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语文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专题(九)《出辞气远鄙倍》ppt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0656568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7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语文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专题(九)《出辞气远鄙倍》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2018语文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专题(九)《出辞气远鄙倍》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2018语文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专题(九)《出辞气远鄙倍》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2018语文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专题(九)《出辞气远鄙倍》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2018语文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专题(九)《出辞气远鄙倍》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语文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专题(九)《出辞气远鄙倍》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语文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专题(九)《出辞气远鄙倍》ppt课件(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这世上最有趣的事,第一是人,第二是书。因为,书能使人抓住这个世界秘密的核心。 你读什么样的书就是什么样的人。如果你什么也不读,那么你的头脑就会萎缩,你的理想将因失去活力而动摇。,哲思短章 阅读的意义,书籍和阅读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心中理想世界的坚持,更是对我们思想和心灵的升华与净化,进而改变我们的生活轨迹。余秋雨先生曾经这样评论过书籍的功能,他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阅读使文字具有了永恒的价值

2、,它比图像更空灵,比记忆更清晰,比冥想更深邃。它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让你凌驾于伟人的思考之上。阅读是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人生、社会,很多都源于阅读。,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通过阅读你可以视通四海,思接千古,与智者交谈,与伟人对话。 对于一个生命有限的人来说,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而阅读的意义在于,它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上,建立起精神生活的世界。一个人的阅读史,即是他的心灵发育史。阅读使人超越动物性,不致沦为活动木偶,行尸走肉。停止阅读就意味着切断了与世界的沟通、与心灵的沟通,人生也就进入了死循环,可以说,是阅读拯

3、救了我们。 我们无力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却可以通过阅读改变人生的终点。,修身名句,答案 (1)bin (2)qin (3) (4)qin (5)p chn (6)yn (7)kn,预习作业,1,2,答案 (1)粗野,鄙陋 (2)待人不当或错过人才 (3)过失 (4)沿袭 (5)切中要害 (6)表情达意 (7)令,美好的;鲜,少 (8)有口才 (9)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答案 (1)“倍”通“背”,乖戾 (2)“知”通“智”,聪明,3,答案 (1)古义:脸色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2)古义:这个人 今义:指妻子,一般用在外交场合 (3)古义:不一定 今义

4、: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4,5,答案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视 (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整肃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6虚词用法,答案 (1)做,改作,动词/做,动词/读wi,帮助,介词/草拟,起草,动词 (2)句中表停顿语气/句末表否定语气/句末表疑问语气/句末表判断语气/句末表肯定语气/句中表停顿语气 (3)代词,他/疑问代词,哪里,特殊句式 (1)夫子何为:_ (2)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_ 答案 (1)宾语前置 (2)被动句 成语积累 (1)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_ (2)言必有中:_ (3)求仁得仁:_ (4

5、)巧言令色:_ 答案 (1)鸟将死时,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将死时,说的话是善意的。(2)说话一定能切中要害。(3)追求仁就成就了仁。本义指伯夷、叔齐成全了孝悌也就成全了仁。现泛指如愿以偿。(4)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讨好于人。,7,8,名句积累 (1)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_;正颜色,_;出辞气,_。 (2)_,有言者不必有德。 (3)_,勇者不必有仁。 答案 (1)斯远暴慢矣 斯近信矣 斯远鄙倍矣 (2)有德者必有言 (3)仁者必有勇,9,孔子既反对巧言令色,又追求语言的敏捷得体。这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孔子的主张对我们今天从事言语交际有什么启示? 提示 两者的区别在于说话的出发点和内容不同

6、,前者是虚情假意,即所谓“鲜矣仁”;而后者则出于“仁”的目的,以诚信为本。启示我们今天要重视语言交往,重视表达说话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对说话能力有专门的要求。语文能力为“听、说、读、写”,其中“说”是口头表达,“写”是书面表达,在现代社会中,两者同等重要。,重点突破,孔子在文化教育和主持礼仪时为什么要用“雅言”?你对学习和推广现代“雅言”普通话有什么看法?做得怎样? 提示 孔子重视“礼”,“礼”既指制度、规范,又指个人礼仪、礼节、礼貌,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礼仪是集中体现“礼”的机会和载体(如今天的庆祝会、升旗仪式等),礼仪需要庄重、严肃的气氛,才能体现出礼的重要和必要,也才能让人们在礼仪中受

7、到礼的教育和熏陶。而“雅言”则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教育则是教育和规范人们礼仪的基础和基本手段、途径,每个人从小就从文化教育中得到熏陶和培养,接受正规的“雅言”教育。如果不用“雅言”,则将误人一生。现在提倡普通话,作为一种全国性交流的、规范的、文明的“雅言”,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尤显必要。,言语交际要讲求技巧。面对敏感话题,有时须采取婉转的方式。作为孔子弟子中“言语”方面佼佼者的子贡,就很擅长这种方式。以本课7.15章和第三课9.13章为例,说说你对委婉这一交际技巧的体会。 提示 委婉是不直接将话点明,而是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去试探性地了解对方的内心。这种方式在与人交际的特殊场

