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实验班)---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0630115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实验班)---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实验班)---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实验班)---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实验班)---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实验班)---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实验班)---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实验班)---精校解析Word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修远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实验部高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杂家“兼儒墨,合名法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杂家的这一特点反映出战国时期A. 儒墨学说成为主流思想B. 各学派思想的分歧消失C. 百家争鸣局面基本结束D. 诸子百家思想趋向融合【答案】D【解析】 由材料“兼儒墨,合名法”,直接反映诸子百家思想趋向融合,故选D;战国时期,儒墨学说成为显学,但并非主流思想,排除A;各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所以分歧不可能消失,排除B。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陷

2、入低潮,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百家争鸣局面基本结束,排除C。2.礼记中写道: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先秦思想家中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A. 儒家B. 墨家C. 道家D. 法家【答案】B【解析】礼记中的材料原意是:人们不单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也不单是亲爱自己的子女,使社会上的老人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得以贡献才力,小孩得以顺利成长。墨子主张中的兼爱和尚贤的理想比较符合,故选B;题干中的主张与儒家的“礼”不符,与道家的“无为而治”不符,与法家的专制主义主张不符,故排除ACD。3.汉书董仲舒传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3、。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这表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A. 董仲舒极力推动的结果B. 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 儒生孝廉有利政治清明D. 汉武帝与大臣们都推崇儒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但是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初高祖等人的崇尚道家,到文景时期的儒法并用,到武帝时期,思想上还没有一个符合政治上的大一统的理论,故董仲舒的理论正好适合武帝政治上的需要。A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不是主要的;CD两项看不出;故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

4、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原因4.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 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 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 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 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 “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且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演变明清之际儒学李

5、贽思想5.古代某学者说:“我今说个,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该学者和填入材料中“”里的文字最有可能是A. 董仲舒:天人感应B. 朱熹:格物致知C. 王阳明:知行合一D. 顾炎武:经世致用【答案】C【解析】“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说明是心学,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主张知行合一,故C正确;A强调神化儒学;B主张理学,外在探究;D是批判儒学思想家。6. 北宋理学家“二程”说:“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这表明“理”是( )A. 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 B.

6、 世界万物的总根源C. 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 D. 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可以看出,理是一种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选择C项符合题意。精神实体、万物的总根源、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ABD三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7.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 风俗画和文人画 B. 话本和小说

7、C. 汉赋和唐诗 D. 元曲和京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元时期的绘画艺术,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的世俗化日趋明显,唐诗、宋词、风俗画、元曲、话本、小说都是文化世俗化的体现,据此排除B、C两项;而高雅文化的代表是文人画,可知,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京剧不符合题干“高雅文化倾向”要求,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绘画艺术宋元以后的概况8.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五代)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

8、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主要表明A. 唐朝时雕版印刷广泛流行B. 北宋时期活版取代雕版C. 活字印刷有助于提高效率D. 印刷术促进了宗教传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唐人尚未盛为之”可知,唐朝时雕版印刷术还没有流行,不选A。材料没有体现活版是否取代雕版,不选B。材料没有涉及宗教,不选D。根据“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可知,活字印刷术提高了效率,选C。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四大发明特点9.古希腊智者学派在社会道德方面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不必强求一律;而苏格拉底却认为“美德即知识”。这从根本上反映了()A. 人们关注的对

9、象从自然界转向人类 B. 希腊城邦民主制度从繁荣走向衰落C. 古希腊雅典城邦社会道德世风日下 D. 人们对人的研究转向法律和宗教【答案】B【解析】【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出现于伯利克里执政的雅典全盛时期,智者学派在社会道德方面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不必强求一律,其后,由于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带来了政治腐败和社会动乱,所以苏格拉底针砭时弊,批判雅典的政治领袖和颓废的社会风气,在讨论人的价值方面提出了“知识即美德”的主张,因此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希腊城邦民主制度从繁荣走向衰落,故B项正确,C项排除;A项符合智者学派,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法律和宗教的研究,故D项排除。10.下图是

10、欧洲“画圣”拉斐尔于15071508年所画的宗教题材画花园中的圣母,关于这幅画理解正确的是A. 体现了西方人文精神的最初觉醒B. 冲击了中世纪天主教神学世界观C. 彻底动摇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D.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权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欧洲“画圣”拉斐尔于15071508年所画的宗教题材画花园中的圣母的信息说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该时期倡导人文文主义,冲击了中世纪天主教神学世界观,故B项正确。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文艺复兴影响11.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

11、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A. 教会是否腐败B. 信仰是否必要C. 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D. 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马丁路德主张通过自己阅读圣经就可以理解并同上帝对话,教会认为圣经容易被曲解,需要依靠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所以二者的区别在于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不是主要分歧,排除。12.“随着对峙的加剧,激进派领袖对这场运动的思想成果加以利用,并将其转化为革命口号:公民、社会契约、普遍意志、人权,以及那最有力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这场运动A.

12、 为资本主义社会了构建蓝图 B. 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复苏C. 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特权 D.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精神动力【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公民、社会契约、普遍意志、人权,以及那最有力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可知这场运动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蓝图,故答案为A项。文艺复兴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复苏,排除B项;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特权,排除C项;牛顿经典力学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精神动力,排除D项。13.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

13、、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A. 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B. 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C. 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D. 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答案】B【解析】材料没涉及国内报刊的有无,不选A。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的态度,不选C。D中“仅仅限于”表达错误。从材料看,国闻报的稿件来源有国外的,也有国内的,说明维新派项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故选B。14. 陈登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由鸦片战争,以至于庚子事变之六十年间,国人之对外态度:首为昧外,次为畏外,继为媚外。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A. 主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B. 理性认识西方先进文明C. 西学东渐导致认识误区D. 民族屈辱造成心理落差【答案】D【解析

14、】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动放弃,而不是主动,故A项排除;结合近代中国的历史可以得出在近代中国人对西方先进文明没有能够理性对待,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对外来文化是鄙视的,鸦片战争后开始盲目学习西方,故B项排除;认识的误区不是西学东渐导致,故C项排除;结合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可以看出中国对外的态度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反对外来战争后的认识,是民族屈辱造成心理落差,故D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鸦片战争【名师点晴】海禁”与“闭关政策”政策:1、原因: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它使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味于

15、世界大势,盲目排外。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明朝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清朝统治者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倭寇骚扰与西方殖民者的扩张。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日益严重,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日益疯狂,威胁中国沿海安全和清政府的统治,这是清政府实行此政策的客观原因。从根本上看,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2、表现:明朝: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清朝:海禁、迁界;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对外贸易。3、影响:曾起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交流,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15. 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材料说明新青年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