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0594054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衡阳县四中2019届高三10月月考语 文本试题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对知行问题的简略回溯何俊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知行问题,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要。这虽然是个哲学问题,但也切实存在于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商朝贤臣傅说曾对商王武丁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在傅说看来,知道一个东西并不难,行动才难,即知易行难。这就较早地提出了知行的关系问题。但实际上,认知也并非十分容易。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全球仅有几人能听懂;弗洛伊德早年在柏林大学讲述自己的代表作梦的解析时,也只有两人听课。可见,

2、理解并接受一种新的道理或知识也实非易事。孔子对知行问题有何看法?孔子的哲学以仁学为标志,关于仁的内涵,孔子有不同层面的回答,其中一个层面就是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也就是说,一个没有“知”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仁者的。孔子曾言:“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仁者不是简单地爱人,必须知道什么行为值得痛恨。所以,在孔子有关仁的阐发中,“知”是第一位的,有了“知”才能谈“仁”。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篇,这其实就包含了知与行两个方面,学就是知,习就是行。他把“知”的过程分成了学与思两部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若一个人只学不思,就容易迷茫。可是,

3、若只重视思而不重视学,同样也是很危险的。虽然“知”是成为仁者的前提,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认为行重于知,主张敏行。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由此观之,知是前提,行是终端;若没有行,知仍是空的。在孔子之后,知行问题在儒家思想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儒家关于知行的论说也有进一步展开。例如中庸中叙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我们可以看到,知与行在子思那里基本是并重的。荀子也非常重视知行问题

4、,他认为“知之不若行之”。同时,他对“知”还做了如是阐释:“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也就是说,荀子把“知”区分为“闻”“见”“知”三个层面。论语已提到学与思的区分,荀子则把“学”的过程进行了细化,分成了“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即一个是感性认识,一个是理性认识。对于知与行的关系,朱熹则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熹十分重视“知”,他强调读书,强调做学问,想借此让人在学知识的过程中,训练、培养和确立自身的理性精神,进而成为圣贤。但这也导致了读书人以读书为敲门砖,拿做学问去猎取功名利禄,追求荣华富贵。针对这样的时弊,

5、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他同时强调:“知”最后要落实到实践中去,“知”的目的不是猎取功名,而是要让自身成为真正的仁者。在阳明之前,知与行只是人的行为思考的两种方式。但是,在阳明这里,知与行通过融合就变成了本体,这个本体就是生命存在的方式。在这个方式中,理性的部分、情感的部分、践行的部分融通为一体,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本体就是心本体,就是精神本体。阳明把知行合一上升到本体,实际上是对生命的高度礼赞,赋予了人的生命以主体性。(节选自2017年9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 下列表述

6、不能作为文中相关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A. 叩齿是养生良方,但少有人能够每天坚持。可见知易行难。B. 改革,必从解放思想始,以破除成规束缚。可见知非易事。C.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可见知是前提。D. 弟子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行重于知。2. 下列关于“知行”关系的阐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孔子把仁学建立在“知”的基础上,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B. 荀子倡导“行重于知”的理念,并将“知”细化为“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C. 朱熹主张行知相须,知先行重,但他对“知”的重视也导致了读书人拿做学问去猎取名利。D. 王阳

7、明提出知与行通过融合就变成了本体,因而使得生命受到礼赞,生命主体性得到彰显。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熹重“知”产生弊端,并不是学说本身的弊端,而是学说社会化运行带来的问题。B. 知行一直作为人的两种行为思考方式而存在,直到王阳明才将其融合并上升成本体。C. 王阳明强调要把外在知识,经过生命的感受、体验、实践,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D. 知行问题在儒家思想中自始至终占重要地位,历代儒家学者均有传承、发展和创新。【答案】1. C 2. C 3. D【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

8、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知是前提”错误。“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可见知行合一,理性的部分、情感的部分、践行的部分融通为一体,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故选C。【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以偏概全,原文为“孔子的哲学以仁学为标志,

9、关于仁的内涵,孔子有不同层面的回答,其中一个层面就是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上”。B项,偷换概念,原文为:“荀子则把“学”的过程进行了细化,分成了“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D项,强加因果,原文为:阳明把知行合一上升到本体,实际上是对生命的高度礼赞,赋予了人的生命以主体性。故选C。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

10、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历代儒家学者均有传承、发展和创新”说法绝对,孔子之后的儒家学者对知行问题的阐释或有传承、发展和创新,但并非“均有传承、发展和创新”。故选D。(二)文学类文本

11、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数绵羊王 溱小戈桑没上过学,自然不知道什么潘多拉的盒 子,只知道自己住的地方叫潘多拉草原,这里密密麻麻挤满了一捧捧青草,绿得要滴下来。之所以说捧而不是棵,小戈桑每次都是蹦跳着把它们像鲜花一般捧到族里的羊圈外,恭恭敬敬摆好。族长说,草原是神圣的!小戈桑点点头;族长又说, 每棵草都是草原的恩赐!咩羊儿们一起仰头附和。 小戈桑常往族长家跑。族长的帐篷里有厚厚的一摞书,还有美丽的小乌依。小乌依笑起来的时 候,碱草飘飘、针茅摇摇、苜蓿起舞、冰草低下了头整个草原如沐春风。小戈桑把笑声挂在风车上,绕着羊圈一圈又一圈地跑,才能甩掉脸上的红晕。 小乌依的牙

