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19届高三毕业生第一次百校联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0593876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2019届高三毕业生第一次百校联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湖北省2019届高三毕业生第一次百校联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湖北省2019届高三毕业生第一次百校联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湖北省2019届高三毕业生第一次百校联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湖北省2019届高三毕业生第一次百校联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2019届高三毕业生第一次百校联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2019届高三毕业生第一次百校联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2019届高三毕业生第一次百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情志是中国古代诗学范畴的概念,是诗歌的内在本质要素。史传文学的“志”体现在以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中,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情”表现为史官在书写历史时“发愤著史”,融入自己的心灵感悟,饱含深情。用诗学范畴的“情志”来研究史传文学,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先秦时期,史官掌管祭祀、占卜、记事、典册等一系列国家大事。这些人知识渊博、地位崇高,不仅担负记录历史的责任,还要向君王谏言、献策,有时还会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是分不开的,他们同其

2、他臣子一样肩负励精图治的使命。这也就是史官要在史传中表现“志”的原因。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因为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还是历史的参与者。孔子慨叹:“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如果是秉笔直书,只是客观记录历史,孔子何以想到后世“罪”他?深层原因还是他在春秋中融入了自己信奉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这种价值观念并不是作者个人狭隘的主观取向,而是认识历史的一种参照系统。史传在对事件和人物做点评时,往往会追加一个点评的主体。这样就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区分开来,不会混为一体,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对事件的看法借“君子”“仲尼”等之口表达,实质上是借他人之口抒心中所想。

3、这样的叙事技巧,既保持了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凸显了史学家的公正,也在字里行间暗含了作为一个当局者的态度史官并不是看客,而是切身为国家兴衰存亡忧心忡忡的正义保卫者。钱钟书言“史蕴诗心”,史传亦是史官的心灵史。这一点在司马迁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尽管一直秉持据事直书的信念,但在司马迁看来,史传不仅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也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径。他以诗性叙述,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示了历史强大的生命力。例如史记刺客列传中饱含深情地刻画了刺客这样一类人物,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一个个有血有肉、肝胆相照,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记录的本质是对

4、人类文明痕迹的捕捉,史官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要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他的使命就是饱含着深情把已经逝去的人物写出生命,把已经发生的事件写得生动,最终呈现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让跳动的生命气息绵延不绝。史传作者的“情”不同于抒情诗人的“情”。诗人多聚焦于一时一刻的客观世界和主观意志;史官有更加广阔的胸襟,不仅关注当代,也关注过去的人和事,在动态的社会和人生中表情达意。诗歌的情是静中显情;史传的情是动中传情。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则是表面上有意避之,实则处处传情。(摘编自魏玮史传文学的“情志”)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史书中都蕴含着“情志”:在叙事中蕴含

5、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写史书时融入史官的心灵感悟。B. 史传往往借某个主体对事件和人物进行点评,这样就区分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而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C. 司马迁认为,史传不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而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径,他践行了自己的理念。D. 史传作者的“情”与抒情诗人的“情”不同,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则是有意避开情感。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把属于古诗学概念的“情志”引入史学研究中,目的是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B. 文章主体部分从记史言志和作史缘情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后一角度与诗学进行了对比。C. 文章引用史记

6、中孔子的言论,论证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是历史的参与者的观点。D. 文章列举史记中的刺客这一类性格鲜明的人物,论述司马迁秉笔直书的治史观念。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他们有一种使命感,因此在史传中表现“志”。B. 春秋中融入了孔子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主观内容较多,只能作为历史的参考。C. 史官在史书中表达自己作为当局者的态度,这是史官心忧国家,对国家兴亡的一种责任。D. 饱含深情地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写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这是史官的伟大之处。【答案】1. B 2. D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

7、理解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要先认真研读文本内容,然后将理解和选项进行比对分析。选项A,“史书”扩大范围,“都”表述绝对化;选项C,“不是而是”错,原文为“不仅是也是”;选项D,“有意避开情感”错,原文为“史传则是表面上有意避之,实则处处传情”。故答案选B。【2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D,“论述司马迁秉笔直书的治史观念”错,应是论述司马迁史蕴诗

8、心,在史书中体现价值观的观点。故答案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B,“主观内容较多,只能作为历史的参考”错,孔子在春秋中表达的价值观念不是作者个人狭隘的主观取向,而是认识历史的一种参照系统。故答案选B。【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

9、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春风夜铁凝俞小荷晚上睡觉前花了很长时间洗澡,洗得仔细,近于隆重。等在门外的刘姐就隔着门喊:差不多就行了吧,要是在别的主人家,谁能容你这么洗呀!俞小荷站在淋浴间的莲蓬喷头下,把调好温度的水龙头开到最大,缩着脖子眯着眼,享受着热水沐浴的快乐。她不理会刘姐的叫喊和不满,不搭她的腔,也不生她的气。在赵女士家里,刘姐主管买菜做饭。新来的俞小荷负责打扫卫生、洗衣服、照料室内的花卉,和刘姐两人同居一个房间。俞小荷的老公名叫王

