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一章 当代世界政治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0546265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18.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一章 当代世界政治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一章 当代世界政治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一章 当代世界政治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一章 当代世界政治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一章 当代世界政治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一章 当代世界政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一章 当代世界政治(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2月17日,第一章 当代世界政治,主要内容,第一章 当代世界政治,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 (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三)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两极格局的松动和瓦解 (四)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二、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二)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三)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 (四)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中 三、当今世界政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二)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三)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2、 (四)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要点提示(1),要论提示 战后世界政治的“雅尔塔体系”确立。 冷战开始,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相对抗形势出现,两极格局形成。 世界格局经过了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的发展与演变,到80年代末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当今世界,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经济因素增强,经济与政治互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当今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关键词,世界政治 两极格局 和平和发展 政治多极化趋势 雅尔塔体制 大国

3、关系 联合国,世界政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世界政治 是指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和政治发展规律。 狭义的世界政治大体与国际政治在内涵和外延上一致,它是指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两极格局:指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 政治上表现为两面旗帜的斗争;经济上表现为封锁和反封锁的斗争;军事上表现为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斗争。,雅尔塔体制:就是美英苏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1943年德黑兰会议(11-12月)、194

4、5年雅尔塔会议(2月)、波茨坦会议(7-8月)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战后,两极格局基本上是在雅尔塔体制基础上形成的,积极意义是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也可以实现合作、和平相处。 消极影响是明显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色彩。,大国关系:是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大国关系的调整即重新定位,表明了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既是世界多极化的一种表现,又推动了多极化的发展。,索引:思考,了解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 认识当今世界政治发展基本趋势和特点; 把握当今世界大国间关系的调整脉络; 掌握世界政治、世界政治格局、两极格

5、局、雅尔塔体制、大国关系、联合国等概念,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大致经历了由两极到多极化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第一时期,两极格局形成;第二时期,两极格局的发展和演变;第三时期,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战后初期至50年代中期) (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三)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两极格局的松动和瓦解 (四)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战后初期至50年代中期),1.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和影响 战后两极格局形成与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分不开的。 雅尔塔体制形成过程:二

6、战后期,美英苏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站后遗留事务和维护世界和平等问题举行了三次会晤,包括1943年11月28日的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4日的雅尔塔会议、1945年7月17日至 8月2日的波茨坦会议。德黑兰会议主要是讨论开辟第二战场、加快打败德国法西斯及战后和平;雅尔塔会议主要是讨论如何加快打败日本法西斯及战后具体安排;波茨坦会议主要是讨论战后的各项安排,决定解除德国的全部武装,彻底摧毁纳粹主义,并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柏林波茨坦会议协定书。三次会议及签署的文件所构成的战后国际体系与运行机制被称为雅尔塔体制。,波茨坦会议,雅尔塔体制的实质就是美英苏三大国划分势力范围,对世界秩序进行重新安排,也是大

7、国间妥协的产物,为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美苏争霸开了先河。 主要内容分为: 第一大类是协调反法西斯同盟国战胜法西斯国家的战略步骤,制定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最后阶段,协同作战的军事计划; 第二大类是确立对战败国处理的原则问题; 第三大类是关于战后世界秩序安排和三大国在战后世界中的地位、作用的问题。,具体内容: (1)彻底击败德国,解除德武装消灭法西斯和军国主义,惩办战犯,拆除一切军事设施,建立民主政治。经济上 ,分解垄断集团等,消灭德国作战潜力,德国战争赔款苏获一半以上,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对柏林实行共管。 (2)恢复波兰主权,建立波兰政府。原则上同意苏联的领土要求,即战前属于波兰的部分

8、东部领土划归苏联,波兰的损失应在西德那里补偿,等。 (3)美英同意苏联提出的对日作战条件,即苏联收回库页岛南端及附近岛屿,取得千岛群岛,维持外蒙现状,中国大连港为国际化港,苏联租借旅顺口为海军基地,中国长春铁路为中苏共管,苏联的优越权益予以保障,苏联承认蒋介石政府,承认美国对日本和在中国享有的权益。 (4)决定成立联合国及其他处理战后事务的国际机构,确立三大国在这些国际机构中的影响和权力,如在联合国安理会中实行大国一致的原则,美苏中英法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而美苏成为凭借自身力量影响联合国决策的重要因素。,雅尔塔体制的作用: 积极作用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清除了德日的法西斯势力,抑制了世

9、界性战火再燃的可能性,使世界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社会主义力量得以强大,为不同社会制度共存和竞争创造了条件。 消极作用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无视中小国家的主权,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处理国际事务;重新划分国界,分裂民族国家,给相关国家人民带来了痛苦,为今后世界局势的不稳定造成了隐患;造成了军事上两极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紧张局势乃至世界大战的根源。,2.两大阵营及冷战的形成 战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心,联合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共同抗衡社会主义的影响。 战后,苏联也凭借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组织起来共同抵制资本主义的扩张。 两大阵营从经济

