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 十八 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精校解析 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0543199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5.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 十八 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精校解析 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二轮 十八 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精校解析 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二轮 十八 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精校解析 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二轮 十八 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精校解析 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二轮 十八 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精校解析 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 十八 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精校解析 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 十八 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精校解析 Word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疯狂专练18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湖南衡阳四中2019届高三月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对知行问题的简略回溯何俊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知行问题,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要。这虽然是个哲学问题,但也切实存在于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商朝贤臣傅说曾对商王武丁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在傅说看来,知道一个东西并不难,行动才难,即知易行难。这就较早地提出了知行的关系问题。但实际上,认知也并非十分容易。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全球仅有几人能听懂;弗洛伊德早年在柏林大学讲述自己的代表作梦的解析时,也只有两人听课。可见,理解并接受一种

2、新的道理或知识也实非易事。孔子对知行问题有何看法?孔子的哲学以仁学为标志,关于仁的内涵,孔子有不同层面的回答,其中一个层面就是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也就是说,一个没有“知”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仁者的。孔子曾言:“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仁者不是简单地爱人,必须知道什么行为值得痛恨。所以,在孔子有关仁的阐发中,“知”是第一位的,有了“知”才能谈“仁”。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篇,这其实就包含了知与行两个方面,学就是知,习就是行。他把“知”的过程分成了学与思两部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若一个人只学不思,就容易迷茫。可是,若只重视思而不

3、重视学,同样也是很危险的。虽然“知”是成为仁者的前提,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认为行重于知,主张敏行。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由此观之,知是前提,行是终端;若没有行,知仍是空的。在孔子之后,知行问题在儒家思想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儒家关于知行的论说也有进一步展开。例如中庸中叙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我们可以看到,知与行在子思那里基本是并重的。荀子也非常重视知行问题,他认为“知之

4、不若行之”。同时,他对“知”还做了如是阐释:“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也就是说,荀子把“知”区分为“闻”“见”“知”三个层面。论语已提到学与思的区分,荀子则把“学”的过程进行了细化,分成了“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即一个是感性认识,一个是理性认识。对于知与行的关系,朱熹则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熹十分重视“知”,他强调读书,强调做学问,想借此让人在学知识的过程中,训练、培养和确立自身的理性精神,进而成为圣贤。但这也导致了读书人以读书为敲门砖,拿做学问去猎取功名利禄,追求荣华富贵。针对这样的时弊,王阳明提出了知

5、行合一说,“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他同时强调:“知”最后要落实到实践中去,“知”的目的不是猎取功名,而是要让自身成为真正的仁者。在阳明之前,知与行只是人的行为思考的两种方式。但是,在阳明这里,知与行通过融合就变成了本体,这个本体就是生命存在的方式。在这个方式中,理性的部分、情感的部分、践行的部分融通为一体,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本体就是心本体,就是精神本体。阳明把知行合一上升到本体,实际上是对生命的高度礼赞,赋予了人的生命以主体性。(节选自2017年9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表述不能作为文中相关观

6、点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 )A叩齿是养生良方,但少有人能够每天坚持。可见知易行难。B改革,必从解放思想始,以破除成规束缚。可见知非易事。C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可见知是前提。D弟子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行重于知。2下列关于“知行”关系的阐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把仁学建立在“知”的基础上,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B荀子倡导“行重于知”的理念,并将“知”细化为“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C朱熹主张行知相须,知先行重,但他对“知”的重视也导致了读书人拿做学问去猎取名利。D王阳明提出知与行通过融合就变成了本体,因而

7、使得生命受到礼赞,生命主体性得到彰显。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熹重“知”产生弊端,并不是学说本身的弊端,而是学说社会化运行带来的问题。B知行一直作为人的两种行为思考方式而存在,直到王阳明才将其融合并上升成本体。C王阳明强调要把外在知识,经过生命的感受、体验、实践,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D知行问题在儒家思想中自始至终占重要地位,历代儒家学者均有传承、发展和创新。古诗词二、(巴蜀中学2019届月考)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45题。登 楼杜 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

8、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注】玉垒:山名。西山寇盗:指吐蕃。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颔联写诗人登楼所见,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B颈联议论天下大势,北极(星)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C尾联运用典故,后主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竟然也享受祭祀,在成都锦官门外,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在此有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意。D全诗即景

9、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5本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请概括。(6分)名篇名句三、(河南驻马店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月考)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_,_”。(2)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3)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_,_”。语言文字运用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

10、,20分)(大庆铁人中学2019届高三模拟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3小题,共9分)一直以来,学界对过于封闭的专业文学批评颇有微词,常指责它们搬弄西方学术名词,话语呆板乏味,行文程式僵化,难以击中对象的要害。其中问题的关键在于,以学术规范之名,忽略批评所应具有的思想、精神与灵魂。概而言之,专业文学批评固然深刻、严谨,( )。因而,专业批评存在着蜕变为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它有时候会沉浸于单纯理论操练的欢悦,在纯粹的阐释中迷失批判性力量,从而流于一种无效的分析。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因而都可能是批评家。这无疑有利于打破专业精英文学批评的壁垒,激活普通大众的

11、话语热情,也打破专业话语对批评行业的垄断。在这个意义上,“微批评”因其微小而更易于回到对象本身,回到批评的初心。它 ,无所旁骛,能够在简短的文字中直抵根本,而无需漫无边际的铺陈和 的延展,更没有 的枯燥和 的迂腐;它拒绝一切关于批评的繁文缛节,只要“寸铁杀人”、一针见血的快意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惊艳。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危言危行 喧宾夺主 要言不烦 食言而肥B仗义执言 虚张声势 长篇累牍 食古不化C仗义执言 喧宾夺主 要言不烦 食古不化D危言危行 虚张声势 长篇累牍 食言而肥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专业批评存在着

12、蜕变为从文本到文本、从理论到理论B存在着蜕变为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的专业批评C专业批评存在着蜕变为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的危险D存在着蜕变为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的专业批评的危险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但是其罪魁祸首是弱化批评现实感的学理性B但其学理性常会成为弱化批评现实感的罪魁祸首C但是其罪魁祸首是学理性弱化了批评现实感D但批评现实感常常使得专业批评学理性弱化10(豫西名校2019届联考)下面是张亮同学发给他老师的一条微信,其中有几处表达不当,请找出五处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上进行修改。(5分)李老师:您好!毕业两年多来,一直在外打拼,没有见过您

13、,非常想念。今天下午您专程来拜望我,我不胜感激。我在公司上班,日理万机,没空陪您。今晚,我会莅临您下榻的寒舍,与您共进晚餐。学生:张亮(1)将_改为_;(2)将_改为_;(3)将_改为_;(4)将_改为_;(5)将_改为_。11(温州新力量联盟2019届期中考)下列是针对彩票公益金的两个调查数据饼状图,请针对图一拟写一个结论,针对图二向相关管理部门拟写一条建议。要求:不出现具体数字,每条结论在20字以内。(6分)结论: 。建议: 。答案与解析1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

14、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知是前提”错误。由“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可见知行合一,理性的部分、情感的部分、践行的部分融通为一体,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故选C。2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以偏概全,原文为“孔子的哲学以仁学为标志,关于仁的内涵,孔子有不同层面的回答,其中一个层面就是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上”。B项,偷换概念,原文为“荀子则把学的过程进行了细化,分成了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D项,强加因果,原文为“阳明把知行合一上升到本体,实际上是对生命的高度礼赞,赋予了人的生命以主体性”。故选C。3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