10、大学,开一辆大车跑运输,夫妻俩半年没见面了。明天王大学路过北京,两人约好见一面。这一夜她睡得不好,早晨一起床,就又去洗了个澡。这个澡洗得有点理亏,主人虽然不会说什么,可身为保姆一天洗两次澡,还是过分了。三月的北京,春寒料峭。俞小荷急匆匆地出了花源湾,跨着大步往公交车站赶。她这一路要换两次公交车,再乘一段地铁,目的地是方庄。王大学给她发短信说,方庄附近有个叫“春风”的旅馆,跑车的司机们常住,便宜,管一顿早饭。五个多月前,因女儿在北京上大学,俞小荷从山西老家来到北京,经家政公司介绍到赵家上班。为了给主人一个稳定、踏实的好印象,也为了保住这份工作,她连春节都没回家。俞小荷找到了春风旅馆102房。打着

11、哈欠的王大学将她拖进了屋。房间里黑咕隆咚,一股又一股烟臭、脚臭和汗酸气扑向俞小荷。从前她对这些气味并不陌生,但是今天她觉得这房间的气味真是呛人。他们和女儿见了面,一家三口就在同仁医院附近一个涮羊肉的小饭馆吃了晚饭。吃过饭,女儿说学校还有事,要先走。天已经全黑。这样的春夜,是催人回家的夜晚,王大学和俞小荷在这样的晚上虽然无家可回,但有一个旅馆的房间在今夜属于他们,也足够他们心生喜悦了。他们回到春风旅馆,掀起被人掀过无数次的厚重的旅馆门帘,走进已不陌生的前厅,他们被前台的服务员叫住了。服务员向俞小荷要证件。俞小荷恰恰忘了带身份证。她对服务员说早上出来得急,忘带身份证了。服务员说那就对不起了,你不能

12、和他进房间。俞小荷想过回花源湾去拿身份证,但她很快就打消了这念头。一来一去需要两个多钟头,往返车钱得花12块。不知不觉,到了晚上十一点十分了,坐在屋角的服务员站起来对俞小荷下了逐客令。俞小荷对王大学说,那我就回了。他们一前一后出了春风旅馆。黑更半夜,人生地疏。比起别处,还是旅馆门前最安全。一会儿,俞小荷指着旅馆临街一扇亮灯的窗户说,那不是102房啊?两人就奔到窗下。王大学说,你看屋里屋外其实只隔一扇窗户,在这儿多站一会儿,没准儿我真当这外头是屋里,那屋里是外头呢。看,咱这“屋里”的地方比那“外头”还宽绰!俞小荷附和道,也是。两人就又开始在便道上来来回回地走。一阵夜风袭来,王大学“哼”了一声说,

13、外头到底不比屋里,还是冷啊。俞小荷说,再冷也不是冬天那股劲了。夜深人静,如果不能安睡,就是诉说衷肠的好时候。春风旅馆亮灯的窗户一扇接一扇地黑了,只有102的窗户亮着,就像为俞小荷、王大学的团聚固执地照着明。他们在这扇明窗的照耀下说了很多总也没工夫细说的话,他们的儿女,积蓄。也说到老人和买房。他们盘算着一家人往后的光景,盘算着他们最终会在哪里安家凌晨五点了,俞小荷看看手机提醒男人说。王大学说,那你也回吧。俞小荷说,下趟什么时候过北京?王大学说,没个准头,哪儿有货,车就往哪儿开。俞小荷回到花源湾时,赵女士一家还在安睡。刘姐问俞小荷怎么回来这么早,俞小荷讲了缘由。俞小荷的手机来了信息,是王大学发来的

14、,上面写着俞小荷要他当面说给她听的那句话。俞小荷鼻子一酸,就要掉下泪来,可她忍住了。 俞小荷打量着温暖、宽敞的厨房,打量着兴致不错的刘姐,一阵困意袭了上来。这里也不是她的家,但这里能够让她歇息。是人都需要歇息,不管你前边还有多远的路。她有点不甘,又有点知足,在这儿闭一小会儿眼,她该去楼梯旁边的工具间拿她的拖把和抹布。房间传出老人的咳嗽声,就这样,新的一天开始了。(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俞小荷是千千万万农家主妇之一,在这个普普通通的女人身上,却深藏着优秀的品格,她干活踏实卖力,也是一个有责任心的母亲。B. 作者精心设计细节,俞小荷他们窝宿在与1

15、02房一墙之隔的街头,却无法穿越这个坚硬的壁垒,象征性地浓缩了底层民众的现实处境。C. 小说为我们展现了丰富的现实社会生活画面和情感内涵,底层民众的家庭现状和负担,以及在不无艰辛的生活中,对未来的憧憬,等等。D. 小说结尾部分,写俞小荷回到主人家里的感受,展现了她矛盾的心理,“新的一天开始了”暗示着俞小荷已经摆脱了内心的伤痛。5. 小说为什么要详细描写俞小荷洗澡的事?请简要分析。6. 小说以“春风夜”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4. D 5. 小说详写俞小荷为见丈夫王大学花很长时间洗澡,让同为保姆的刘姐都不耐烦,交代了俞小荷对这次夫妻相会的期待和重视。勾勒出俞小荷艰难的生存

16、环境,衬托出夫妻相会的弥足珍贵。写俞小荷精心准备相会与后文夫妻相会的遭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6. 以“春风夜”为题,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点明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是在春风旅馆。春风夜,本应是美满的夜晚,王大学和俞小荷明明是一对夫妻,而外在的一些因素却让他们的相会充满苦涩和悲哀,以“春风夜”为题,具有讽刺意味。【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考生要认真研读文本,然后将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