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与血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0546907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麻醉与血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麻醉与血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麻醉与血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麻醉与血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麻醉与血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麻醉与血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醉与血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前问答:你知道麻醉期间血压波动允许的生理范围是多少吗?A:10% B:20% C:30% 一、血压调控的重要性 有文献报道将近1/5的手术病人患有高血压,即成人血压超过140/90mmHg。而麻醉期间病人血压的变化更是常见的现象之一,尤其是高血压病人。麻醉手术过程中,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波动几乎无法避免。若血压升高或降低超过生理允许的范围,其结果将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脑卒中、脑缺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衰、肾衰和呼衰等,严重者能致死。因此,麻醉期间如何维持病人血压相对稳定,将血压调控在生理允许范围内,这是高血压手术病人麻醉期间处理的关键。 什么是麻醉期间血压波动允许的生理范围?许多资料表明:血

2、压波动,即上升或下降,为原先血压的20%内,这是合科生理的范围。在上述范围内,各重要器官和组织灌流良好,在代偿范围内,无缺血、缺氧等表现。对高血压病人而言,血压波动的范围宜于110150/70100mmHg左右。而病人的危险性还与其他许多因素有关,诸如病人高血压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是否伴有其他各种危险因子,如重要脏器功能低下、并存病等。二、血压波动的诱发因素根据Ohm定律:血压(BP)=心排血量(CO)体循环血管阻力(SVR)。因此,麻醉期间凡能引发CO、SVR变化的各种原因都能导致血压波动,对高血压病人更是如此。从下列简图就能清楚明了血压构成的主要因素。因此,麻醉期间高血压病人血压波动的诱

3、发因素很多,常见的可归纳为:(一)影响SVR的原因体循环血管阻力(SVR)是后负荷常用的临床指标,是反映血压高低的决定因素之一。SVR的增加和减少可导致血压的上升或降低。1、体循环血管阻力加大 SVR加大可使血压明显升高,其原因有:情绪激动、畏惧、焦虑等精神因素。浅麻醉,尤见手术即将结束。手术刺激、气管插管和拔管、吸痰等操作。药物如各种受体激动药、氯胺酮等。通气不足引起CO2潴留,缺氧早期等。嗜酪细胞瘤、妊娠高血压、柯兴综合征等。SVR升高的主要机制是通过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大量释放,致使周围血管强烈收缩。临床表现是血压骤然升高、心率增快等,有的出现应激反应的病理生理变化。2、体循环血管阻力

4、减小 SVR减小可致血压明显降低,其原因为:术前曾用受体阻断药和多巴受体阻断药如酚妥拉明、氯丙嗪、氟哌利多等。术前或术中使用降压药、扩血管药,如卡托普利(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有较强的周围血压扩张;硝普钠等。吸入和静脉全麻药如安氟醚、硫喷妥钠、异丙酚等。输血和过敏反应。脓毒性休克等。SVR减小的机制各异,如交感神经受抑制,受体阻断,钙通道阻滞和组胺的释放等,SVR下降,能导致周围血压扩张,使血压下降。(二)影响CO的原因心排血量(CO)也是血压升高和下降的决定因素之一。而CO:每搏量(SV)心率(HR),SV又受前负荷(EDV)、反负荷和收缩力的影响。因此,影响CO的原因很多。1、心率和心

5、律的变化 正常的心率为每分钟5590次,心率增快,可使血压上升。常见的原因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应激反应如疼痛、焦虑、手术操作等。浅麻醉。药物如氯胺酮、受体激动药、阿托品、异氟醚等。通气不足,如CO2潴留、缺氧早期等。但心率过快,心室充盈减少,心肌氧耗增多,也可导致SV、CO下降,结果血压下降。 心率减慢,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期、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均可导致血压下降。常见的原因有:药物如吸入和静脉全麻药、受体阻断药和受体激动药等。手术操作如剖腹探查牵拉内脏、翻动心脏和大血压。各种原因引起的低氧血症。电解质紊乱如高钾、低钾、低钠和高镁等。高血压并存心脏病(如冠心病)等。2、前负荷的变化 前负荷是SV的决

