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健康

上传人:luoxia****01805 文档编号:70595230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里健康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心里健康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心里健康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心里健康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心里健康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里健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里健康(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1-2012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方案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界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日益突出.国内许多调查表明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令人担忧,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占到初中学生15%一20%左右.在我国,农村初中学生占大多数,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进步和健康成长,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同时,不仅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困难,给家庭造成负担,而且严重的心理问题往往可能伴发违法犯罪、自杀等社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本课题通过宿豫地区农村初中学生的调查,对他们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和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并将提出相应的对

2、策。二、课题的界定:农村初中学生:指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苏北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七到九年级的12-15岁的在校学生。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主要指宿豫区内的初中学生。心理问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农村初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是指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方法,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理论,探索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初中生心理健康评价体

3、系,形成解决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对策措施,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探索过程。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一)、课题研究目标:1、全面调查研究中学生心理问题,打开他们心灵之窗,解读他们稚嫩而又迷惘的心灵。2、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的心理服务系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3、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共有的心理特征,找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和探索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教育方法及对策。(二)、课题研究主要内容1、中学生个人基本情况调查研究。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就读学校、年级、家庭住址、爱好特长等。2、中学生身体状况调查研究。主要包括血型

4、、一般健康状况、身体发育状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等。3、中学生家庭生活环境调查研究。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及职务、文化程度、家庭的组织结构、家庭的居住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亲子关系、是否独生子女、家中排行等。4、中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调查研究。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体育运动、交际水平(含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担任班干部情况、获奖情况等。5、特殊重大生活事件影响的调查研究。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与教师同学关系紧张、生活条件改变影响生活的重大挫折等。6、中学生能力状况及教育建议研究。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智力特点如

5、何,怎样进行有针对性的智力训练;学生的言语智能和数学智能水平如何,言语概括、言语推理、数学概括、数学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别处于哪个等级;能力倾向鉴定及创造力测量等。7、中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培养建议研究。主要是指学生的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怎样进行教育学生的兴趣、态度、人际关系及品德特点等。8、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策略研究。主要是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鉴定,有无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程度如何,怎样进行教育或矫治。9、中学生学习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力、考试心理、学习困难的诊断,学习认知因素分析、学习动力状况分析、学习社会

6、因素分析,怎样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等。10、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研究。主要包括内部成因分析(孤僻、自私、狭隘、自卑、自闭等)和外部成因分析(家庭因素、教师因素、同学因素、学校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四、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加强理论学习,了解现代教学技术参与教学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特别注重对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动态,收集文献资源,不断充实本课题的研究。2、实验探究法。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实验研究,在实践中收集相关数据,对照实验班,不断反思教学实践,形成不同学科和不同内容下的课堂教学模式。3、调查分析法。在实验中了解学生在教学出现的新的问题,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时采取

7、对策,完善课题研究。五、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组建课题并讨论,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分工,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和经验总结论文,培养试验教师,选择测试和调查的学校和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深化对对课题的理性认识;制定方案;学习相关理论和经验。2、实施阶段.全面实施研究,边实施边调查积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收集调查的资料和信息,第二阶段建立心理档案,第三阶段进行个案分析调查及文献资料论证。针对研究目标边实施边调查实践,积累阶段成果,草拟实验报告,撰写研究论文、教育随笔等。3、总结阶段.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举行论证和成果展示,结题报告。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分析研究资

8、料,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形成成果,接受成果鉴定。2012-2013心理障碍归因及矫正方案一、课题的提出(一)本课题研究的社会与教育背景1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提出,人的健康不仅指身体方面而且包括心理方面。要获得身、心全面发展,必须了解教育对象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研究。2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日趋完善的学校心理教育体制,制度化的辅导计划,有序而有力的组织保证,一定数量的专业师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显示出的巨大作用,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心理健康教育乃是现代学校的标志之一。3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

9、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几乎要紧随其后,各省市开展了心理咨询师培训认证工作,农村各完中均被要求派员培训。目前,一批结业学员早已在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岗位上工作若干年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研究奠定了基础。4相对于国外,国内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但基本局限于医学科学和心理学领域。近年来,不少中等学校,像金陵中学、北京五中等,已经注意并开始了基于教育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他们的研究基本上是重德育研究,研究对象是城市中学生,而对农村中学生的特点需进一步探索。(二)目前农村中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状况今天的农村

