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争性政治》ppt课件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0553940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952.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争性政治》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抗争性政治》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抗争性政治》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抗争性政治》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抗争性政治》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争性政治》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争性政治》ppt课件(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抗争性政治,“气”与抗争政治-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作为社会行动范畴的“气”:从传统中 国到现代中国 第三章:中国当代抗争政治的结构背景:“气”的凝聚 第四章:依法抗争案例的过程叙事 第五章:“气”的初始释放与草根领导的生成机制 第六章:“气”的加压与草根行动者的组织策略 第七章:依法抗争的行动策略:”气“的导引 第八章: 群体性事件:从”气“到”气场“ 第九章: 当代中国乡村抗争的政治影响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名词解释,抗争政治,定义: 诉求者和他们的诉求对象之间偶尔发生的、公共的、集体的相互作用。 - McAdam, Tarrow & Tilly 中国抗争政

2、治的类别: 依法抗争行动(理性、合法的手段) 群体性事件(合法程度很低) 反叛(完全不具有合法性),气,定义: 现实性社会冲突与非现实性社会冲突融合在一起的一种状态,是人对最初所遭受到的权利和利益侵害,而后这种侵害又上升为人格侵害时进行反击的驱动力,是人抗拒蔑视和羞辱,赢得承认和尊严的一种人格价值展现方式。(spiritedness, passions & emotions) 气在现代中国的变化: 社会结构的变迁(民众与国家) 革命论理的一统(斗争、革命、解放) 均平思想的上升 权利意识的增长,当前乡农的维权抗争活动,从气的角度来理解抗争政治的过程和机制,群体抗争行动的阶段: 气的凝聚气的初始

3、释放气的再次加压气的导引 (气的失控) 相关案例:山阳移民集体上访个案(依法抗争/周克旺) 1.1976-1994,1995至今(气的凝聚) 2. 从万人信访到集体上访的开始:1997.10-2000.3(气的初始释放) 3. 抗争性聚集与集体上访的升级:2000.3-2001.3 牢狱之灾:2001.3-2004.3 4. 踏上上访的不归之路:2004.3-2010.11(气的导引),再次加压,乡村抗争政治的变化,抗争政治的目标: 1. 逐渐从以税负问题为中心到以土地问题为中心。 2. 从有关实际的利益侵害问题扩展到有关潜在的利益侵害问题。 抗争政治的动力:以往具有更多的理想主义色彩,而现在

4、更多的机会主义色彩。 抗争政治的机制: 抗争手段多样化 组织方式快捷化 资源动员开放化 抗争边界离散化,乡村抗争政治的变化,抗争政治的发展趋势: 数量扩大、规模增加、行为激烈、诱发点多、涉及面广、对抗性强等 以群体性事件为例: 1993年1万起 2004年7.4万起,年平均增长17% 参与人数:+73万+376万,人数年平均增长12% 2007年、2008年、2009年都超过了9万起,当乡村抗争政治的变化以及趋势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社会稳定问题突出,主要表现: 1. 贫富差距明显拉大,社会出现断裂和失衡现象 2. 贫富对立、干群对立的社会心态较为突出 3. 集体上访与群体性事件在规模和烈度上不

5、断升级 注意:社会稳定 政治稳定,若干对策,消除“不稳定幻象“, 形成关于社会稳定的新思维。 缓解维稳工作的压力,形成宽松和理性的问题解决氛围。 破除僵硬的维稳机制,形成以利益均衡机制为主导的社会矛盾化解新模式。,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 于建嵘著,目录,导论 第一章 社会冲突与社会稳定 第二章 集体行动与维权抗争 第三章 群体行动与社会泄愤 第四章 国家建设与社会治理 主要参考文献,底层研究,底层研究是什么? 底层研究很重要? 于建嵘先生的经历,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观察方法,“底层研究”要求给予普通民众在社会政治变迁过程中以新的定位。它要求抛弃原来以自上而下的视角看待底层社会的行为,而