12、很白很白,夜晚两人坐在羊圈 边说着悄悄话的时候,小戈桑只看见两排比月光更光洁的牙,像极了天上那些发光的石头。他们数星星,一颗,两颗可是太多了,眼睛根本盯不过来。小乌依忽然狡黠地一眨眼,猛地扬起鞭,原本安然咀嚼着月光的羊群惊起,绕着羊圈内围奔跑 起来,很快排成了一队。快数羊啊戈桑!小乌依大喊,这可比数星星好玩多了。戈桑瞪大了眼睛,看哪,雪白的绵羊居然在发光!它们像一团团发光的云,在黑夜里疾走,戈 桑赶紧开始数,一只,两只,三只哦不对不对,这只数过了。戈桑的眼睛被晃得发晕,好怕一 个不小心它们就会长出翅膀来像天使一样飞走。嘿!你真没用!乌依嘟起嘴,收起了鞭子。绵羊身上的光淡了下来,乌依眼睛里的光也

13、暗了下来。 戈桑讨好地说,我数了,数了,是五十三只! 乌依笑了,谁不知道族里一共有五十三只羊,你根本没数!顿了顿,乌依忽然垂下了头,才五 十三只。 怎么了?戈桑问。乌依揉着洗得发白的裙角,说,草原很美,可我们族太穷了,草丛里的蟋蟀都比我穿得风光。 戈桑把鞭子抽得啪啪响,说,等着,我们的羊会越来越多的,一定! 几天后,羊没有增多,反而少了一只。戈桑慌了,他沿着羊群走过的路一路寻过去,他把手圈在嘴边喊:咩没有任何回应。 戈桑踏过一片无精打采的苜蓿地,绕过窸窸细语的蟋蟀群,戈 桑差点掉进一个大坑。大坑?草原竟然有个大坑!咩坑底传来微弱的叫声,果然,羊就在那里。戈桑狂喜,连爬带滚扑进坑里。可是当戈桑拽

14、着羊往上蹬的时候,土一崩,摔了个四脚朝天。 戈桑的脚崴了,崴脚的戈桑试了很多办法都没法爬上去,渐渐地,没进食的戈桑力气越来越小。戈 桑身上有刀,他可以把羊杀了,割羊肉,喝羊血,可戈桑不干,那是割自己的肉。虚弱的戈桑紧紧 抱着羊,仰头望着星空,满天乌依的眼睛在眨呀眨,他渐渐闭上了眼。 醒来的戈桑发现自己躺在陌生的矿工家里,在羊奶的滋养下,身强力壮的戈桑很快恢复了体力。 那矿工原本也是牧民,他兴奋地对戈桑说,放什么羊啊,草原底下全是煤矿,全是宝啊!戈桑可不管什么宝,他牵着羊匆匆赶回族里。族里正在载歌载舞,乌依盛装打扮,坐在了家里 有金酒壶和金酒杯的矿主身旁。那天,戈桑喝了很多奶酒,他看见穿嫁衣的乌

15、依特别美丽,他隐约 听见乌依说:我们族就要富起来了!从那以后,戈桑代替乌依留在族长身边,还代替她照顾起了族里的羊群。戈桑也试过偷偷在夜 里挥动鞭子,可是羊们再也没有发过光。乌依走了,一切都黯淡了。正如乌依所言,族里很快富起 来了,草原上的大坑越来越多,可是羊的数量却越来越少。戈桑开始失眠,一躺下就总觉得羊掉坑 里了,少了一只,又少了一只。戈桑只好每天深夜都到羊圈去数羊,一遍又一遍地数 好了,孩子,现在你明白睡不着的时候为什么要数绵羊了吧?睡吧,愿潘多拉草原上的小精灵 们伴你入梦。戈桑说。可是爷爷,潘多拉草原在哪里呢?绵羊又在哪里呢?小孩问。 戈桑望向窗外,公路上呼啸移动 的车灯连成一条长长的线

16、。戈桑开始数,一辆、两辆、三辆、四辆终于,戈桑响起了轻轻的鼾声。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将草原命名为“潘多拉”,取自于“潘多拉的盒子”,暗示了草原消亡的结局,并使小说 具有了浓厚的寓言色彩。B. “碱草飘飘、针茅摇摇、苜蓿起舞、冰草低下了头”等景物描写,描绘了草原之美,也烘托了男女主人公朦胧的情愫之美。C. 小乌依扬鞭绵羊发光,收鞭光淡下来,这样的描写颇有 魔幻意味,很好地表现出人物心理的变化,推动了情节发展。D. 男女主人公对待草原、财富的态度迥异,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价 值观的矛盾与冲突,这也是他们爱情夭折的深层原因。5. 结合小说内容看,题目“数绵羊”有哪些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