形如笔架,故名“笔架山”;从南面北眺山峰,好似彩凤展翅,又名“凤山”。董奉云游到此后,就在凤山峰顶的山洞里,悉心研究经书道学、病理偏方,并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在山上种植杏树和松桧,采集草药,升炉炼丹。董奉走村串户,并带着村

9、民翻山越岭采集草药,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和炼丹实践以及当地常见的疾病,一个验方一个验方地细细配制药丸,在此基础上,董奉精心编著了一本凤山验方。后来,董奉还将凤山验方改成方赋歌形式,深入浅出地传授给村民,至今凤山验方还在闽西南一带民间流传,发挥着其奇特的驱瘟疫、治疾病的功效。为纪念董奉功德,民众将“凤山”改称为“董奉山”。如今,在长泰董奉山下的皇龙宫中,依然香火旺盛,宫前还完好地留存着当年的药槽、水井;宫内供奉的董奉神像,年年月月接受乡民们的焚香膜拜,祈告平安。一段时间后,董奉继续向西云游,到达广信城外。古时的交州包括现在的两广和越南北部,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大后方;这里地域辽阔,外于亚热气候带,雨量

10、充沛,树木繁茂,草药资源丰富。当时的交州治所在广信县(现在广西梧州市),董奉就在城外,结庐青山。在交州的一年多时间里,一边采药炼丹,一边深入民间,收集、研究土著壮族医学经验,然后根据自己的医学实践,自制药丸,以独到的治疗手法,不取分文地为当地居民解除病痛。一日,董奉听说交州刺史杜燮得毒病已死三日,生前遍请名医救治,终是无果,念其致力安民、营造太平的功业,便前往探视。董奉看见停尸数日的杜燮早已面无人色,一番把脉望闻后,发现杜燮尚有微弱的脉搏,断定其患上“尸蹶症”,便将三粒丹药塞入刺史口中,灌了药剂,又让家人捧起他的头颈轻轻摆动,使药丸溶化下肚。过了一阵时间,杜燮的手足开始轻轻摆动,嘴唇微微启闭,

11、牙关松开,脸上有了些许活色;半日后,便能在家人的搀扶下慢慢坐起,神志渐渐清醒;四天后,他就能够正常说话了。杜燮感叹于董奉的医术神力,惊羡董奉浑身露着的一副道家风骨,极力挽留董奉。就在院里盖起一座楼服侍董奉。平日里,董奉只吃少许的干肉和枣子,还稍稍喝一点清淡水酒。杜燮就派人一天三次供奉上等的肉、枣和酒,真诚地侍奉着董神医。董奉在杜府住了一年多,欲辞别而去。杜燮极力挽留他也无济于事,便问欲往何处,要不要租买一条大船相送。董奉为了脱身,就说:“我不要船,只要一具棺木就行了。”于是,杜燮就准备了一具棺木。第二天中午,杜燮惊奇地看到董奉口吐白沫死了,他将信将疑,把董奉装殓后埋葬了。谁知七天后,有个从容昌

12、(今江西南昌)来的人捎话说董奉十分感谢他,希望他体恤民情善为官,多多珍重,后会有期。杜燮立即带人到董奉墓地打开棺材,忽见棺内一股青烟腾起,棺材里只剩下一块绸子,绸子的一面画着个人形,另一面用朱砂画个道符。就这样,董奉离开交州刺史府,遍游南方山川,长期在庐山山麓,采药炼丹,治病救人,把自己融进广袤地天 之中。交州达官百姓都将董奉视作了仙人、神医。匡庐奇秀,层峦叠嶂,无愧天下胜景;庐山东麓还有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三千里鄱阳,烟波浩淼,鱼肥草盛,当年周瑜在此点将操练,雄风鼓浪,至今星子县城里尚存“点将台”遗址;这里还是天下驰名的温泉胜地。这里的温泉能治疗多种皮肤病及保健功能。从地理位置上看,“

