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A文】2017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70659101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33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8A文】2017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8A文】2017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8A文】2017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8A文】2017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8A文】2017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8A文】2017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A文】2017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意见解读 2017年10月15日,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孙波,1、程序设计阶段(八十年代)-QBASIC 2、应用程序阶段(九十年代)-UCDOS,WPS,Win 3、信息素养阶段(本世纪初)-信息,信息素养 4、立德树人阶段(现在)-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1、计算机:电子计算机、机械计算机、量子计算机 2、信息及信息革命 3、信息技术非工具论,(续)、几点思考,1、新的课程方案 2、新的课程标准 3、新的高考方案 4、旧的教材,一、面临的挑战、当前的任务,1、必修学分从116减为88学分 2、技术6学分,其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4学分 3、必修对应学

2、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4、选修I对应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5、选修II对应更高层次,1、新的课程方案,1、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2、必修两个模块4学分: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 3、选修I有6个模块:数据与数据结构、网络基础、数据管理与分析、移动应用设计、三维设计与创意、开源硬件项目设计 4、选修II有2个模块:算法初步、智能系统初步,2、新的课程标准,1、语数外 2、其他6选3 3、信息技术参加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3、新的高考方案,1、教科版11市 2、粤教版4市 3、浙教版2市 4、地图版0市,4、旧的教材,1、必修学分2分,选修I学分2分 2、必修

3、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和算法与程序设计 3、选修I模块:网络技术应用(必选),其他 4、选修II模块:,5、课程实施指导意见,1、课程的基本理念 2、课程设计思路 3、课程目标 4、内容标准 5、实施建议(略),二、2003版课程标准,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3、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4、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5、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1、课程的基本理念,必修2学分 选修2学分 必选选修模块1个 会考-学考,2、课程设计思路与模块结构,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

4、与价值观,3、课程目标,工具? 软件?,4.1、信息技术基础,1、算法与程序设计 2、多媒体技术应用 3、网络技术应用 4、数据管理技术 5、人工智能初步,4.2、选修模块,1、算法的重要性 2、多媒体软件? 3、网站设计与评价? 4、数据库? 5、人工智能:图灵测试、强、弱人工智能、中文屋、“潜水艇会游泳吗?”,4.3、进一步思考,1、课程性质 2、基本理念 3、学科核心素养 4、课程结构 5、教学建议 6、评价建议,三、2017版课程标准,1、信息技术是指获取、传输、存储、加工和表达信息的各种技术的总和。 2、从以个人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到以(大)数据为核心。 3、深刻影响着社

5、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一)、课程性质,4、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 5、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6、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任务。,(一)、课程性质(续),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公民。 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4、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

6、息素养。 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二)、基本理念,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 是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三)、学科核心素养,1、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 2、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求,自觉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 3、能够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 4、,1、信息意识

7、,1、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2、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 3、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4、,2、计算思维,1、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 2、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运用数字化学习工具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与知识分享,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创新的习惯。,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1、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

8、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2、具有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人的合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 3、,4、信息社会责任,(四)、课程结构,1、必修( 4学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2、选修I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3、选修II综合素质评价 python,(四)、课程结构(续),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以项目整合于课堂教学中,重构教学组织方式,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项目学习的数字化环境、资源和条件,引导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的过程中,领悟数字化环境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9、,(五)、教学建议,1、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是在具体信息情境和信息活动中逐步养成的。 2、计算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经历分析思考、实践求证、反馈调适而逐步形成。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强调了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的发展。 4、信息社会责任的形成需要学生直面问题,在思考、辨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向、理性的信息社会责任感。,1、领会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基于项目的学习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开展方案设计、新知学习、实践探索,具有创新特质的学习活动。 可以先整体梳理各课程模块的教学内容,再以阶段性教学内

10、容(模块或者单元)为依托,提炼学生习得知识后应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并以此节点设计项目的推进路径,力争使项目实施既能合理渗透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又能有效整合相关的教学内容。,2、把握项目学习本质, 以项目整合课堂教学,在项目学习、特别是开放性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项目的设计者、实施者和项目成果的推介者,教师是学生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引领者和咨询者。 在教学中,教师应淡化知识的单一讲解,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项目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整合知识学习,促进思维发展。 ,3、重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 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教师在充分利用真实情境的教学活动空间时,也应通过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创设个人虚拟

11、的网络活动空间,形成应用便捷、资源丰富、内容可靠、环境安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促进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4、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2、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评价应公平公正,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4、评价应科学合理,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六)、评价建议,1、关于时效 2、关于学分 3、关于模块 4、关于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四、课程实施方案,针对三新一旧 针对2017年入学的学生 预计2018年使用新教材,1、关于时效,必修88学分 技术6学分 信息技术4学分 通用技术4学分 4+4=6 必修2学分+选修I2学分,2、关于学分,必修:信息技术基础和算法与程序设计 选修I:网络技术应用(必选),多媒体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 选修II:其他模块,3、关于模块,高二下学期开考(2019年) 包含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和网络技术应用,分值预定40+30+30 各版本教材内容 学考等级考暂不考虑,4、关于学考合格考,苏菲的世界哲学和哲学史的入门 从一到无穷大有限和无限 时间简史科学的宇宙观 皇帝新脑人工智能科普 改变未来的九个算法算法的精辟讲解 九章算术中国古代的算法,推荐书目,谢谢,孙波 QQ:5479098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教育/培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