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A文】18个文言虚词复习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70640817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1,0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8A文】18个文言虚词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8A文】18个文言虚词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8A文】18个文言虚词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8A文】18个文言虚词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8A文】18个文言虚词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8A文】18个文言虚词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A文】18个文言虚词复习(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专题复习 文言虚词推断,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现代汉语中的代词在文言文中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2003年2017年200多套高考题虚词统计,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之 49 2 8 27 32 18 5 17 45 5 1 3 5 2 2 4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34 7 9 64 16 25 14 16 12 3 2 6 1 2 1 1 2,

2、近二年,近二年,04(浙江卷):其 以 而 乃 05(浙江卷):则 以 且 之 06(浙江卷):也 而 其 于 07(浙江卷):乎 且 以 焉 08(浙江卷):其 乃 于 与 09(浙江卷):以 而 为 之 10(浙江卷):其 而 焉 于 11(浙江卷):所 因 以 于 12(浙江卷):以 而 其 所 13(浙江卷):且 也 则 之 14(浙江卷):而 者 于 以 15(浙江卷):也 则 而 之 16(浙江卷):与 若 所 而 17(浙江卷):以 之 其 而,浙江独立命题以来十四年高考虚词列举:,牢固掌握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特别关注热点虚词 : “而” (9次) “以” (8次) “其”(6

3、次) “于、 之” (5次)“则、且、也、所” (3次)“乃、焉、与” (2次) “为、乎、因、者、若”(1次),关注浙江独立命题后未涉及的“何” 以及近五年未考到的“乃、为、焉、因、乎”。,不少文言虚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很多又在虚词范围内有多种用法。,1.根据用法,分清虚实,虚词推断需要注意的是:,2.通晓古今,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非常、无论,A、少数沿用下来,学不可以已,B、有的完全消失,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指结果)。,

4、(1)兼词。兼词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如: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有若对曰:“盍彻乎?”(哀公)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2)虚词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3)双音单音。 如: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是两个词,解为“于是”“写”,3.了解特殊现象,文言虚词用法例释一,1【以】64次,(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

5、相如列传)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袁枚祭妹文),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赤壁之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以一当十(成语) 夜以继日(成语)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二)连词(相当于“而”)。 1表示并列或递

6、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修饰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蔺列传),(三)助词 1作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7、)(出师表)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蔺列传)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四)动词 1以为,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六)通假 1通“已”,已经。 五国以破齐秦,必图南楚。战国策 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荆轲刺秦王 2通“已”,停止,完毕。 无以,则王乎?( 孟子 梁惠王上),【固定结构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中间省略“之”,译时要注意)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烛之武退秦师) 、认为 臣窃以

8、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廉蔺列传),2【而】(49次),(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以大王之威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立奉璧来。(廉蔺列传)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故予与同社诸

9、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 (五人墓碑记),(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而已】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 ),固定结构,3【之】45次,(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輮使之然也。(之:它,代指。)(劝学)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子犯请击之。(之

10、:他。)(烛之武退秦师),2指示代词,这,此。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蔺列传)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逍遥游),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何陋之有? 陋室铭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

11、物之汶汶者乎? (渔父),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三)动词,到去。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一)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4【为】(34次),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

12、,替。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蔺列传)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蔺列传) 4解释为对,向。 为之奈何?(鸿门宴),(二)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三)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蔺列传)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廉蔺列传),2解释为以为,认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解释为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

13、列传),5.【其】(32次),(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蔺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秦王恐其破壁。(廉蔺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宫赋)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沂水春风,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这个(那个)、这些(那些)”。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后序)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14、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

15、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何其】译为“多么、何等”。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文言虚词用法例释二,6【何】(2次),(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教育/培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