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苏教版选修(史记)专题一第1课《太史公自序》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0655641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6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苏教版选修(史记)专题一第1课《太史公自序》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18苏教版选修(史记)专题一第1课《太史公自序》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18苏教版选修(史记)专题一第1课《太史公自序》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2018苏教版选修(史记)专题一第1课《太史公自序》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2018苏教版选修(史记)专题一第1课《太史公自序》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苏教版选修(史记)专题一第1课《太史公自序》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苏教版选修(史记)专题一第1课《太史公自序》课件(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第1课 太史公自序,内容索引,先读先知文本助读,品读研讨 文本核心,后读厚积文本拓展,先读先知文本助读,语言积累,1.通假字 (1)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_ (2)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_ (3)失之豪厘,差以千里:_ (4)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_ (5)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_ (6)罔罗天下放失旧闻:_ (7)辅拂股肱之臣配焉:_ (8)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_ _,同“讽”,讽喻,同“旨”,要旨,同“毫”,毫毛,极小的数量单位,同“矣”,助词,表陈述语气,同“隳”,毁,“罔”同“网”,搜罗;“失”同“佚”,散失,同“弼”,辅

2、助,同“倜”,与“傥”构成联绵词,卓越洒脱,,不拘于俗,2.一词多义,(1)适,白司马氏去周适晋:_ 而子迁适使反:_,(2)卒,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_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_,(3)罔,罔罗天下放失旧闻:_ 罔疏则兽失:_,到,恰巧,死,最终,搜罗,名词,网,(5)论,于是论次其文:_ 孙子膑脚,而论兵法:_ 论考之行事:_,读ln,编,论述,讨论,南略邛、笮、昆明:_ 略推三代:_,巡行,巡视,大略,(4)略,以传剑论显:_ 是故礼以节人:_ 以天下之大过予之:_ 作师说以贻之:_,介词,凭借,介词,用来,介词,把,连词,来,以,3.虚词归纳,4.古今异义词 (1)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

3、事 古义:_ 今义:_ (2)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 古义:_ 今义:_ (3)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 古义:_ 今义:_,参与其事。,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我,谦称。,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纲常,法度。这里用作动词,有“规范”之意。,策划并管理(企业);经营。,(4)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 古义:_ 今义:_ _ _ (5)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 古义:_ 今义:_,旧事。 整理,归纳。,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文中指遗业。,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有秩序;有条理;不,最低的等级或品类。,凌乱。,

4、(6)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 古义:_ 今义:_ _ _,古义:儒生。不断。,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 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5.说说下列加颜色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 (1)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_ (2)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_ (3)明是非,定犹豫:_ (4)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_ (5)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_ (6)则学者至今则之:_,名词作动词,坑杀,名词作动词,封王,形容词作动词,明辨,名词作动词,评定是非,名词作动词,像臣子,像父亲,意动用法,把当作

5、准则,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程伯休甫其后也:_ (2)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_ (3)夫子所论,欲以何明:_ (4)见父于河洛之间:_ (5)此孝之大者:_ (6)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_ _,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固定句式(“何为”译为“为什么,呢?”表疑问),7.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译文:_ (2)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译文:_ (3)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译文:_ _,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嫉恨他,卿大夫阻抑他。,考察他们所以会这样的原因,都是丢掉了立国立

6、身的根本(礼义)。,礼是在坏事发生之前加以防范,法是在坏事发生之后予以惩处;,法施行的作用容易看到,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难以察觉。,1.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生卒年月不详。其父司马谈,学问广博,武帝时为太史令,专掌秘籍、职司记载,立志写一部完整的史书,未及动笔就去世了。司马迁受其父熏陶,十岁就学于长安,二十岁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地方风土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后来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继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室古籍,参与修订历法,并开始写作史记。武帝元封五年,因上书为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

7、怒武帝,获罪下狱,受宫刑。他认为自己既然不,知人论世,能在政治上建功立业,那就得更加发愤著书。为完成史记的写作,他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写书,历经十年艰辛,终于在征和初年(前92年)写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又称太史公书。其后不久就离开了人世。,2.背景展示 处于上升时期的封建社会,要求有一部记载天子圣德、叙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业绩的史书,以总结历史经验。司马迁根据这一时代的要求,再加上父亲的遗愿“立志写一部完整的史书”,广泛汲取以前的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乃至诗歌的丰富的创作经验,开创了中国史传文学,并达到了史传文学的顶峰。,文化常识,序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

8、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经过;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前者如鲁迅的自序,后者如毛泽东的序言。语言表达方式比较灵活,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便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前面都有一段序。,名言警句,1.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

9、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2.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 3.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品读研讨 文本核心,1.脉络梳理,整体把握,太史公自序,家学渊源 作史储备,撰述志愿 发愤著述 全书叙目,家世生平,著作叙录,2.初读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答案,答案 13段,自叙家世谱系。 46段,叙述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10段,

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第11段,叙述自己忍辱写史记。 1213段,写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要点突破,答案,答案 (1)家族赋予的使命。 (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 (4)总结写史记的目的。,2.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答案,答案 (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记载。(史记散绝)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3.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

11、吗?,答案,答案 (1)“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 (2)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4.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壶遂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答案,答案 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非,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诘难,怕世俗人像壶遂那样批他著史记如孔子著春秋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司马迁将自序放在七十列传之中,清人金圣叹说:“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便是自己的列传。”(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八)自序阐述写列传的主旨是褒奖那些“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人,那么,司马迁的“义”是什么?“不令己失时”的“时”又指什么?,延伸探究,答案,答案 什么是“义”?“义”就是“宜”,也就是应该做的事。司马迁认为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事呢?替李陵说话,司马迁就认为是自己应该做的。从报任安书中我们知道他与李陵并没有什么私交,司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