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宁夏大学 公共经济学 第四章 公共选择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0743519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宁夏大学 公共经济学 第四章 公共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经济学]宁夏大学 公共经济学 第四章 公共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经济学]宁夏大学 公共经济学 第四章 公共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经济学]宁夏大学 公共经济学 第四章 公共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经济学]宁夏大学 公共经济学 第四章 公共选择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学]宁夏大学 公共经济学 第四章 公共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宁夏大学 公共经济学 第四章 公共选择(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年8月,杨文林,公 共 经 济 学,宁夏大学政法学院,案例:消费券,2009早春的热门话题,2008年12月14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在南京举办的“2008国际金融市场分析年会”上呼吁,针对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和美国政府都可采取向民众发放购物券的方式来刺激消费,从而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2008年12月29日,成都349375名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和重点优抚对象全部领到了面值为100元的消费券;广西也向全区特困群众发放每人100元或50元的红包;东莞市政府向困难群众每人发放了1000元生活补贴;武汉也向该市39万困难群众和优抚对象发放总计5200多万元的“红包

2、”,补助标准分别为:农村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每人100元,城市低保对象每人150元,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每人180元,案例:消费券,2009早春的热门话题,2009年1月14日,杭州市政府决定,向全市困难群体发放1亿元人民币的消费券,其中约36万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群众每人200元,中小学生(包括民工子女)每人100元。各类消费券在春节前发放到人。2月,杭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扩大消费券的发放范围和发放量,发行非公益性的消费券,发放旅游消费券、教育培训券等消费券类型,全年计划发放10亿元,第二批发放约6亿元,其中15亿元旅游消费券3月1日起发向全国,面向上海发行的旅游消费券约20万套,价值3

3、000万元。,促消费还是“送温暖”?,3月9日上午,杭州世纪联华庆春店一开门,收银台前就排起长队,很多顾客都拿着消费券翘首以待。年初以来,杭州市发放了两亿多元消费券,持券购物成为该市新春一道风景线。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长蔡奇表示,消费券产生的放大效应约为15倍,效果很好,接下来杭州还将发放6亿元消费券。 消费券的限时消费特征,能将人们潜在的消费欲望在短期内“变现”,是促进消费最直接的方式。成都向37.91万低保对象等每人发放100元消费券,转化为真实消费的比率接近10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认为,消费券的“乘数效应”可促进企业扩大再生产,进而形成扩就业、增税收良性循环。 但采访中记

4、者发现,大多数人认为发放消费券只能是一种政府“送温暖”行为,促消费仅凭消费券很难实现。中国天涯网调查显示,64%网民表示需要消费券,但也有约一半的人质疑:“消费券能代替工资吗?能天天发吗?能覆盖所有消费领域吗?不可能!”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陈佳贵表示,真正拉动居民消费需求,重点还应放在建立完善城乡特别是农村的社保制度上。,案例:消费券,2009早春的热门话题,消费券还是优惠券?,继杭州、南京等地先后发放各种旅游券后,很多企业也推出“消费券”:北京、天津老百姓大药房3月上旬向市民发放三类不同面值的消费券,顾客消费满一定金额即可享受优惠;武汉某报业集团也向订阅2009年报纸的读者发放每份

5、5230元的“购房券”。 “这不就是优惠券吗?”武汉市民李先生说。无论是“健康券”还是“购房券”,细一看,都仅仅是作为消费中的一定比例来使用,同真正的消费券并不一样。李先生认为,消费券必须可以单独使用才能真正让利于民,否则,无论冠以何种名目,都不过是变相促销,没啥新鲜的。江苏镇江一位读者向本报反映,前几天当地晚报刊登一则“我市发放8000万旅游消费券”的消息,本来满心欢喜,但一打听才知道,领取、使用这种券有诸多限制,最多只能称为优惠券。 不可否认,优惠券也能让群众得到好处,激发消费热情。但这毕竟只算消费券的李鬼版本。更关键的是,如果商品价格本来就虚高,优惠券只能让消费者承受更多负担,不利于市场

