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0545526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2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月考考试高二历史试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第I卷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各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对应位置。每题1分,共70分)1.“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儒家学说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是指A. 从关注天道自然转向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B. 创立出与佛道学说截然对立的新儒学理论C. 探寻出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两种明理方法D. 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

2、,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即已提出“礼”的行为准则,早于题目中的时间“北宋”,故排除A项;B项的表述与新儒学实现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特征不符,故排除;C项中的“本心体悟”即陆王心学的明理方法,与题目中“北宋五子”的身份“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不符,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体现了北宋五子确立了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故本题应选D项。2.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 儒家B. 道家

3、C. 墨家D. 法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通过材料中“注重实践的政治家”“把商人和学者看做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可知这一学派注重实践、重农抑商和反对儒家,这与法家思想一致,故选D。儒家重视学者,A不正确;道家消极避世,不是注重实践的政治家,B不正确;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重视商人,C不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诸子百家3. 针对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在研究学问上的不足,明末清初批判思想家提出了()A. 工商皆本 B. 格物致知C. 经世致用 D. 发明本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属于容易题。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是唯心主义的代表,强调理(或心)是万物

4、的本原,不是后天实践的产物,因而做学问时与实际相背离。B项是程朱理学的方法论,D项是阳明心学的主张。A、C两项都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主张。A项针对的是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而提出,C项指出的是求学问要注重时务,所以答案为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点评:此题很简单,主要考查史实,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相关基础知识。4.黄宗羲在一首诗中感叹:“近来学人少,谁何识真伪。遂以科举学,劫人之听视。括帖上下文,原无真实义。推之入理窟,涂车可略地。有明三百年,人物多憔悴。”该诗主要抨击明朝A. 君主专制加强B.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C. 理学的空疏学风D. 土地兼并

5、现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明清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内容陈旧、封建呆板限制人们思维,这从“原无真实义有明三百年,人物多憔悴”等处便可明了,其内容之陈旧之长。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八股取士5.有人将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中的“狂”作了这样的解释:“狂,是自信的表现,是对人格尊严的充分肯定,是对束缚人的社会习惯势力的蔑视。”遗憾的是在宋朝以后,中国很少再出现像李白这样的诗人了。造成这一状况的思想文化因素是A. 君主专制得到加强B. “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熏陶C. 宋代以后词风盛行D. 市民阶层价值取向趋于现实主义【

6、答案】B【解析】【详解】南宋以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导致材料中缺少李白这样诗人,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加强不是文化因素,故A项错误。宋代以后词风盛行不符合材料现象原因,故C项错误。市民阶层价值取向日趋世俗化,不是材料中现象思想原因,故D项错误。6.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A.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B. “天有春夏秋冬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C.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D.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A

7、项是道家学派的观点,B项是朱熹的理学观点,C是心学王阳明的主张,D是汉代儒家学者董仲舒的主张,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与题意要求不相符合。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7.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为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A. 儒学内部的改造B. 统治集团的斗争C. 社会环境的变化D. 其他学说的衰落【答案】A【解析】汉代儒学进行自我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这些思想适合了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为统治着所倡导,成为官方学说,内因往往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故答案选A。其他三项不是主要原因。8. 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

8、则去。”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A. 修改了儒家学说中的君臣关系B. 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 弥补先秦儒学的重大理论缺陷D. 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董仲舒的主张修改了儒家学说中的君臣关系,主张君权神授,故A正确。董仲舒的材料未涉及对君主暴政的制约,故B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弥补先秦儒学的重大理论缺陷,且孟子的思想不能说重大理论缺陷,故C排除。汉代没有争霸战争的需要,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9、特点9. 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 )A. 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社会B. 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复礼”C. 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D. 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社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中“仁”的特点和作用。孔子主张的“仁”,即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构建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荀子主张“仁义”“王道”,希望统治者以德服人,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礼乐文明社会。故

10、本题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早期儒家思想10.史书载:“萧(萧何)曹(曹参)为相,填(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它反映的汉初这一思想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A. 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B. 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即位C. 从汉文帝到汉武帝即位以后D. 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以后【答案】A【解析】【详解】“无为”体现出西汉初期实行“黄老”思想,旨在与民休息,这一指导思想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故A项正确。秦朝实行的是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汉武帝即位以后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故C和D项错误。【点睛】“无为而治”是一种治国理念,主要针对统治者制定的繁杂制度和苛政,有利

11、于恢复经济,休养生息。11. “始信心非明镜台,须知明镜亦尘埃;人人有个圆圈在,莫向蒲团坐死灰。”该诗反映了( )A.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B. 朱熹的“理学”C. 王阳明的“心学” D. 王夫之的“理在气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抓住心学的特定术语容易判断。材料中“心非明镜台,有个圆圈。”说明与心学有关,体现心学的是王阳明。故本题选择C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的“心学”12. 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

12、,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其中的表白体现出A. 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B. 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C. “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D. 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的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子弟衣食,自有余饶”“悉仰于官”“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题干主旨体现的是西汉以来确立的“君为臣纲”核心价值观,D项符合题意。A项“勤政廉洁的传统”,具有片面性;B项属于无关项;C项属于误选项,但与题意主旨不相符合。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

13、变汉代儒学影响【名师点睛】关于汉代儒学正统地位带来的影响。积极影响:1、避免了暴政、有利于巩固统治;2、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3、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消极影响: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13. 两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A. 尊道礼佛之风盛行B. 心学广泛传播C. 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形成D. 出现了批判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答案】C【解析】尊道礼佛之风盛行于魏晋隋唐,排除A项;心学形成于南宋,广泛传播是在明朝,排除B项;批判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出现于明末清初,排除D项。14.董仲舒说:“天有

14、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A. 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B. 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C. 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D. 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的意思为统治者如果不勤政爱民,上天就会降灾难,以谴告他,如果不悔改就会出现怪异,如果还不知道改,就会导致国家败亡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对皇帝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所以选D。A不够全面,BC没有体现,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

15、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15.曾被康熙帝称为“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且其著作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儒学思想家是A. 孟子B. 荀子C. 董仲舒D. 朱熹【答案】D【解析】【详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朱熹整理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故D项正确。孟子是儒家思想发展者,故A项错误;荀子是儒家思想完善者,故B项将错误。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西汉时期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故C项错误。16.马丁路德号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由德意志人自己委任教士,世俗的事情不应由罗马判决,而由世俗当局处理,这反映了他A. 主张建立民族教会B. 宣传“因信称义”C. 主张建立廉俭教会D. 宣扬“先定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的内容。分析材料,“马丁路德号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世俗的事情不应由罗马判决,而由世俗当局处理”,他认为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并主张建立本民族教会,摆脱罗马教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