13、临江、滨湖、环山”的独特位置和亚热带气候,让九江成为土肥水美、草木繁茂、人文荟萃、底蕴深厚的一方热土。董奉向北云游到庐山脚下,乐而不返,并以其高尚的医德和深厚的道学为这方热土开启了千年文脉的重要源头。至今,董奉依然在当地民间享有极高的声誉,不少地方的百姓甚至把他奉若神明顶礼膜拜,占卜凶吉,祈求平安一年夏天,董奉在连绵的龙虎山中采集草药。那是一个炎热的中午,董奉因极度疲劳,在浓密的茅草丛中睡着了。一觉醒来,看到一只老虎跪在身旁,他大吃一惊,猛地坐起,但见这虎双眼流泪,抬头张嘴,大声喘气,表情十分痛苦。董奉一时闹不清是怎么回事,就轻声问老虎:“你有事吗?是想让我给你看病吗?”那虎颇通人性,顺从地点

14、点头。老虎的嘴总是张着,上下唇不停颤动,董奉凑近往嘴里一看,原来老虎喉咙卡着一大块骨头。董奉看后对老虎说:“我现在没有药械,明天此时你来此等候,我给你看病。”老虎点点头走了。次日董奉如约前往,他让老虎张开嘴巴,胳膊套上铜套,然后小心地把手伸进虎口,用指头夹住骨头用力一拔,“唿”老虎因剧烈疼痛猛地发出长啸,嘴不由自主地紧紧合拢,“喀嚓”一声,老虎死死地咬住铜套。这时,董奉乘机将手抽出,举着骨头让虎看,然后又打开药箱,把药粉粘在杏膏上,塞进老虎的嘴里止血止痛。老虎用感激的眼神望着董奉,连连磕头,由衷感激。一路上,老虎跟着董奉回到杏林住所。杏子成熟季节,董奉就在林中搭建一草仓储放杏了,有需要的只须用

15、同量的谷子自行换走杏子就行了,不必通报,即“以杏易谷”。那天,村中有一小人,以些许谷子偷偷换取一大萝筐的杏子,不料,异常警惕的老虎发现了就在后面猛追,直到把这人赶的半死不活。家人赶快把杏子送回林中草仓。此后,再也没有人敢偷杏或多占有杏子了。董奉在庐山金轮峰下隐居行医,一晃数年。一日,董奉采药归来,看见一渔家老夫带着一个大肚子女子在等候他。原来这是鄱阳湖上的一户世代打渔人家,身边的姑娘叫夏莲,未婚。半年前,夏莲的肚子莫名其妙地逐渐大起来。流言传开后,家人和夏莲感到无脸见人,夏莲甚至想一死了事。愁苦中的父女情急之下,想到董奉。董奉凭着深厚的功力,把脉望色,再询问过他们的居住饮食情况,初步诊断可能是

16、误食带毒青鳖所致。于是,董奉针对夏莲的具体症状,拿出一粒药丸,让她和药汤一同服下。之后,董奉又专门配制几副药,吩咐她在家按时服用,细细调理。说来就是神,不到十天工夫,夏莲的“大肚子”竟然完全消失,先前健康美丽善良的夏莲又重回到人们面前。老渔夫为感激救命之恩,即把夏莲嫁于董奉。婚后日子甜蜜而幸福,夏莲尽力操持着家务,协助董奉治病救人。一天,董奉采药经过鄱阳湖。遇到一个善于驾船打渔的老汉,妻子早逝,留下聪明、活泼的年幼女儿明珠。现在,老渔父走到生命的尽头,临终时,将明珠姑娘托付给董奉。这样,来自三个不同家庭的人组成一个和睦之家,其乐融融,尽享天伦之乐。传说董奉后来回到家乡长乐的六平山中升炉丹,他的妻子和养女仍然住在金轮峰下的杏林中,平安幸福地生活着。董奉在金轮峰下隐居之后,在附近游走行医宣道,在庐山山北莲花峰下,在上霄峰等奇山秀水间开馆行医,建坛宣道,为当地众多山民解除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