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0542673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呼市回中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每道选择题4分,共计80分)1.夏商周三代,宗庙位于国都中心,据礼记曲礼记载:“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牲口房和库房)为次,居室为后。”这说明三代()A. 祖先崇拜占据重要地位 B.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C. 等级制度影响日常生活 D. 重视农业成为社会共识【答案】A【解析】“宗庙为先”说明祖先在众多位置中占据主导,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是居室布置信息,没有等级制度观念,故C项错误;农业成为共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2.阅读“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下图)图中的

2、空白方框中应该填写() A. 天子B. 诸侯C. 士D. 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诸侯”的大宗不可能是天子,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诸侯的爵位,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故B项正确;“诸侯”的大宗不可能是士,故C项错误;“诸侯”的小宗是“卿”,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名师点睛】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比较项目分封制宗法制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的地位,保证王权稳定内容特点(1)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2)诸侯义务:服从周王、镇守边疆、随从作战、纳贡述职(1)最大特点:嫡长

3、子继承制(2)确定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作用(1)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周王朝延续数百年(2)开拓了疆域(1)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2)有利于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关系宗法孩子、分封制、礼乐制度,互为表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与国家行政系统相结合辅之以礼乐制度,形成家国一体的统治结构3.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

4、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A. 违背人伦礼仪B. 不利于社会进步C. 有利于凝聚宗族D. 重视尊卑贵贱【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白头哥”“坐地叔”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对血缘等级的重视,是重视人伦的体现,同时也说明了不是按年龄而是按血缘辈分来区分,体现出对血缘尊卑的重视,故排除A,选D。材料没有体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凝聚宗族的信息,排除C。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经典都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尤其是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国王与臣属之间的关系。这种对现世的强烈偏好为政治组织和政治稳定提供了一个坚固的、根本的基础”。下列与作者观点对应最准确的是()A.

5、宗法制、分封制B. 民主制、元首制C. 郡县制、行省制D. 皇帝制、中央集权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国王与臣属之间的关系。这种对现世的强烈偏好为政治组织和政治稳定提供了一个坚固的、根本的基础”再结合所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贵族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故选A;B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内容,排除B;郡县制、行省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排除C;皇帝制、中央集权制是就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而言的,排除D。5.西周时,只有周天子才称王,春秋时期的楚、吴国君开始称王,而到战国时,齐、韩、赵、魏、秦、燕、宋、中山等国的国

6、君也都称王。这一变化表明()A. 宗法等级秩序不断加强 B. 政治重心南移速度加快C. 诸侯集权趋势日益明显 D. 分封诸侯数量迅速增加【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宗法制和分封制走向崩溃,排除A;材料中主要诸侯国的国都依然在黄河流域以北,排除B;材料中各诸侯国纷纷称王,说明诸侯集权趋势日益明显,故选C;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不断,诸侯数量迅速减少,排除D。6.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郡县制的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 B. 分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C. 都属于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D.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而实施的【答案】B【解析】【详解

7、】本题要求选出错误选项。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而实施的,都属于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的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排除ACD;分封制下的诸侯是周王分封的,分封制分散了中央的权利,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B。7.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右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 官员 职能 奉常 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典客 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宗正 皇室事务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 少府 皇室财政 A. 突出了权力的制约平衡 B. 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C. 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 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详解】从表格可以看出秦朝还有专门的官员来管理皇室的

8、“家务事”,这体现了家国同治,所以选B正确;秦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存在权力的制约平衡问题,A排除;材料根本就没体现出等级制度以及行政效率提高之类的信息,CD排除。8.2015年2月19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 中央集权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 独断性和随意性 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答案】D【解析】从材料的信息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可以看出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的史实,故选D。

9、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排除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体现为用神权巩固王权,如商朝重视占卜和祭祀等,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皇帝决策的信息,排除C。9.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材料意在说明()A. 郡县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B.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C. 郡县制优于分封制,其危害小于分封制D. 郡县制与分封制互有利弊,应相互借鉴【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正确理解材料。“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说明郡县制的害处并不比分封

10、制多。由此可知C项正确;郡县制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材料并未提及,A项错误;B项也未出现在材料中,所以错误;D项内容与材料内容不符,故错误。10.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隋唐开创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A. 加强中央集权 B. 巩固国家统一C. 强化贵族特权 D. 加强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实行郡县制、颁布推恩令,是为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权力;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答案为A项。B项不是共同作用,排除;C项不是三项措施的作用,排除;材料中的三项措施是针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不

11、是解决君主与丞相之间的矛盾,所以不能起到加强君主专制的作用,排除D项。点睛: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是中央权力日益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受到削弱。但这种趋势也不是直线型顺利发展的,也有中央权力受到削弱的例外情况。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并且导致“七国之乱”,中央权力一度受到削弱。唐朝节度使势力强大,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晚清时期,伴随汉族地方官僚集团势力的扩大,中央集权体制有所松动;民国时期军阀势力强大,形成实际上的地方割据局面。11.有学者统计,北宋载人宋史的官员中461%来自寒门,从南宋两个年份的进士题名录来看,非官员家庭出身的进

12、士一个占563%,一个占579%。这说明两宋时期的科举制()A.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B. 从根本上结束了贵族政治C. 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 D. 选拔官员更注重公平公正【答案】C【解析】根据统计数据“北宋载人宋史的官员中46.1%来自寒门”“ 非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一个占56.3%,一个占57.9%”说明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正确;A、B、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2.尚书本是宫中保管、传递文书的小吏。汉武帝任用尚书处理天下章奏,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朝廷重臣也可以“领尚书事”为名掌实权。据此判断,汉武帝时的尚书应属于()A. 外戚集团 B. 内朝官C. 外朝官 D. 宦

13、官集团【答案】B【解析】【详解】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外朝是指由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等构成的官僚体制。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而削弱丞相的权势,对于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宫廷之内作出决策,由此可判断材料中的“尚书”属于内朝官,故排除C,选B。外戚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排除A;宦官是中国古代京城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排除D。13.今年的热播反腐大戏人民的名义引发了社会对权力监督问题的讨论。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也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下列官职专为监督权力而设立的是()A. 刺史B. 郡守C. 同平章事D. 三司使【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为监督权力而设立”并结合所学知

14、识可知,汉武帝时设立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故A项正确;B项是地方行政长官,没有监察的职责,排除;CD项都是中央官职,无监察职责,排除。14.据南齐书记载: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这说明九品中正制()A. 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动 B. 为平民入仕开辟了一条便捷途径C. 为新生政权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 D. 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答案】A【解析】由“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表明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做官依据,世家大族垄断重要官职,门第底下享受不到政治权利,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动,故A正确,B错误;“

15、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不能真正选拔出优秀人才,C错误;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选拔官吏的权力不在中央,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错误。【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结合所学九品中正制的知识解答即可。15.比较下列甲、乙两图,由甲图到乙图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央官吏日益增多B. 以分权实现集权C. 尚书省权力最大D. 太尉权力分到兵部【答案】B【解析】甲图反映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乙图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集中了皇权,故B正确;A、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名师点睛】材料分别反映的是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发展趋势。16.下图所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