10、上、政治上、军事上开始全面较量。,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罗斯福总统预言 1945年4月12日,杜鲁门继任总统(全面遏制-共) 1946年2月22日,乔治凯南 8000字电文 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发表“铁幕演说”拉开冷战序幕 同年9月,美白宫助理白拉克克利夫德50页美国与苏联的关系提出冷战纲领,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就援助希腊和土耳其问题(4亿美元)提出国情咨文(攻击苏是集权国家)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冷战开始, 1947年6月5日,美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发表演说提出“欧洲复兴计划”,1948年4月国会通过。, 在亚洲,美国也调整了对日本

11、的策略,实施“道奇计划”,扶持和保护日本右翼势力,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加强对亚州的控制,战后,朝鲜人民进行民主选举,金日成高票当选,美国不认同,最后朝鲜分裂。,1949年4月4日,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卢森堡、挪威、葡萄牙、意大利、丹麦、冰岛、加拿大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军事联盟条约北大西洋公约,根据这一联盟组成的组织简称北约组织,总部设在布鲁塞尔(比利时),成员国后来发展到28个(待加入马其顿、乌克兰、格鲁吉亚)冷战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欧洲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政治组织。北约的建立,加强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标志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1950-54年,美与泰、菲、新、日

12、、韩及中国台湾签订军事同盟条约,在亚洲建立一个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体系。 1955年5月5日,联邦德国正式加入北约。 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圈形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947年7月和8月间,苏联先后与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五国签订了贸易协定莫洛托夫计划; 9月,苏与五国及法国、意大利、阿尔巴尼亚九国共产党成立了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情报局。 为打破经济封锁,1949年1月,六国举行会议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同年2月,阿尔巴尼亚加入,次年九月民主德国加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苏建交; 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形成政治、军事同盟

13、 1955年,5月5日,巴黎协定,联邦德国入北约 同年同月14日,华沙条约政治军事同盟,6月4日生效。彭德怀以观察员身份参加。 规定:缔约国如有外敌侵犯时,其他缔约国不惜以一切代价援助。至此,欧洲大陆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两大阵营的对峙: 争夺的重点在欧洲。 政治上:两面旗帜斗争,帝反苏;社和平和民主; 经济上:封锁和反封锁。1947年,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物资禁运;1949年11月,西方十五国“巴黎统筹委员会”。社会主义国家的应对:加强相互之间的经济合作;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建立密切的经济联系;寻求与西方民间的贸易发展。 军事上:全面冷战和局部战争,“热战”如朝鲜、越南等。美为加强北约,武装德国与

14、日本,在世界各地建立军事基地;社会主义国家加强彼此之间的军事联系,在欧洲表现为冷战对抗,1948年柏林危机持续十一个月之久,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953年7月27日,三八线停战。54年越南人民抗法战争,胜利。 意识形态领域:军事胜利无望之后,杜勒斯1953年先提出战争外手段,艾森豪威尔 支持提出“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反“和平演变”,朝鲜半岛,冷战形成,朝鲜战争,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两极格局开始进入相对稳定的新时期,与此同时,世界各种力量对比此消彼长,两大阵营开始动荡、分化和改组。 重大事件:1956年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60年代中苏论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15、1961年东德筑起柏林墙;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1965年美国扩大对越南战争;1964年,中法建交;1966年法国退出北约;几次中东战争;1961年不结盟国家第一次会议;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成立等,(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1.对抗中出现一定缓和,局部的危机、热战与和平解决争端相互交错 缓和: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要与美国“和平共处”“和平竞赛”,美国看到“遏制”战略并不十分成功; 争夺、对抗: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1961年民主德国筑起柏林墙;1962年中印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1965年美国扩大对越战争;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等等,柏林墙,赫鲁晓夫,勃列

16、日涅夫,斯大林,2.社会主义阵营分裂 苏联以解放者自居,强迫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按照苏联模式进行建设;1948年,九国工人党开除南斯拉夫;1956年,中苏因为如何 评价斯大林发生冲突;1956年,发生波兹南和匈牙利事件,苏联悍然出兵;1958年与中国就长波电台(马利诺夫斯基)、联合舰队(尤金)问题发生分歧;1958年炮轰金门;1959年6月20日,苏共以和美国谈限制核武力量为借口提出中断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技术资料;1959年8月中印边境冲突,苏保持中立之后又跟印度签订援助贷款;1960年2月撤走专家、撕毁合同、意识形态分歧、邓小平与苏共激烈争吵等;之后中印冲突,苏提供对印援助,1962年中印之战后偏袒印度;利用中国的经济困难,策动边民越境,核问题的控制与反控制;1962年12月15日至1964年7月14日中苏展开大论战;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1966年拒绝参加苏二十三大;1969年9月,苏联悍然出兵珍宝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