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症PPT课件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07573 上传时间:2017-05-11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症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神经症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神经症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神经症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神经症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经症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症PPT课件(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神经症 Neuroses 定义 神经症 :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本障碍有一定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各种神经症性症状或其组合可见于感染、中毒、内脏、内分泌或代谢和脑器质性疾病,称神经症样综合征。 共同特点: 1.起病可与精神应激或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 2.无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基础 。 ( 功能性障碍 ) 3.病人对自己的病有相当的自知力 ( 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 ) , 一般均能主动求

2、治 。 4.患者病前多有一定的素质和人格基础 。 5.无精神病性症状 ( 幻觉 、 妄想 ) 。 6.一般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 7.主要表现有癔症症状 ( 如分离型 , 转换型各种症状 ) 、 广泛性焦虑 、 惊恐发作 、 恐怖 、 强迫 、 抑郁 、 疑病和神经衰弱等症状 。 病程迁延 (除癔症和惊恐发作外 )。 许又新编著的 神经症 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 , 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 , 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 (complaint disorder)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 ,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 神经症的流行病学:神经症是门诊的常

3、见疾病 。 神经症总患病率国外报告在 5%左右; 我国 1982年调查发现患病率为 2.2%, 初发年龄为 2029岁 , 4049岁患病率最高 , 一般女性多于男性 。 神经症在精神科各类疾病中患病率最高 。 神经症的流行病学 神经症是门诊的常见疾病 。 神经症总患病率国外报告在 5%左右; 我国 1982年调查发现患病率为 2.2%, 初发年龄为 2029岁 ,4049岁患病率最高 , 一般女性多于男性 。神经症在精神科各类疾病中患病率最高 。 神经症的流行病学 美国人在生活中某段时间患焦虑障碍(除疑病症外的其他神经症) 恐惧障碍 : 8-10% GAD: 5% OCD: 1-3% 惊恐障

4、碍 : 1-3% 40%焦虑障碍病人在其一生中有过抑郁发作 , 且符合 DSM-IV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神经症的病因 (一)生物学因素 GABA 受体 -苯二氮卓受体 -氯通复合体 去甲肾上腺素神经核团 (蓝斑核及相关脑干核团 ) 5-羟色胺系统 , 特别是中缝核及其相关区域 (二)心理社会因素(成长期及目前):神经症 患者较他人遭受更多的生活事件。 其生活事件有以下几个特点: 1.应激事件的强度往往不十分强烈 2.应激事件对患者具有某种特殊意义,造成内心冲突 3.患者对事件引起的心理困境往往有一定的认识,但不能将理念化为行动。 4.应激事件更多地来自患者内在的心理欲求,过于压抑自己适应环境,

5、又对现实不满。即许多痛苦来源于患者的个性。 神经症的发病机制 心理社会因素 1. 精神分析理论: 当本我的冲动与超我发生冲突时,自我如果不能运用理性机制来调节它们的冲突以及缓解冲突引起的焦虑,就不得不采用一些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如压抑、投射、反向形成、固着等。 当自我力量不足以抵御或缓解这些焦虑时,就会产生神经症性的冲突。由于本我要寻求表现的本能冲动处于潜意识领域,自我就很难意识到其冲突的真正对象,因此就体验到莫名的恐惧、焦虑。 焦虑被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是神经症最基本的核心症状。当焦虑转换为躯体症状时,则表现为癔病的转换性症状;焦虑被分离出意识时,则表现为癔症的分离性症状;被转向外部世界的对象时

6、,则表现为恐惧症;被隔离开时,则表现为强迫症;如果被直接体验,则表现为焦虑症。 2. 行为主义理论:病态的行为反应是通过条件反射学习而形成的。 经典条件反射,(如社交恐惧) 操作条件反射,(如学校恐惧) 加上不恰当的泛化和辨别(条件反射形成后):许多异常行为是由于不恰当的泛化或辨别能力缺乏造成的。(如恐惧症) 既然病态的行为反应是通过后天习得和强化形成的,也可以通过建立新的刺激与新的条件反射,来取代病态行为。 3. 认知心理学理论: 认知理论不仅注意外部世界对人的刺激作用 , 也注意由此产生的情绪、行为反应 , 更注意刺激与反应的中间过程认知。 Beck的认知学说认为 , 认知产生了情绪以及行