6、定因素之一,是指心肌收缩前心肌的长度。在完整无病变的心脏中,前负荷是指心室舒张期末容量(EDV),取决于心室的充盈量。当心率恒定时,前负荷与CO变化呈正比。增加前负荷,SV、CO上升,使血压升高。常见的原因是:扩容治疗后如输注晶体、胶体和血液等。体位改变如抬高肢体。药物如各种强心药等,能改善心室顺应性,尤其是心室舒张和收缩功能。 反之,前负荷减少,SV、CO下降,使血压降低。常见的原因有:血容量不足,如大量失血、脱水、发热等。体位改变如头高位。药物如扩血管药、降压药和利尿药等。麻醉方法如椎管内麻醉等。3、心泵功能变化 心肌收缩力也是SV、CO的决定因素之一。增强心肌收缩力,使SV、CO增加,血

7、压上升。常见的原因是:兴奋交感神经、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如疼痛、手术刺激等。各种强心药、受体激动药,如洋地黄、氯化钙、肾上腺素等。扩容治疗,输注代血浆用品、血液及血液制品,增加心室充盈。反之,心肌受到抑制,心肌收缩减弱,SV、CO减少,则血压下降。常见的原因有:各种吸入和静脉全麻药均有不同程度抑制心肌作用,尤其是深麻醉时。药物如受体阻断药、受体阻断药等。严重缺氧、低血压等。血容量不足如失血、大量失液等。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钙、低钾或高钾和低镁等。各种原因引起的酸中毒等。三、血压波动的预防麻醉期间高血压病人的血压调控、循环稳定的维护重在预防,其主要措施如下:(一)重视术前患者病情评估和准备1、病情

8、评估 临床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患者病史记录无高血压史或高血压药物治疗史;但麻醉医师在麻醉前访视时,却发现患者有高血压史,并服药治疗,则血压异常升高;也有从无高血压史,入院后因紧张、畏惧、焦虑等出现血压升高。因此,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常规测血压,若决定手术时,也应进行复查,以免漏诊。2、术前准备 应注意:患者的精神状态,做好术前思想工作,解除一切顾虑,术前有充分的睡眠,必要时服用镇静、安眠药物。术前使用抗高血压药物,使血压控制在正常高值水平(收缩压130139mmHg,舒张压8589mmHg)以下。即使手术日当天,麻醉前抗高血压药要继续服用。纠正血容量不足、贫血、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和酸碱不

9、平衡等。权衡急诊和非急诊手术、选择性和择期手术时,手术或延期手术的利弊,必要时术前组织有关医务人员进行会诊,统一认识,制定治疗方案。有关高血压病人的术前估计和准备详见有关的讲授题目。(二)熟悉手术方法,选择合适的麻醉 麻醉医师熟悉和了解手术方法、步骤,将有助于麻醉的选择、麻醉深度的调控、麻醉的处理(如呼吸的管理、辅助药物使用、输液、输血等)病人的安全和术后恢复等。对大手术、新开展的手术以及重症病人等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术前讨论,制定手术、麻醉等方案,做到人人心中有数。麻醉医师要熟悉哪些操作可能会引起血压波动,应采取哪些措施加以预防。 选择合适的麻醉是包括麻醉方法和麻醉药的选择,并配合手术要求掌握

10、合适的麻醉深度。几乎所有的吸入和静脉全麻药都能引起不同程度的循环抑制,即使有的药的对循环影响较小,但增加剂量或注速太快也可抑制循环系统。而浅麻醉也可引起血压升高。有关高血压病人的麻醉选择可参见有关讲授题目。(三)加强监测,及时处理 高血压病人麻醉期间血压波动的特点是波动频繁,个体差异大,因此,加强血压监测十分重要。血压、心率监测宜于病人入院后即开始,术前每日一次;服抗高血压药者至少一日三次;决定手术后,手术日前晚和当日要测一次;上述期间,一旦出现高血压(大于正常高值),即采取措施以控制血压上升。当病人进入手术室后,血压监测方法通常采用无创连续监测方法(NIBP),若血压表现频繁波动时,尤其是诱

