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比较伦理》ppt课件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0680504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比较伦理》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西比较伦理》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西比较伦理》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中西比较伦理》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中西比较伦理》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比较伦理》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比较伦理》ppt课件(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开掘传统精华 创建中国特色,中西伦理比较专题研究 Comparing research of ethics of Sino-Western 张 应 杭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 教授 兼: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客座教授 &美国南哥伦比亚大学MBA课程讲座教授 &澳门科技大学管理学院MBA兼职导师 Email: ,之绪论: 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背景下的比较伦理,一、中西伦理比较的理论界定 属于“比较文化”的一个分支学科,以伦理观为比较视阈。其目的在于重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现时代的伦理价值观。 近代中国经历了“比较文化”的两次热潮:一是鸦片战争以后,以严复、魏源等为代表的知识界“开眼看世

2、界”;另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向西方学习思潮。,之绪论: 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背景下的比较伦理,二、中西伦理比较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中西伦理文化分别有着几千年的传承,我们将以专题的方式进行讨论。 大致有善恶之辩、人我(群己)之辩、义利之辩、欲理之辩、有无之辩、生死之辩这样六大专题,如果可能对动静之辩、力命之辩、知行之辩、志功之辩等也简单地作梳理。,之绪论: 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背景下的比较伦理,关于方法论的几个建议: 理论与现实的统一:不是比较而比较;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善于对几千年传统作逻辑归纳,厘清线索; 普世精神与民族特色的统一:尤其关注伦理文化重建的中国特色; 阅读经典与理论

3、创新的统一:读书与思考的统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之绪论: 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背景下的比较伦理,三、中西伦理比较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在于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学理(或文化)层面的支撑,没有现代化的文化就没有现代化。 实践意义则在于为当今中国走出道德虚无主义(或称相对主义)提供一些实践理性的原则。 对自我人生而言,这还是一个“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冯契语)的修养过程。,推荐的参考书目,1.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2.宋希仁主编:当代外国伦理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石毓彬等著:二十世纪西方伦理学,湖北人民出

4、版社,1986年版 4.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5张应杭著:伦理学新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张应杭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之一: 中西伦理文化在人性问题上的善恶之辩,一、善恶之辩中传统的“人性本善”论 人性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孟子:性善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 告子:性不善不恶论。 荀子、韩非子:性恶论,“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韩非子显学),之一: 中西伦理文化在人性问题上的善恶之辩,三字经开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与西方的性恶论恰巧相反。 这个传统对传

5、统文化的影响可以归结为:培养注重心性控制的觉悟力。,之一: 中西伦理文化在人性问题上的善恶之辩,二、善恶之辩中西方的“人性本恶”论 古希腊对人作动物的最初解释。 圣经的原罪说。 霍布斯“人对人象狼”和存在主义萨特“他人即地狱”的名言。 可见,这是一个确信“人性本恶”的悠久历史文化传承。,之一: 中西人性问题上的善恶之辩,三、中西文化在人性问题上的差异与现实启迪 恶的警策与善的自信。 德治与法治的互补。 伦理学里美德伦理与制度伦理的共建。 “孔夫子主义(Confucianism)热”。,之二: 中西伦理文化的人我(群己)之辩,一、人我之辩中的“人我合一”传统 儒家: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6、。”(孟子滕文公) 佛家: “不二真谛”中“自他不二”的思想。 反对杨朱的利己主义 “拔一毛利天下,不为也。” (孟子滕文公),之二: 中西伦理文化的人我(群己)之辩,所以,与西方文化有悠久的利己主义(或称合理利己主义)不同,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一直主张利他主义即仁道、恕道。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也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的说法,但这一直是被正统文化所批判的。 这个人我之辩传统对历史的影响可以归结为: 注重培养“仁者爱人”的亲和力。,之二: 中西伦理文化的人我(群己)之辩,二、人我之辩中的西方个人主义传统 亚里士多德那里,便已涉及人追求自身利益的“生物倾向性”。 费尔巴哈:“这种利己主义和我的头

7、一样是这样紧密地附着于我,以至如果不杀害我,是不可能使它脱离我的。” (费尔巴哈著作选集(上). 三联书店,1959. 565)由此,他系统地论证合理利己主义的普遍性。,之二: 中西伦理文化的人我(群己)之辩,三、中西文化在人我问题上的差异与互补 差异:整体与个体;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 互补:合理利己主义并不合理 ;社会本位的集体主义是虚假的;恪守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合题”:合理利益主义原则。,之三: 中西伦理文化的义利之辩,一、义利之辩的“道义惟上”传统 儒家、佛家:尚义反利,譬如孔子就明确主张“见利思义。” (论语宪问)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 老子、庄子:义利皆斥。“死

8、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庄子齐物论) 古代向来以儒家为道统,所以我们的传统是道义论的,这与西方的功利论是正好相反的。,之三: 中西伦理文化的义利之辩,当然,儒家不反对利,孔子就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 但反对不义之利,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主张超越“天下熙熙,皆为利去;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的现实人生。 这个传统对我们的历史与现实的影响可以归结为: 面对无处不在的利之诱惑培养“义在利先”的生命定力。,之三: 中西伦理文化的义利之辩,二、西方义利之辩的功利主义传统 古希腊对趋乐避苦之功利本性的初步揭示;快乐论的兴起。 19世纪功利主义成为主流的伦理