10、经济不再像二十多年前一样,与城镇存在较大差距。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许多家庭已经完全有能力满足子女的各种物质要求,无节制的满足自然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道德问题。不少家长花钱作为弥补情感亏空的手段,危害不浅。与此同时不少农村家庭经济状况仍然不太理想,为摆脱困境,同时也为孩子未来学校教育准备资金,不少农村青壮年妇夫双双外出务工,出现“空巢”现象,许多家庭“4-2-1”模式链中的第二环常常空缺的,传统的隔代溺爱过多集中到孩子身上,这与要求他们承担的未来责任形成巨大反差,留守子女问题凸显出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把升学率作为考核关键性指标甚至唯一指标,片面抓教育

11、,忽视学生心理、生理健康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压力大,这种压力会自然地传递到学生身上。当今媒体高度发达,学生获取信息(包括各种不良信息)的渠道非常丰富,不少内容明显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新时期社会群体价值观出现多元化取向,这让学生无所适从,社会优势群体的冷漠与弱势群体的恶劣生存处境形成强烈反差,对不少学生刺激很大。学生容易产生不切实地奢望,或难以言说的忧虑,心理失衡。另外,学生如何度过中学阶段这一“危险年龄”段也需要我们从心理健康的角度作出思考和研究。近年来,本校开展了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我们发现,目前学生中存在着焦虑、失眠、逆反、恶作剧、妄想等多种不健康心理状况。他们有的觉得学习压力太

12、大,为自己的学业困难而焦虑不安,甚至发展到长期失眠,精神萎靡;有的同学觉得自己学业平平,又貌不出众,长期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处于一种被冷落的境地,需要干点什么引起别人的注意,于是行为出格,打扮异类,而这些又常常令周围师生反感,他们感到非常苦恼;更有少数同学平时接触探险类作品较多,产生了模仿冲动,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探险活动一举成名,因而无心于学业,最后不得不休学调整。凡此种种,都让我们觉得有必要就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系统研究,以其觅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经,从而使学生健康成长。总之,新的社会形势下,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而这方面的研究显然存在一定的空白。留守问题、网络问题,社

13、会群体价值观的转变等问题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少农村中学生出现任性自负、眼高手低、消极自卑、焦虑强迫乃至抑郁轻生等畸形心理,亟待矫正。二、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本研究是基于学校教育教学策略的研究,其研究过程及成果必将产生重要的社会效益。1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本课题研究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学习过程,教师通过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更好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形成更强的职业能力。2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本课题的研究将针对农村中学生的心理障碍,科学分析其成因,从而提出合理的指导意见。这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必将产生重要的意义,将使学生终

14、生受益。3有益于学校的发展。本课题研究将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更为科学有效,为农村中学教育的二次腾飞(第一次为精英教育,第二次为健康的人的教育,也是素质教育)装上有力的翅膀。4对现在、未来家庭教育产生积极影响,进一步优化农村中学生的成长环境。5有助于农村中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本课题将对农村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作出较为科学的归因分类,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为同类学校针对学生心理障碍的教育提供一个范式。6在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清除(或缓解)方面作出经验总结,尽可能将这方面的一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相关的理论。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心

15、理障碍就是指一种心理不健康状态。长期处在困惑、内心冲突之中,或者遭到严重的心理创伤而失去心理平衡,心理健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尽管他们的精神仍然是正常的,但心理健康水平却下降许多,出现了严重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的状态。属于心理活动中暂时性的局部异常状态。障碍程度可从一个人的心理或行为偏离社会规范程度来判断。中学生心理障碍是指中学生由一些不良刺激、不良习惯而形成的。具体表现为自我评价偏低、主观目标不切实际,消极自卑、任性自负、眼高手低、焦虑抑郁等心理特征。四、相关理论支撑1社会适应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个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早在公元前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在

16、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比人低级,要么是超人。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个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格就是那些经常发生于人与人关系中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模型。个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试题/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