11、导、气管插管和拔管期间,宜设置每12min测一次,并设置高低限报警。在下列情况:颅脑、胸、腹部大手术。高血压累及其他重要脏器者,如冠心病、肝肾功能低下。伴有危险因素者,如老年、并存病等。估计术中循环不稳定、大失血等。血压监测要选择有创法,即经小动脉(桡动脉)穿刺,插入导管直接测动脉压(如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显示每一心动周期的压力值和波型,设置高低压限报警,并加以记录。有条件时,对上述情况宜常规监测心电图、中心静脉压(CVP)、脉率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尿量、心排血量(CO),以及体循环血管阻力(SVR)等。从而取得更多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资料,以便进行及时有

12、效的治疗。四、血压调控的措施麻醉期间高血压病人血压调控的措施,应包括:(一)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1、诱导前,静注咪唑安定0.02mg/kg,以保证病人安静。若施行桡动脉穿刺时,病人表现疼痛,则可追加芬太尼50100g静注。2、全麻诱导前、后出现高血压时,可静注异丙酚2040mg/510s,或吸入安氟醚、异氟醚等,以加深麻醉。但注意加深麻醉时有可能出现血压下降。3、气管插管前,可静注或喷雾利多卡因,也可静注艾司洛尔(受体阻断药)。降压药(尼卡地平、压宁定等)等以预防插管的应激反应。4、当手术开始、手术进行过程(如锯胸骨、探查等),或手术 即将结束时,均应事先适当加深麻醉。5、若出现浅麻醉时,应暂停

13、手术,待麻醉深度适当加深后继续进行。至今,临床上对麻醉深度的监测尚无完善的客观指标,只能通过临床表现判断麻醉深度。6、手术即将结束和术毕拔除气管导管时,一旦出现高血压,可继续吸入氧化亚氮,或单次或持续静注异丙酚,以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同时要避免麻醉苏醒延迟。7、术毕,若因呼吸功能尚未恢复正常,或病情不稳定,不允许拔除气管导管者,为防止病人烦躁不安、乱动,可静注麻醉性镇痛药如吗啡、哌替啶、芬太尼等,同时静注咪唑安定或异丙酚,以保持病人安静、合作,预防和治疗高血压。8、选择椎管内麻醉者,应控制麻醉阻滞的范围,适当追加辅助药,以减少病人精神紧张、内脏牵拉不适等,以保持血压平稳。(二)及时补充失血、失

14、液,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 小动脉痉挛性收缩和水、钠潴留所导致的循环血容量过度负荷,是高血压病人基本的病理变化。术前病人服用利尿药者,由于尿量排出多,血容量相对偏少。而麻醉后,因血管扩张,常表现低血压。麻醉期间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往往是血压下降的原因之一。 临床上有些模糊的观念必须纠正,例如血压高则血容量多,要限制补液、输血;一旦出现低血压,仅给升压药,而忽视血容量短缺的补充。故麻醉期间应注意尿量、中心静脉压、失血量等监测,及时补充血、失液,以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三)选择合适的药物,维持血压相对平稳。有关抗高血压药的药理及评价可参见其他讲授题目。1、抗高血压药 药物选择使用的原则是:按高血压严重程

15、度,当麻醉期间出现高血压“危象”,指血压骤然升高,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应立即静注异丙酚(0.51.0mg/kg,2040mg/510s,分次静注)、硝酸甘油或硝普钠(0.258g/kg/min维持)、乌拉地尔(1025mg静注,50mg)等。高血压同时伴心动过速时,应先纠正心率增快,可静注艾司洛尔(0.31.0mg/kg,100250g/kg/min)。使用药物降压,宜从小剂量分次给药开始,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切忌血压急剧下降。高血压病人的降压幅度要控制在允许的生理范围,即110150/70100mmHg左右,保持器官组织灌注良好。使用抗高血压药的同时,注意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支持良好的通气和供氧,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等重要措施。2、升压药和强心药 高血压病人麻醉期间出现低血压也是常见的,除针对低血压原因纠正外,及时使用升压药、强心药是必要的。常用的升压药、强心药的有关药理和评价可参见其他讲授题目。升压药和强心药使用的原则是:升压药适用于SVR明显下降和心动过缓引起的低血压,常用的有麻黄碱(1015mg静注);若伴有心动过速可选用去氧肾上腺素(即苯福林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