6、的正常有序。,案例:消费券,2009早春的热门话题,定向发放还是普惠大众?,消费券究竟该向特定群体发放还是面向全体公民?全国政协委员李德水认为,消费券就是要发给真正需要的低收入阶层群众,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而不必锦上添花,“如果把它发给收入高的富人,能产生什么作用?!” 但是,如果只向部分群体发放消费券,对其他纳税人是否意味着不公平?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多数人虽对向困难群体发消费券没有异议,但同时认为自己也应获得,“像北京这类大城市,假如也发消费券,我们收入不算高,家庭开支又多,为什么不能获取?”在北京一家协会工作的高先生说。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消费券的发放一定要注重公平性,让真

7、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不过,如何界定“真正需要帮助”还得斟酌。 目前,杭州消费券的发放范围已突破困难人群,进一步扩大到劳模、在杭大学生等。杭州旅游局的傅女士说:“幼儿园宝宝也可纳入消费券发放圈,别看他们小,要花的钱多着呢。”对退休职工来说,医院、药房是他们经常要“消费”的地方,“是不是能把这些也纳入到使用范围?”从成都等地实践看,针对困难群体的消费券发放主要起到了补贴作用,对刺激内需效果并不明显。而普惠式发放却须考虑到财政的承受度,这也是一个两难选择。,案例:消费券,2009早春的热门话题,强制消费还是自愿消费?,近日,报载杭州市政府有意从市领导的工资、福利中切出10%,以“消费券”形式发放

8、。如成功推广,这种做法还可能推广到杭州所有公务员中,比例为工资、福利的5%至10%。 一位不愿留名的杭州市卫生局女工作人员认为,一成工资改发消费券,是强制消费,不是合不合理的问题,而是合不合法的问题。这也反映了部分市民的疑虑。钱江晚报论坛上,一些反对声音言辞激烈:“宪法保证了公民自由支配自己财产的权利,政府无权更改公民工资的使用途径及时限。工资是劳动所得,政府无权支配!”“一些低收入家庭还指望着每月工资能省下点存银行,这样一来让他们怎么办?” 对此,浙江金明律师事务所王全明指出,工资都需要以人民币方式支付,如果要以其他方式支付,必须双方都同意,毕竟根据劳动合同法,劳方有取得货币报酬的权利。一些

9、专家认为,促消费应尊重百姓意愿。假如居民原本就收入低、负担重,拔苗助长式的促消费可能适得其反。,案例:消费券,2009早春的热门话题,应急之举还是制度化?,目前,各地发放的消费券基本属于临时性措施,大多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财政收入情况和经济形势做出。这一举措是否应该制度化? 大部分专家和官员都认为,发券应是一种临时性的安排,而非长久之计。中国民生保障历史欠债较多,改善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在短期内发消费券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尝试。 但要从根本上促消费、扩内需,就得在改善民生上着力。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表态,对近来各地发放消费券刺激内需的做法没意见,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但不会发行全国性消费券。 也有

10、专家说,“政府红包”应该成为一种制度。可借鉴香港等地做法,当政府财政收入超过预期一定比例时,即从中切出一块“蛋糕”分给百姓。这也是一种执政为民的体现。,案例:消费券,2009早春的热门话题,讨论:,1、如何作出发放“政府红包”的决策? 2、政府的目标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吗? 3、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有什么区别? 4、政府干预有效吗?,消费券的原始版本,一个村里有三人,一人为洗衣工、一人为理发师、另一人为修鞋匠,村里经济不好,消费力越来越差,三人的工作量越来越少,最后,大家都不敢花钱买东西,村里这三人最后都是一个样:头发长、衣服脏、连鞋穿破了都只敢将就使用,眼看大家身上都长虫、快饿死了,实在不知如何