7、为。异常的认知产生了异常的情绪反应由于神经症患者常常做出不现实的估计与认知,以致出现不合理、不恰当的反应,这种反应超过一定限度与频度,便出现疾病。 (如抑郁症、焦虑症 ); 在情绪障碍中 , 认知歪曲是原发的 , 情绪障碍是继发的。 各种神经症的认知特征 神经症 认 知 内 容 焦虑症 觉得自己的躯体或心理将会受到威胁 惊恐症 灾难化地解释自己的躯体或心理体验 恐怖症 认为某些实际无危险的环境有危险 强迫症 总是不放心、怀疑 ,生怕不恰当 ,穷思竭虑 疑病症 对自己的身体感觉解释为得了不治之症的倾向 4.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地拥有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只是由

8、于环境因素有形无形、有意无意地干扰与阻碍,才会使得这些潜力得不到合理的发挥,使个人的性格形成与认识格局出现歪曲和畸变。 临床所见的神经症,究其本源,都不过是自我完善潜力遭到压抑、发生扭曲的外在表现而已。如当个人的自我观念与外界价值观念发生冲突时,便会引起内心的焦虑。为了应付焦虑,人们不得不采取心理应付机制,这些心理应付机制限制了个人对其思想与感情的自由表达,削弱了自我实现。 神经症的心理治疗也就是要求治疗师从完全平等的伙伴关系出发,和患者一道创造一种有益的、合理的气氛,通过真诚的理解、无条件的尊重与理解来帮助病人恢复真实的自我 , 释放自我实现潜能,使已趋混乱迷惘的心理活动恢复和谐与理性。 5

9、.森田理论:患者的内向性和疑病倾向,总是使其把精神能量投向自身,形成精神交互作用。 神经质 :内向性性格、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倾向 , 做事小心谨慎 , 有极强的完善欲 , 感觉过敏、易沉思。神经质者总是把问题归咎于自己。 疑病性基调 : 对自身状况比较敏感 , 总是以疑病的方式对身体 、 心理变化进行解释的倾向 , 是产生神经质的基本原因 。 精神交互作用 :如果注意集中于某一感觉上 , 那么在这种感觉就会增敏 , 结果增敏的感觉使注意越发集中 、 固着于这种感觉上 。 这种感觉和注意相互增强 , 产生感觉过敏的过程 , 称之为精神交互作用 。 神经质 疑病基调 注意集中 感觉增敏 注意狭窄

10、 恶性循环 神经症的常见类型 恐怖症 恐怖症 ( phobia) 或称恐怖性神经症 , 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 。 特征为: 1.患者对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产生强烈恐怖 , 明知过分 、 不合理 、 不必要 、 又无法控制 , 伴有明显的焦虑不安及植物神经症状 。 2.一定有回避行为 , 越是回避说明病情越重 。 3.因为要回避则常影响正常生活 。 健康人和恐怖症病人最重要的区别是健康人面对现实 , 而恐怖症病人回避现实 。 一 、 临床表现: 1.社交恐怖 ( social phobia) :国内临床上见到的恐怖症中 , 以社交恐怖症最常见 .1730岁发病 在社交场所感到害羞 、

11、局促不安 、 尴尬 、 笨拙 、迟钝 , 怕成为人们耻笑的对象 , 进一步影响他的姿势或操作 。 因此 , 这类患者不敢在公开场所讲话或书写 、 吃饭 。 常见的有赤面恐怖 , 有的病人害怕看别人的眼睛 , 怕与别人的视线相遇 , 称对视恐怖 。 社交恐怖症的预后良好 , 中年后会自行缓解 ,因为社交的特殊动机随年龄增长而相应减弱了 。 2. 场所恐惧症 : 对某些特定环境的恐惧,如高处、广场、密闭的环境和拥挤的公共场所。 因此这类患者常喜欢呆在家里不敢出门,免得在公共场所感到焦虑不安或烦躁。但在我国临床并不常见。 这类病人多出生于稳定而且成员关系密切的家庭,母亲对病人的过分保护很常见。病前人

