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期脊髓损伤患者的社区康复_二_

上传人:luoxia****01802 文档编号:70610121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29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亚急性期脊髓损伤患者的社区康复_二_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亚急性期脊髓损伤患者的社区康复_二_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亚急性期脊髓损伤患者的社区康复_二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亚急性期脊髓损伤患者的社区康复_二_(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社区医师2 0 0 9 年第 2 期 (第 2 5 卷总第 3 6 8 期 ) 图 2 坐位臀部离床训练 图 1 坐位平衡训练 训 练 镜 亚急性期脊髓损伤患者的社区康复(二) 卧坐转移 长、短坐位,对许多日常生活活 动是必需的,好的坐位平衡和在这种 姿势下的移动能力是站起来至关重要 的前提。坐位姿势则因损伤水平而异, 不能强求一致。 目的下胸部损伤的患者可 望达到躯干直立下坐起来;下颈部 和高位胸椎损伤患者能维持在头前移、 躯干屈曲下坐位平衡;高位颈部损 伤的患者坐位平衡很差,一般不勉强 达到坐位。 方法从仰卧位下肘支撑开 始,告诉患者将躯干重心从左侧移向 右侧,一旦获得足够的动量,左手

2、臂 猛然抬起,然后将重心移向左侧,右 侧臂再抬起处于一种伸展位置,当两 臂都伸向前再作相应调整,即可获得 稳定的坐位,适用于胸部脊髓损伤年 轻体质较好者;从肘俯卧位开始, 患者先用肘和前臂匍匐侧移,在这种 体位下躯干屈曲,伸手能触到下肢, 假如右侧在上,患者右前臂放在右膝 下,屈肘将身体拉起来,迅速抬起左 上肢,然后右上肢从膝下抽出伸直, 患者前倾获得稳定的坐位。 在上述两种方法基础上,患者有 许多变更方法,只要安全、有效、节 能,适合不同个人的方法均是许可的。 在开始训练时,合适的设备,如头上 装 1 个吊架、绳梯或床架上安装吊环, 有助于坐位训练。 坐位平衡 患者经训练,从卧位下过渡到坐

3、位是功能活动质的飞跃。为了适应今 后长期的坐位生活方式,需要进行坐 位平衡训练。 目的适用更多的功能需求。 方法最初的活动应集中于 维持坐位,早期坐位期间,在坐位前 给予一面镜子提供视觉反馈很重要( 见 图 1 ) ;为了促进共同收缩,在肩部 使用徒手挤压力;各种 P N F技术在 坐位下均可应用,特别是交替等长收 缩和节律性固定是重要的;在坐位 下练习平衡活动,通过两上肢提供的 基底支持逐步减少,在患者和治疗者 之间投球或拍打气球有助于增强坐位 平衡。 坐位下移动 目的对于转移和行走,坐位 支撑及坐位下移动则是一项重要的初 步活动。 方法坐位下臀部离床训练。 四肢瘫患者:让患者处于两肩伸展,

4、 两肘锁定,两手位于两髋后,患者身 体前倾,两肩胛下沉,使臀部离床 ( 垫) ,这项活动的开始治疗者应给予 帮助或借助支撑器完成( 见图 2 ) 。截瘫 患者:在上述姿式下,直接将重量放 在两手掌根部,然后应用支撑器使臀 部离床( 垫) 。坐位下移动。借助坐 位下的支撑结合由头与上半身运动产 生的动量,在坐位下完成垫( 床) 上移 动。迫使头与肩朝着拟要运动方向相 反的方向产生动力,完成移动。向前 移动时,先进行垫上支撑,同时快速 有力地使头、肩后伸,将使下肢前移。 向后移动时,坐位支撑同时快速有力 地使头、躯干前倾,可获得下肢向后 移动。向左移动时,左上肢向侧方外 展支撑,提起臀部后,右上肢

5、提供推 力,身体摆向左侧,完成侧移,向右 侧移则相反。 四点跪位 目的增加下躯干和两髋骨骼 肌的控制能力。 方法从肘俯卧位过渡到四 点位:在肘俯卧位下,患者用两肘后 移,逐步将重量放在两手上,当用两 肘或两手用力支撑的同时,头、颈、 上躯干用力屈曲,在治疗者帮助下, 将骨盆抬高,继续后移重心,直到两 髋处于两膝之上并进行躯干肌肌力及 平衡训练。从长坐位下进行四点跪 位:用这种方法,患者首先旋转躯干 允许重心转移到两手上,此时两肘伸 直变成侧坐位,通过上肢和可利用的 躯干旋转力量结合头、肩部产生的动 能,在治疗者帮助下患者转成为四点 跪位。 在四点跪位下,可进行下述垫上 活动:a . 开始的活动

6、侧重于维持这种 体位,可使用节律性固定,促进共同 收缩。b . 治疗者徒手在两肩部、骨盆 两侧施加挤压力,促进协同肌共同收 缩。c . 开始在巴氏球支撑下练习向前, 向后及侧移,逐步过渡到控制骨盆前、 后倾活动,加强腹背肌力及协调。d . 成鹏 1 马诚 2 高春华 3 黄杰 3 尤春景 3 2 0 0 4 3 3 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1 8 3 4 0 0 0 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 2 4 3 0 0 3 0 武汉同济医院康复科 3 ( 下转第 3 9 页) 健 康 促 进 与 患 者 教 育 CHINESECOMMUNIT YDOCT ORS 42 中国社区医师2 0 0 9 年