11、是好。村长看不下去了,就借给洗衣工2元,要他先将自己仪表弄好,洗衣工给了理发师和修鞋匠各1元,请他们帮自己理发和修鞋,自己再把衣服洗乾净了,至此洗衣工就变了一个样,清爽了。 理发师把1元给了修鞋匠,请他修鞋,自己再把头发整理一下,修鞋匠把1元给了理发师,请他理发,自己再把鞋子整理一下,咦!这两人也都变了样,而且他们手上都还剩1元,后来他们把自己的1元给了洗衣工,请洗衣工帮他们洗衣服,最后他们三个人的衣服、头发和鞋子都是非常整洁干净的,生意也越来越好。重要的是:这村长出借的2元钱回到了洗衣工手上,洗衣工最后“连本带利”还给村长。 洗衣工、理发师、修鞋匠甚至村长最后都得到好处,而那2元钱还是完好放

12、在村长那里等待下次再发挥功能。如果洗衣工、理发师、修鞋匠代表人民,村长代表政府,那2元一定就是”消费券”了!,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一、公共选择理论概述,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有着重大区别。 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是简单而有效的价格机制。对公共产品而言,由于其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性,决定了个人不愿真实显示自己的偏好,也不存在市场价格体系去揭示个人的偏好,由此使得建立在私人选择基础上的市场过程的失效,必须通过政治程序将个人对公共产品的偏好转换成集体行动来实现。这种机制和程序就是公共选择。 所谓公共选择(public choice),指的是与个别私人选择相对应的集体

13、选择的概念。它指人们通过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一)私人选择与公共选择,一、公共选择理论概述,(一)私人选择与公共选择,经济市场,政治市场,活动主体,需求方:消费者 供给方:厂商,需求方:选民、利益集团 供给方:政治家、官员,交易对象,私人物品,公共物品,选 票,货币选票,民主选票,决策行为,经济决策,政治决策,一、公共选择理论概述,(一)私人选择与公共选择,1、共性 公共选择理论与私人选择的市场理论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点: 1)做出与一般经济学相同的行为目标假定,个人是追求私利的经济人; 2)对个

14、人偏好做出类似于市场的描述; 3)提出和传统的价格理论一样的问题,在人们偏好以及决策程序给定的条件下,会出现怎样的结果,是否存在某种均衡状态; 4)用效率与公平准则来评价所产生的结果。,一、公共选择理论概述,(一)私人选择与公共选择,2、区别 1)偏好体系不同:在私人决策中,个人只需要按照自己的偏好来进行选择,而在公共决策中则有许多人用不同的偏好在进行选择。人们试图通过某种方式将各种不同的个人偏好综合为统一的社会偏好,但这种社会偏好往往不可能同时符合所有个人的偏好。 2)偏好表达方式不同:市场决策下,个人偏好是通过用货币购买来表达对不同产品的偏好的,由于各人的收入不等,因而投票权的大小不一,各

15、人权力的大小取决于他对生产所做贡献的大小。而在公共决策中,个人的偏好往往是通过选票来表达的。各人表达自己偏好的能力取决于政治制度。 3)个人偏好的表露对决策结果影响很小:私人在市场上购买东西的时候,他的偏好对个人决策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但在公共决策中个人参不参加投票对投票的结果可能没有什么影响。 4)强制性:私人产品在市场决策中,买卖决策都是自愿的,而公共决策的结果不可避免地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去满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一、公共选择理论概述,(二)公共选择理论 是一门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它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人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和刻画政治市场上

16、的主体(选民、利益集团、政党、官员和政治家)的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形成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 运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政治问题或集体选择问题。 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戈登塔洛克,丹尼斯C缪勒,查尔斯罗利,邓肯布莱克等。,詹姆斯布坎南,一、公共选择理论概述,(二)公共选择理论,1、公共选择理论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本质) 2、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是对投票及其相关决策程序的研究。(核心政府决策) 3、公共选择理论是研究集体决策的科学。(决策方式) 两层含义: 一是集体性。单个人自己的决策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但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集体决策就不可避免,因而公共选择成为必需的; 二是规则性。决策就是指定规则,在人与人之间存在偏好差异的情况下,必须决定规则以使人们的行为协调起来,因此,人们必须进行决策以选择那些能够反映和满足一般人偏好的规则。公共选择研究的集体决策范围包括国家、政府国防警察消防教育环保财产权分配等等政治问题。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