12、格多系害羞、被动、依赖者。 3.单一恐惧症 ( simple phobia) :对某一具体的物件 、 动物等有一种不合理的恐惧 。 如动物或昆虫 ( 蜘蛛 、 蛇 ) 或鲜血 、 锐器 。 还有对自然现象产生恐惧 ( 黑暗 、 雷雨 、 风等 ) 。 二 、 治疗: 1.心理治疗:鼓励患者面对现实 , 发挥主动性 , 配合医生进行行为疗法的训练 。 行为疗法是治疗本病的最重要的手段 ,常用系统脱敏疗法 , 暴露或冲击疗法 , 肌肉松弛训练等 。 认知行为治疗等 2.药物治疗:抗焦虑药和抗抑郁剂常用于治疗恐怖症 , 其疗效主要在于解除焦虑和抑郁 。 一、一般资料 1、一般情况: 杨晓,女性, 2

13、5岁,未婚,中专文化,私人企业工作,来自农村,姐 2人,父母健在,家庭经济状态一般。 2、个人成长史: 家住农村,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从小性格内向,怕见人,特别爱面子,争强好胜。父母对我要求极严甚至苛求。父亲动起怒来特可怕。记得有一次因放学回家晚了,父亲以为在外贪玩,我还未来得及解释,就不分青红皂白打了我一个耳光,瞬间脸上出现红红的手掌印,疼得像火烧似的,至今想起那件事还很害伯。父母很正统、很古板,对我的禁忌很多,不准我和男孩子交往。父亲认为女孩子在外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是不正经的,还容易上坏人的当。所以除了学校和家,我很少在外玩耍,从不和男生交往中学时,见到男女生之间的往来很反感。

14、” 案例 3、精神状态: 着装整洁,貌龄相称,谈话中总是低着头说话,不敢正视人,偶尔抬头看人,便立即躲闪,并表现出局促不安、紧张脸红。明知这种反应是不必要的,但不能克制并因此而感到痛苦,迫切希望治疗。 4、身体状态 自幼体健,未患过严重疾病,但上班后害怕与人交流,怕别人注视自己,与人讲话紧张,伴心慌、脸红、气促,好像全身发抖;自己单独时候无任何反应。 5、社会功能: 不敢与人交往,说话时紧张不敢正视别人的眼睛,上班时注意力不集中,以至影响工作和人际关系,回避社交场合,产生辞职的想法。 二、主诉: 与人交往时紧张,不敢正视别人,害怕别人看到自己不自然的表情 2年,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三、个

15、人陈述: 毕业后进了一家文化传播媒体广告公司,负责电脑设计工作,与人沟通较少。近 2年来不愿与人交往,说话时不敢直视,眼睛躲闪,像做了亏心事。一说话脸就发烧,低头盯住脚尖。心怦怦跳,肌肉起鸡皮疙瘩,好像全身都在发抖。她不愿与单位男同事接触,觉得男人讨厌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 “ 很内向、很古怪的人 ” 。开会时常常因为紧张,对领导开会具体内容不清。更糟糕的是,现在在女同事、亲友、邻居面前说话也 “ 不自然 ” 了。由于这些毛病,开始很少去社交场所,包括同学聚会、同事婚礼等,都要找借口推辞,很少与人接触。工作中负责电脑设计排版,最近效率 明显降低,仍然不愿和同事交流。同事说她工作一般还那么清高,自己感觉很痛苦,曾力图克服这个问题,也看了不少心理学科普图书,按照社交技巧去指导自己;用理智说服自己,用意志控制自己,但作用就是不大,主动来寻求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