9、思潮,边沁和密尔是其著名的代表。譬如边沁就认为,趋乐避苦是普遍的人性规律, “不了解个人利益是什么而侈谈社会利益将是无益的。”(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商务印书馆,200258) 以叔本华开先河的非理性主义也推波助澜。,之三: 中西伦理文化的义利之辩,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一些代表人物(叔本华/尼采/弗罗伊德/萨特),之三: 中西伦理文化的义利之辩,三、中西文化在义利之辩问题上的差异与互补 差异:重义务与权利;德才关系上德为本与能力本位。 互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功利主义(“义”的重新审视);道义之心的有效培植(尤其是理想主义的高扬或物质主义的超越);荣辱观的重建,等等。,之四: 中西伦理文化的欲理之辩,

10、一、欲理之辩中的“以理制欲”传统 儒家:孟子提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主张不使可欲、荀子倾向节欲:“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荀子正名)等。 道家:“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37章)“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46章)“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庄子大宗师) 佛家:禁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般若心经),传统欲理观在红楼梦里的典型体现好了歌,之四: 中西伦理文化的欲理之辩,反对纵欲主义:“人之生也,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之谓遁人也。” (列子杨朱) 这和西方古希腊以来张扬欲望的传统也是相反的

11、。 这个思想对我们传统的影响可以归结为:注重培养“欲理合一”的理性精神。,之四: 中西伦理文化的欲理之辩,二、西方欲理之辩的非理性主义传统 古希腊罗马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之争: 赫拉克利特:“理性是人的守护神,扑灭放纵的情欲有甚于扑灭火灾”(古希腊罗马哲学家商务印书馆,198217) 张扬欲望的哲人却把人生看作行乐的过程,人生是阳光普照下永远不散的盛宴。考古发现古罗马人的华服豪饮、居住场所的金碧辉煌甚至让现代人也为之赞叹不已。,之四: 中西伦理文化的欲理之辩,经过中世纪的曲折,近代这一张扬欲望非理性主义的思潮开始占据主流。 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说,尼采的力的意志和酒神赞歌,到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

12、义和萨特的自由之欲的理论,人之感性欲望甚至求生之本能之欲被奉为另一个“上帝”被大加崇拜。 市场经济的确立又以“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语)加剧了人对欲望的张扬。,之四: 中西伦理文化的欲理之辩,三、中西文化在义利之辩问题上的差异与启迪 差异:理智与感性;淡泊与执着;在幸福的理解上“乐欲”与“乐道”。 启迪:清理禁欲主义的偏颇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类十三)追求欲望的张扬与节制的“中庸为美”境界。 近代启蒙运动的反思:“以理杀人”(戴震语)的批判是对的,但是纵欲主义同样可以“以欲杀人”。,中西伦理文化的欲理之辩,对中国古代理性主义伦理学传统资源的着意开掘已经成为当代西方

13、伦理学的一个亮点。 这显然也正是新儒家、新道家和“中国禅”在西方流行的一个重要背景。 图为好莱坞重建理性主义伦理规范为主题的两部畅销影片。,之五: 中西伦理文化的有无之辩,一、有无之辩中的“尚无”传统 儒家:既讲有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也讲不为:“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 道家:“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64章) 佛家: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心经)“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 ”(坛经般若品第二 ),之五: 中西伦理文化的有无之辩,“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山西五台山) 它与西方过分强调有为的刚性文化(林语堂

14、,1937)不同。 这个传统对我们的历史文化影响可归结为:培养“识有知无”的理智能力。,之五: 中西伦理文化的有无之辩,二、西方有无之辩中的刚性有为传统 希腊神话中就弥漫这一有为传统。著名的西西弗斯传说就是一典型例子。这个故事里体现出的这种执著有为精神,在西方发展史上曾经被许多著名的思想家、作家、艺术家所阐发。 近代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更是这一传统的积极后果。 与中国不同,西方几乎没有宿命论的传统。,之五: 中西伦理文化的有无之辩,三、中西文化在有无之辩问题上的差异与启迪 差异:重天道与人道;向内做功与向外制服;在处世的心态上“接受”与“挑战”。 启迪:在中西文化互补中形成21世纪新的价值观(东

15、学西渐与西学东渐);伦理文化问题上的敬畏心理培养;“自由即限制”的安身立命观。 这其中关注海外新道家的思想特别有意义。,新道家的三大伦理命题,命题之一:道法自然 这是老子的核心命题“道法自然”(老子25章)“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抱朴子内篇) 李约瑟认为道家这一智慧的实质是禁止反自然的行为(1963)。,以张绪通博士( 黄老智慧,1992)为代表的新道家在美国的影响日渐增大。The great Tao University 美国的里根总统在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曾经大力推崇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60章)的思想,一时在海外传为美谈。,命题之二:有所不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3

16、7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81章) “不刻意而高。”(庄子刻意篇) 所以,庄子有“六无之德”的理论:无欲、无念、无名、无言、无功、无我。,新道家的三大伦理命题,命题之三:虚静柔弱 “致虚极,守静笃。”(老子16章) “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庄子刻意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老子8章) 所以,道家的做人原则是:“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58章),之六: 中西伦理文化的生死之辩,一、生死之辩中的“德性不朽”传统 与西方人习惯探讨灵魂不灭的传统不同,中国传统文化讲不朽的境界。所以早在先秦就有三不朽说: “太上有立德,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