8、合,还是十分需要的,特别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或劝说别人时,尤为需要,可避免矛盾激化,或者了解对方意图。课文中子贡有成功运用的例子。7.15章是讲子贡借机试探,用古比今的手法了解了孔子的态度。卫出公不愿放弃王位,拒绝他的父亲蒯聩回国。当时孔子正在卫国,,他的弟子要了解孔子对卫出公的态度,但不便公开询问,于是子贡借古代伯夷、叔齐兄弟俩互相推让王位的事询问孔子的态度,孔子赞扬和高度评价了伯夷和叔齐,当然也就知道了孔子对卫出公与其父争夺王位肯定是不会支持的。9.13章则用比喻来了解孔子的内心想法,子贡借“美玉”为喻,询问孔子是将美玉珍藏还是寻找识货的商人卖掉,孔子明白弟子之意,回答说,等待识货的商人卖掉它

9、,意思是他也希望能有“识货”的统治者重用他。,【命题规律】 一般不单独命题,有时放在考查实词的选择题中考,有时放在翻译题中考。,考点链接,不及物动词的用法,解析 第(6)句“炊”作“备”的宾语,其余9句均为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 答案 (1)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跟随”。(2)动词活用为名词,意思是“困顿的生活”。(3)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复原”。(4)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归”。(5)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活下来”。,(6)动词活用为名词,意思是“饭菜”。(7)动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认可”“以为可”。(8)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站立”。(9)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鸣

10、响”。(10)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倾尽”。 点拨 不及物动词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陈述主语使宾语“怎么样”,那么这个不及物动词就是使动用法;如果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发出的,那么这个不及物动词就是为动用法;当动词在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时,一般是活用为名词。,【考点总结】 动词活用也有自己的规律。 1如同形容词活用作使动词和意动词,动词也可以活用作使动词。不过一般是在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情况下。如:“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为不及物动词,本义为“归顺”,此处应译为“使归顺”。 2动词用作名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动词具备了名词的语法特点,作名词用

11、。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原为动词,此处应译为“生产出来的东西”和“收入的东西”。,3动词用作形容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动词具备了形容词的语法特点,作形容词用。如“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中的“蹲”,原为动词,在这里作形容词,修饰“石”,译作“像蹲着一样的石头”。,【命题规律】 (1)“为”和“乃”均为常考虚词,“为”2012年出现6次,2011年出现2次,2010年出现2次,2009年出现9次;“乃” 2012年未考,2011年出现1次,2010年出现1次,2009年出现4次,2008年出现过2次。 (2)“为”多考介词用法,其中表被动用法更常考。“乃”多考副词的用法,其

12、中表示出乎意料的用法更常考。,“为”和“乃”字的用法,A B C D 试解:_ 解析 表原因,因为;对;替。 答案 A 点拨 “为”作介词表被动时,常与“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的固定结构。,A和相同,和不同 B和不同,和相同 C和相同,和相同 D和不同,和不同 试解:_ 解析 副词,却。连词,于是。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副词,才。 答案 D,2,【考点总结】 1“为”字用法归类 (1)介词 表示动词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1.文本审美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对话是这部书叙述、明理的载体,语言传递着孔子治学、修身、为政之道的精髓,其中关于“言”的观点历经千年

13、沧桑仍为许多人津津乐道、受益很多。真诚地倾听孔子论“言”的真谛,对于提高我们的语言素养大有裨益。,2写作迁移 【角度】 子曰:“辞达而已矣。”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翻开论语,读到这些简短的评述与描写,一个极力反对语言华采的孔子仿佛就模模糊糊地站立在我们面前。孔子真的一味地主张以质朴为美,反对一切的语言修饰吗? 请以“走近孔子倾听孔子论言”为主题写一段文字。,【示例】 孔子不仅博学知礼,而且乐于表达意见,与当时各国的诸侯大夫时相往还,在教育学生方面更是不遗余力。久而久之,有些人认为他是喜欢说话,逞弄口才,未必真有什么伟大的理想。请看下面一段对话: 微

14、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宪问) 当面听到别人质疑自己:忙忙碌碌,东奔西跑,难道是为了逞弄口才吗?这时孔子心中一定觉得遗憾,不过他还是镇定如恒地回答:我不是为了逞弄口才,而是为了讨厌顽固。,先说孔子的遗憾。人有表现于外的言论与行动,也有珍藏于心的志趣与理想。言行是天下人可以观察及品评的,心意则未必得到大众的认可及了解。孔子曾说:“莫我知也夫!”(宪问)天下没有人了解我啊!他又说:“予欲无言!”(阳货)我真想从此不再多说了!最严重的情况则是“子欲居九夷”(子罕),想要迁到蛮荒之地,从此不再为华夏文明的存亡操心。 对一个人来说,当他看出文化传

15、统的危机,知道礼坏乐崩之后,整个社会即将解体时,心中当然十分焦虑,随之孕生强烈的使命感,然后栖栖惶惶,不辞辛劳,周游列国,宣讲仁义之道,希望能像木铎一样,唤醒沉醉在俗世,利禄中的大众。结果呢?别人却以为他不过是逞弄口才,借此博取名声,获得权位。 其实这是误解孔子。他为自己辩护时,特别提到“疾固”一词。为何强调自己“讨厌顽固”呢?当传统逐渐丧失生命力时,礼乐制度也变得僵化了,走入形式主义的死胡同。大家行礼如仪,徒有其表,却不知礼乐教化的真正基础原是人的真诚感受,也就是一颗可以感通人我的仁心。孔子想要阐明人的道德自觉之重要,说明因时因地因人而制宜的方法。人须真诚自觉,由尽己之忠到推己及人之恕,随时考虑及选择合宜的途径,去圆满实现人际之间的适当关系。,因此,儒家反对顽固的思想与行为。原因是:个人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