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概论第十二章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0543991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2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学概论第十二章濡化、社会化与涵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人类学概论第十二章濡化、社会化与涵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人类学概论第十二章濡化、社会化与涵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人类学概论第十二章濡化、社会化与涵化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人类学概论第十二章濡化、社会化与涵化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类学概论第十二章濡化、社会化与涵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学概论第十二章濡化、社会化与涵化(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十二章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人性与人格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文化中断与文化适应,2,第一节 人性与人格,人性及其研究 世界观 价值观 人格,3,一、人性及其研究,人性是指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之整体性内涵,人的本质属性涉及人类所特有的生物、心理、思维与行为特征。 广而言之,人性的形成脉络即人的生物性、文化与社会化,以及情感与精神属性;它是由人的生物性、文化濡化与社会化等整体性内涵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不同民族、文化与社会的模塑以及文化的传递,在不同时空下呈现了绚丽多彩的人性,而人类的人性共性和个性观察尽在其中。,4,关于人类学人性的研究主要循着两种角度, 一是从人性的转变方面做理论的探讨;一是

2、从文化的传递方面做社会的观察。,5,二、世界观,人对整个世界与周围环境的基本看法叫做世界观(worldview) 草根世界观 都市世界观,6,三、价值观,一种文化的整合不是简单地由支配性的经济活动和政治范式所决定,而是看其世界观、价值观是否得以贯彻延续 每一个成员分享其模式化的人性与人格特点,大多是特定文化熏染与训练的结果。,7,一般价值观(values),涉及日常习俗者,则成为如厌恶或喜欢吃狗肉、喜欢亲自动手做等; 核心价值观(core values),侧重人本者,名为例如崇尚工作道德、个人主义或者家族主义等,8,四、人格,(一)人格 人格是个体在濡化与社会化及在周围环境适应过程中表现出的个

3、性特征之总称。 人格通常被理解为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的综合表现,进一步则被认为是由一系列的核心价值观、连续而持久的自我与身心组成。 群体人格则是某一特定社会群体所表现出的共有的个性特征。,9,研究文化与人格,目标在于分析个人或群体的欲望如何整合于社会的需要,以及文化对群体共同特性形成的制约和作用。 人类学者需要解释文化对个人全面渗透的机制和过程,而这就需要考虑一些因素,如不同民族的儿童养育方式、生育制度、宗教信仰、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进而分析民族性与国民性上的差异。,10,(二)人格结构 林顿和卡迪纳 含义:在一种文化中,基本人格结构是基于社会成员的共同经验和可能产

4、生这些经验的人格特征的一种整合类型,11,(三)关于文化对人格的预设 杨国枢的“个人现代化程度测量表” 宋维真等人的“中国人个性测量表”,12,文化与人格是相互作用的,文化受到人格的制约,文化反过来又会塑造人为和个性。 人格是个人的内在力量间态度、价值和知觉范式等复合体相关联的持久组合,而这种持久组合导致个人行为的一致性。 人格的一致性是与个人价值和态度的获得相关联的,人格的特征可以由一些知觉、认知模式显现出来。,13,第二节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濡化 社会化 涵化,14,一、濡化,(一)什么是濡化 濡化(enculturation)表示在特定文化中个体或群体继承和延续传统的过程。 首先由赫斯

5、科维茨提出 濡化是把人类和其他生物加以区别的学习经验,能使一个人在生命的开始和延续中,借此种经验以获得在该文化中生存的能力,15,d,16,从个体角度说,人类具有两种承继: 一是生物性承继,即人类的繁衍与生存继续; 一是人类有别于动物而独有的,即文化的习得与传承濡化。 其本质意义是人的学习与教育。 从群体角度说,濡化是不同族群、不同社会赖以存在和延续的方式及手段,同时也是族群认同的过程标志之一,17,(二)濡化的含义 濡化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教化与学习 文化延续 族群自立,18,(三)制度 濡化的体现还在于,社会成员总是确立和遵守相应的各种制度。 所谓制度(institution),指的是围绕

6、着政治、经济、婚姻、教育等基本社会功能而普遍形成的思想或行为方式,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等。 制度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每种制度都具有建立社会规范、表达价值观念、指导群体行为的功能,这就提供了人类活动的多种形态。,19,二、社会化,(一)社会化和濡化的区别 社会化(socialization)指的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参与社会活动,与社会相整合的过程。 濡化强调个人或群体内化某种文化类型或生活模式的过程,也就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过程; 社会化强调个体与社会互动的特点和条件,常用社会结构、内容、背景和所扮演 的角色等衡量 ,20,(二)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环境 个人的观念、

7、心理和行为习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学校教育是个体参与社会化的准备方式与重要形式,21,(三)社会化是获得文化重组的过程 社会化既包括特定社会文化的濡化与延续,同时也有多元文化重组与整合的过程含义 既包括儿童成长为成年人这一初级社会化过程,也包括文化传承的次级社会化过程,22,(四)个体人格与反社会人格 个体人格的形成较为复杂。 它是通过个体具备的一定的先天素质,同时受到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心理的、社会的影响,逐步形成的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通过个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需要、动机,以及较为稳定的理想、信念、世界观等。,23,人格较为脆弱的人,在个