7、第 2 期 (第 2 5 卷总第 3 6 8 期 ) 图 3 膝跪位训练 由四点跪位变成三点跪位,使一侧上肢 交替上举不负重。这对于负重的肢体将 提供更大的关节挤压力并且增加可利用 的姿势肌肉的张力性保持。这些动作对 截瘫患者相当困难,不必勉强。 膝跪位 目的有助于确立躯干和骨 盆控制的功能性模式以及进一步促进 直立平衡控制;作为借助拐杖和双 侧膝踝支具行走的过渡形式。 方法从四点跪位过渡到膝跪 位:首先患者两手后移,膝进一步屈 曲,骨盆落在足跟上,患者坐在足跟 上。在治疗者保护下,患者用两上肢 抓住肋木上举,或使用垫上拐杖,即 可完成膝跪位( 见图 3 ) 。 在膝跪位下可进行下列功能活动:

8、 早期活动集中于维持这种体位,两 髋充分伸展,骨盆位于膝前。平衡 活动由双上肢支持逐步过渡到单上肢 支持。在跪位下,可进行各种垫上 拐杖活动,包括重心向前、向后、侧 向移动,重点放在下躯干和骨盆控制 上,将两拐杖放在前方、后方,交替 提起一侧拐杖,用拐杖向前行进等。 耳穴埋针法配合排石仪治疗胆石病 50 例临床观察 资料与方法 2 0 0 4年 7月2 0 0 7年 1 1月收治 胆石病患者 5 0 例,随机分为耳穴埋针 排石仪组和体针组进行观察。耳穴埋 针排石仪组 2 5例,男 1 2例,女 1 3 例,病程 1 个月4 年;体针组 2 5 例, 男 1 0例,女 1 5例,病程 3个月5

9、年。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显著性 (P0 . 0 5 ) ,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耳穴埋针排石仪组用 耳穴埋针排石及治疗仪排石。耳穴埋 针排石:针刺前用 2 % 碘酊棉球擦拭耳 部皮肤,然后用 7 5 % 酒精棉球脱碘。左 手固定患者耳郭,绷紧局部以暴露耳 穴。右手用消毒的镊子夹住耳针针环, 对准耳穴刺入。取耳穴神门、肝、胆、 十二指肠、大肠、内分泌、脾、胃、 交感、耳迷根、耳背肝。1次针刺 1 5 针左右,肝、胆、十二指肠可密集针 刺。针刺后用医用胶布贴盖固定,以 疼伴胀麻热感为最好。2天后揭开胶 布,取出耳针,针眼处用碘酊消毒以 防感染。1次 / 2日,1 0次为 1个疗 程。治疗仪排石:此

10、治疗一般在上午 未进食前开始,嘱患者自带脂肪餐( 动 物油煎鸡蛋 2 枚或猪蹄 1 个) ,针刺完 成后进食。然后将排石仪绑带的贴片 用酒精擦拭后对准患者胆区皮肤绑好, 嘱患者侧位躺在床上。一般治疗时间 为 1小时,1次 /日,2天为 1个疗 程。体针组针刺双侧阳陵泉、胆囊穴, 足三里、肝俞、胆俞、期门、太冲,1 次 / 日,3 0 分钟 / 次。1 0 天为 1 个疗 程,一般治疗 2 个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B 超复查 无结石,临床症状消失,饮食正常。 好转:B 超复查仍残存部分结石,但 右上腹疼痛减弱,饮食尚可。无效: B 超复查结石大小与治疗前无变化,右 上腹仍疼痛,饮食受限。 结

11、果 耳穴埋针排石仪治疗效果较好, 有效率达 9 2 % ,而体针治疗效果相对差 一些,为 5 2 % 。由此可知耳穴埋针排石 法是相对可靠的排石方法。见表 1 。 讨论 中医认为胆石症多与肝胆功能失常 有关。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胆 为奇恒之府,主要功能为储存和排泄胆 汁。饮食偏嗜油腻,忧思暴怒,外邪侵 袭,都可使肝胆疏泄失常,久而气滞及 血或郁而化火,日久不愈,痰浊湿热, 久酿成石。胆石阻滞胆道,不通则痛。 现代医学表明,耳针通过对相应 穴位的刺激,可起到疏通经络,调节 神经,平衡内分泌等作用。经耳针刺 激,可使肝脏分泌更多的胆汁,胆囊 加快收缩,以利于排石。还能影响胆 色素代谢,预防新

12、结石形成。耳针刺 激还能促使体内吗啡样物质,5 -羟色 胺以及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可部分 缓解胆囊疼痛。 D J S - 3 A型胆结石排石仪输出功 率2 0 W ,脉冲频率 4 H z ,通过体表震 动帮助胆收缩,还可将较大结石震成 小块结石,并使其顺利排出体外。耳 针配合排石仪治疗胆石症方法简单, 患者随来随治,无须住院,不影响生 活,痛苦小,费用低,效果好,安全 性高,尤其对急性发作、病程较短、 无严重并发症者效果更佳。 赵丽娜 1 崔育生 2 2 2 1 0 0 2 江苏徐州市铜沛社区卫生服务站 1 1 3 2 0 1 2 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科 2 表 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组别例数 治愈 好转 无效 有效率 耳穴埋针25158292% 排石仪 体针251121252% ( 上接第 4 2 页) 社区中医药 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通知/申请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