6、要求从底层社会内部的结构解读底层政治的运作逻辑。,我们面临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加速分化,底层社会的基础正在经历深刻变迁,具有不同诉求的社会群体正在形成,底层民众的生活形态,利益诉求和政治愿望也在不断变化。,黑人 大学生 律师 学者 给官员讲政治 关注解救流浪乞讨儿童 微博:5人小团队,更多志愿者招募中 正在考虑建立救助拐卖儿童数据库 帮忙指定解救乞讨儿童的提案交由人大在期间提出 2010年12月,被30多万网民公推为与郎咸平、戴旭、郭亦平、张宏良等人并列的“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之一,“中国底层民意的真实代表”、“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中国最有良心的一批文人” 。,拆迁,安徽池州

7、村民因征地矛盾将市长轿车掀翻 新闻摘要: 11月4日以来,一则主题为“安徽池州强拆,市长遭村民暴打”的帖子在天涯、猫扑等网络社区广为流传。该网帖称,11月3日,安徽省池州市市长方西屏带城管、公安等力量参与该市贵池区梅龙镇的拆迁谈判,声称“不做市长,也要在20天内把梅龙镇铲平”,激起当地村民的愤怒,其座车被掀翻,本人“仓皇逃走”。,原因,上访制度,排斥性体制,排斥性体制的特征,1. 代表权利主体的政治精英,代表资本主体的经济精英和代表文化主体的知识精英,在“合法”地享受着社会主要经济成果的同时,在共同的立意驱使下,他们对现行体制具有基本的认同感,形成了具有相对稳定边界的社会统治集团。 2. 广大

8、工人和农民的边缘化程度不断加强,成为了社会弱势群体。 3. 这种二元社会的排斥性体制具有刚性,社会核心组织层对边缘群体表现出排斥效应,使社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断裂带。,上访制度,上访难http:/ 资金 信访部门分工不明确,机制不完善 信访公务员互相推搪责任 政治迫害严重(非法上访一次拘留二次劳教三次坐牢 ),群体性事件,原因,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的主要表现 借机发泄心理,逆反心理,英雄情结,盲目从众心理,法不责众心理 群体心理的发生机制 情绪感染;模仿 情绪感染:“一群情绪激动的人的举动,吸引了原来无动于衷的旁观者,使他们的情绪也激动起来,关注所发生的事情,并参加到激动的人群中去,从而把整个一群

9、人的情绪统一起来。 模仿:模仿使整个人群产生一致的行为。因为人们在突然事件前不知所措,无计可施,只好模仿他人,看到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相应。这样集群行为就产生了。,刚性稳定,“刚性稳定”主要是指一个社会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缺乏必要的韧性和延展性,没有缓冲带,执政者时刻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企图运用一切资源来维系其“专政”地位,最终可能因不能承担十分巨大的社会成本而使政治统治断裂和社会管治秩序失范。 两个特征:1.以政治权力的排他性和封闭性为基础的政治稳定;2. 以社会绝对安定为管治目标,把一切抗议行为如游行、示威、罢工、罢市、罢运等行为都视为无序和混乱,都要采取一切手段进行压制或打击。,刚性稳定是

10、与精英联盟形成的排斥性体制共生的,底层视角研究看法: 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原则。只要是合法权益,就不能以任何名义剥夺,只能是公平自愿的交换。一个和谐的社会,是绝对没有以剥夺部分人哪怕是少数人合法权益的民心工程的。大量事实表明,此类事件,并不总是那么真的公益或民心,即便没有经济利益考虑,也有政绩利益在内。” 于建嵘民心工程也不能违法占地 ,解决:(从底层视角的方法),韧性稳定:不要让地方政府以”稳定“为借口侵犯民众的合法权益,破坏最基本的社会规则。 群体心理疏导: 加强特定人群的心理引导和干预 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特点,加强信息公开和权威分布 加强对群聚场所的管理 加强利益表达团体和体制建设 加强民主建设: “明显的经济差异对于人们的生活是富有破坏性的,然而如果人们同时相信他们拥有向前进步的自由,那么,不平等将不会显得如此尖锐且不可忍受。” 安东尼.奥朗姆,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