8、性特征上较为孤僻、内向,在意外事件出现时,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恐慌等心理表现,有时会带有相应的生理反应,如头晕、目眩、四肢无力等症状;人格上出现严重缺陷、有严重阻碍的人,对人对事容易表现出极度的偏激,有时会出现反社会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24,三、涵化,(一)什么是涵化 涵化(acculturation)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由于持续接触和影响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发生的大规模文化变迁,25,(二)强制涵化和非强制涵化 强制涵化: 是指以军事征服或政治控制等手段把某一文化强行灌输给另一文化的过程,如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中,在征服地区改变他人政体和生活方式,

9、当地人开办学校,用有别于当地人的政治文化观念实施教育,以更好地维系统治 非强制涵化指不以军事或政治统治为目的,不同文化间在交流过程中发生的变化,26,(三)涵化现象的常见模式 同化(assimilation)现象 指当一个族群进入另一个主流族群之中,外来文化适应主流文化,逐渐合并进支配性文化中,不再作为一个分开的文化单元 整合现象 指既保持了原有文化特征,又吸收异文化因素,把两种文化因素融为一体 混合现象 指不同文化接触与交流过程中的文化混生状态 分化现象 指拒绝接受异文化的传播,保持原有文化要素 边缘化现象 这一现象比较特殊,指的是既无意保持原有文化,又没有吸收异文化,处于两种文化的缝隙之间

10、。,27,第三节 文化中断与文化适应,文化中断 文化适应,28,一、文化中断,(一)文化中断 文化中断(cultural discontinuities) 意味着文化期待和角色需求学习的非连续性; 异质社会中的文化中断主要指文化间交流活动遇到障碍或中止,29,奥格布(Ogbu) 用来解释那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原因。 重要观点: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有的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少数民族文化并不是落后或缺失,而是不同,30,二、文化适应,(一)文化适应 人类学把文化过程中的文化适应(adaptation)看作是个人或群体更好地与生存环境达成一致的目的之一。 体质人类学主要从生理学

11、、人体形态学、遗传学等生命科学的角度探讨人类对不同环境压力的生理适应和遗传适应; 文化人类学主要从人类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观、经济变迁等角度探讨人类群体在面对周围环境压力的文化适应与文化中断的原因,31,(二)自我与文化适应 受不同文化的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存在很大差异 世界上多种文化中的多类自我表现,体现了文化多样性意义下的不同层面。,32,(三)自我与他人 自我的基本力量是从传统文化意识所既定的有意义的他人之关系当中获得的 人类学在田野工作中的人本的观察与文化的观察可以合成一个面对今日世界的可能的文化适应性考量,成为现代中国教育实施的基本出发点,33,(四)文化、自我与情境 文化与自

12、我是相互联系的现象 不同文化对个人的影响,既反映在人的正常行为上也反映在异常行为上 人与情境发生相互作用,各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或以一种方式表现,或以另一种方式表现,最终表现为整个人、整个情境,表现为人的行为,34,(五)个体认同 个体认同(personal identity)也是一种自我意识,指将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与其他精神体系联系在一起,并内化于自身人格系统当中,获得某种思想和行为上的同构。与 是族群认同(ethnic identity),指的是存在着将世界划分为“我们”与“他们”类别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或情感依赖成,35,(六)交叉文化中的适应 交叉文化中的文化适应是一种文化

13、对另一种文化学习和扬弃的过程,也是产生新文化和建立新的文化模式的过程,是不同文化的相互作用、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和相互吸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种文化会失去原来的一些特质,获得新的文化特质。 从整个文化体系来考察,文化适应是一个建立新文化模式的过程,它能在特殊环境下呈现文化多样性。,36,(七)在强势文化输出面前 文化输出(cultural output)的本来含义仅指文化的传播与扩散过程; 文化输入(cultural input)指对异文化的吸纳过程。 当今世界强势文化输出背后总是蕴含着政治、军事、经济、社群和文化实力、战略、组织与谋划 文化涵化过程之结果,以及文化适应性进程受阻,均和文化输

14、入(输出)的主动性与被动性相关,37,(八)文化的回应 面对当今国际间流动性增强,以及文化输入和文化输出的快速而大面积的运作,对文化中断的预估性培训成为人们寻求文化适应的一个必然的“教育举措” 对文化输入与输出等造成的文化中断现象,已经成为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流中需要提前关注的一个文化心理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回应。,38,(九)全球化与地方化 全球化: 绝不仅仅是文化的同一性,而是商品、钱、人、图像、技术、知识和思想等各种客体和主体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速度流动; 本土化: 是对应于全球化的一个社会事实,传统的复兴往往也是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内容,39,复习思考题, 1试比较濡化与社

15、会化两者的异同。 2何谓涵化?试说明不同的涵化表现。 3谈谈你对人性与人格的研究的理解。 4什么是文化中断的理论?以实例讨论文化中断的现象及其应对情形。 5描述一个“文化适应”的例子,同时加以个人的分析。 6如何面对强势文化输出?何以获得积极的回应? 7进一步阅读相关书目,谈谈对全球化和地方化(本土化)的理解。,40,推荐阅读书目, 1吴燕和自我与集体:幼儿园里的中国儿童社会化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2) 2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修订版,第七、八、九、十六章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3庄孔韶教育人类学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4美A马塞勒等主编文化与自我:东西方人的透视杭州

16、: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5美克拉克洪等文化与个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6詹栋梁教育人类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86 7周德祯教育人类学导论文化观点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 8吴天泰等教育人类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2 9刘玉玲教育人类学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 10苏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1,1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国外文化人类学课题组国外文化人类学新论碰撞与交融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12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3美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4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