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山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0541537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中山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重庆市中山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重庆市中山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重庆市中山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重庆市中山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中山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中山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重庆市中山外国语学校高三(上)月考历史试卷第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分)1.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A. 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B. 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确立的需要C. 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D. 适应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可知,秦朝废分封是为了避免周朝被诸侯所灭的结局,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是为了巩固统治,即适应封建大一

2、统政治的需要,B项正确。根据材料“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可知秦统一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而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分封制被废除后宗法制也受到削弱,排除A。材料涉及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与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无关,排除C。材料涉及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与土地制度无关,排除D。2. 下表为隋唐科举制发展简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时间事件隋大业元年始创进士科,但仅具有古词新用的含义。唐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考试称制科。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及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武则天时期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首创武举

3、科。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皇帝在长安、洛阳宫殿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A. 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B. 科举考试考题禁锢了读书人思想C. 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D. 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隋大业元年创立进士科,并不能说明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故A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反映读书人思想被科举制禁锢,故B错误;“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说法过于绝对,材料无法体现这一结论,故C错误;材料反映了从隋朝到唐玄宗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的发展完善,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

4、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表格的关键信息“始创进士科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首创武举科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的发展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3.据统计,唐玄宗时宰相34人只有7人是进士,肃宗时宰相16名,进士出身者只有4人,代宗时期宰相12名,也只有4人是进士。北宋有宰相72人,进士出身的有63人,南宋有宰相63人,进士出身的有48人。唐宋时期的这一变化A. 确保了官员廉洁从政B. 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C. 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D. 构建了平等政治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宋朝相对于唐朝,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增加,比例增加,主要原因

5、在于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而这一变化也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发展,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故C项正确;进士人数的增加无法确保官员从政的廉洁,也与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无必然联系,故排除A、B两项;中国古代的政治体系之下,等级森严,并不平等,故D项错误。4.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由此可见,这一认识A. 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B. 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C. 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D. 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

6、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反映了君主专制、圣人崇拜的思想,这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故B正确;材料主张君主圣人整治梳理万物,没有反映诸子学说趋向统一,故A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并未得到普遍认同,故C错误;仅仅凭材料内容无法说明百家争鸣基本结束,而且百家争鸣结束于秦朝建立后,不是春秋战国时期,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的思想主张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5.中国民族机器织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都是缺乏手工棉织业

7、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这种状况A. 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长期萧条B. 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C. 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D. 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缺乏手工棉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伸、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说明中国民族机器织业具有脱离传统手工业的突发性,它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故选D。导致民族工业长期萧条的直接原因是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A;材料中的状况取决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发生质变,排除C。6.下表为中国主要进口

8、货占进口总值的百分比(18701910年)。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年份总值(1000海关两)鸦片棉纱谷物面粉糖烟草煤煤油机器铁路材料车辆其他187063693430300040100953771880792933934601041254418901270931951539609163203496190021107014814370300531660750191056296512013677482018471538481A. 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引进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 近代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D. 外贸格局被国际环境所左右【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数据反映了18701910年中国进口

9、棉纱、谷物面粉、糖、烟草、煤、煤油、机器等占进口总值的百分比总体有所上升,这说明当时中国近代工业企业对生产原料、机器设备的需求上升,说明近代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故C正确;材料数据并不能说明中国主动引进外国商品,故A错误;18701910年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故B错误;18701910年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材料数据未涉及资本输出,故无法体现“外贸格局被国际环境所左右”,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数据,学生应该抓住棉纱、谷物面粉、机器等货物占进口总值的百分比总体有所上升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18701910年中国近代工

10、业的生产需求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实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7.167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购运南京布(即江南棉布)。乾隆末年,欧美各国购买的南京布已突破百万匹。从乾隆五十一年至道光十三年的48年中,欧美各国进口的南京布总数高达46余万匹。这表明当时中国A. 棉布成为大宗出口商品 B. 欧洲工业产品受到抵制C. 开始了与西方贸易往来 D. 棉纺织业占据主导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从乾隆五十一年至道光十三年的48年中,欧美各国进口的南京布总数高达46余万匹”,说明棉布成为大宗出口商品,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欧洲工业品出口中国的信息,所以无法体现受到抵制的信息,排除B;西汉丝

11、绸之路说明我国早于清朝就与西方有贸易往来,排除C;材料没有比较棉纺织业与其他手工业,排除D。8.1954 年宪法草案审定时,在文字表述上将原先条文中的“为、时、应、得、其、凡”等字,全部改为“是、 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字也全部去掉了。该做法的主要目的 是A. 表述平实体现人民性 B. 强化宪法的权威性C. 表述准确以避免歧义 D. 尽量体现社会转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54年宪法体现出人民民主的原则,材料中“为、时、应、得、其、凡”的修改体现出服务于人民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强化宪法的权威性,而是强调宪法的修改体现出

12、服务于人民的特点,排除B。力求表述准确不是主要目的,而是表述平实体现人民性,排除C。根据材料不能得出与社会转型相关的内容,而是强调宪法表述平实体现人民性,排除D。9.公元前2世纪,罗马制定了艾布体亚法,授予最高裁判官自行决定诉讼程式的权力,最高裁判官根据商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公平”“正义”为基础,创制了许多以前法律中没有依据、甚至是违背相关规定的诉权、抗辩权和救济手段。这说明当时罗马法A. 立法过程随意B. 追求务实灵活C. 注重形式规则D. 出现公权滥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根据商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创制了许多以前法律中没有依据、甚至是违背相关规定的诉权、抗辩权和救济

13、手段”可知,罗马法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灵活变通与运用,故B项正确;材料表明,制定法律是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并以“公平”“正义”为基础,因此立法过程并不随意,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正好相反,材料强调罗马法的灵活性,故C项错误;最高裁判官自行决定诉讼程式的权力是艾布体亚法所授予的,不属于公权滥用,故D项错误;10.15世纪以后,西欧商人用美洲白银换取中国的黄金,由于中国和日本的金银比价不同,再用中国黄金到日本换取更多的白银从中赚取差价,所获高额利润就地购买中国印度东南亚等地的商品然后再高价转卖到欧洲和美洲。这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A. 价格革命导致了物价暴涨B. 全球商品交流网络开始形成C. 工业革命

14、使社会财富增加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西欧、美洲、中国、日本、印度东南亚等地的金银和商品交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形成,全球商品交流网络开始出现,故有材料所述现象,故B正确;价格革命属于欧洲地区,与世界其它地区没有直接联系,故A错误;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后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错误;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形成,而不是逐渐成熟,故D错误。故选B。11.1938年2月,美国通过的农业调整法明文规定,对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主要作物实行生产定额,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面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由政

15、府给予补贴。这一做法A. 有利于美国农业的健康发展 B. 有效消除了美国的经济危机C. 在农业领域逐渐出现了垄断 D. 有利于缓解美国的贸易逆差【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罗斯福新政期间农业调整要求减产减耕,这有利于缓和农产品的供需矛盾,实现农业的健康发展,故选A;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排除B;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美国农业领域逐渐出现了垄断,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美国对外贸易问题,排除D。12.关贸总协定第十八条又称为幼稚产业保护条款,即发展中国家在进口激增有损于发展计划时,可以临时采取数量限制的办法。1979年,“东京回合”确认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差别优惠待遇的合法性。“乌拉圭回合”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