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平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精校解析 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0541553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省平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精校解析 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西省平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精校解析 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西省平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精校解析 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广西省平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精校解析 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广西省平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精校解析 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省平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精校解析 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省平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精校解析 Word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桂高中20182019年秋季学期高二政治第一次月考(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共26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哲学源于A. 哲学家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世界的思考 B. 我们童年时代的异想天开 C. 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D. 人们的理性与智慧【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哲学的起源的相关知识。哲学智慧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

2、有哲学性质的问题。所以,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C项正确;A、B、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C。2. 下列关于世界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人们对世界的各种认识的总和B. 人们关于世界的知识体系C.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D.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中世界观是各种认识的总和,说法不对。B中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知识体系,说法不对。C中世界观是对“客观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说法不对。所谓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D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考点:世界观的含义。3.哲学与世界观主要的区别是A. 两者的研究对象

3、不同B. 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C.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不一定是科学的D. 世界观是零散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的相关知识。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人们需要经过系统学习才能把握。而世界观人人都有,是人们自发的形成的、零散的,D项正确;哲学和世界观都以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A项说法错误;B项体现的是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不是区别,不符合题意,排除;哲学和世界观都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C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4.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A. 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B. 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

4、互促进C.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D. 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查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的相关知识。一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另一方面,方法论体现世界观,C项正确,D项错误;A项中的“相互决定”说法错误,排除;B项中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C。5.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爱因斯坦的这段话表明A.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相互区别的B.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C. 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又对具体科学的研

5、究起指导作用D.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答案】C【解析】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材料正确的揭示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C适合题意;AB说法正确但没有体现;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D是错误的。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B. 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

6、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故ABD项错误。本题选C项。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点评:本题是学生运用教材基础知识解答问题,只需回忆书本知识,是课本基础知识的再现。比较简单,可用直选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熟记基础知识很关键。本题难度较小。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 对哲学含义的不同回答B. 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不同回答C. 对物质能否被认识的不同回答D.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答案】D【解析】略8.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一切外部的事物都不过是人们的一些主观感觉和印象。因此,人们在认识中只能和感觉发生关系,不能超出感觉之外。在感觉之外有什么东西,人们无法知道。我们之外的外部世界是否存

7、在,也是不知道的。”休谟的上述观点属于A. 客观唯心主义B. 唯物主义C. 不可知论D. 可知论【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查不可知论的相关知识。 “人们在认识中只能和感觉发生关系,不能超出感觉之外。在感觉之外有什么东西,人们无法知道。我们之外的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也是不知道的。” 休谟认为,人的思维与存在不具有同一性,人的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这是一种不可知论观点,C项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世界的本原问题,A、B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9.哲学的两大阵营是指A.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8、:对于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故C符合题意,A、B、D均与题意不符。考点:哲学的基本派别10.以下说法中属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是心外无物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气者,理之依也生死由命富贵在天A. B. C. D. 【答案】D【解析】选项不符合题意,心外无物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排除;选项符合题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属于唯物主义观点,应选;选项符合题意,气者,理之依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应选;选项不符合

9、题意,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点睛:判断是否是唯物主义,就看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又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11.现在,每逢嫁娶、乔迁、生子,有些人总要选个“黄道吉日”,祈求神灵保佑平安、幸福。从哲学角度看,这些人的观念属于A. 客观唯心主义B. 主观唯心主义C.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答案】A【解析】【详解】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

10、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现在,每逢嫁娶、乔迁、生子,有些人总要选个“黄道吉日”,祈求神灵保佑平安、幸福。从哲学角度看,这些人的观念属于客观唯心主义,A适合题意;其他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12.“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这就是说,真正的哲学A. 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B. 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C.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D. 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物质上的反映【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的相关知识。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也就

11、是说真正的哲学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B项正确;任何哲学都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体现了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不是物质上的反映,D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点睛】哲学与时代的关系1.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哲学是社会和时代的政治和经济在精神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 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推动力量: 哲学批判旧制度和旧思想, 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哲学可以预见和指

12、明社会的前进方向,动员和掌握群众。1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指A. 具体的物质形态B. 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实在C. 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D.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考查物质的含义的相关知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D项正确;物质与物质形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A项把物质等同于物质形态,说法错误,排除;物质具有可知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B项说法错误;物质是对除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共性的抽象和概括,C项将有形的物质形态等同于物质,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D。14.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

13、在方式是A. 联系 B. 静止 C. 矛盾 D. 运动【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考查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的相关知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此,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D项说法正确;A、B、C项均不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载体) ,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15.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是A. 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B. 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C. 离开意识谈

14、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D. 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其观点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B适合题意;A、D不适合题意,排除;离开意识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C不合题意。16.“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的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A.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 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C.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 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答案】A【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运动的绝对性的相关知识。孔子认为,时光流逝就像这河中之水一样啊,白天黑夜不停地

15、奔流。孔子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A项正确;B、D项说法正确,但不是孔子的观点所蕴含的哲理,排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项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17.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统一静止也是一种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A. B. C. D. 【答案】C【解析】“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和“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都包含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说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统一,故符合题意,应选;说法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排除;不符合题意,材料不仅仅强调绝对静止,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点睛: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