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0541081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 Word版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阶段测试高二文科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 试题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共60分)1礼记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荀子说:“四海之内若一家,莫不趋使而安乐之。”王阳明则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这反映了()A社会矛盾日趋尖锐B世界意识逐渐明晰C天下和合的天下观D华夷观念受到冲击2论语中,“仁”字出现六十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孔子赋予“仁”以不同的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我克制,可算作仁或者接近于仁;出于环境的需要,一个人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叫做 杀身以成仁。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A仁的学说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仁的学说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内涵C体现了儒家思想广泛的群众基础D孔子主张优先解决人生实际问题3殷人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于神,以测吉凶祸福。周人认为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春秋时期,“天”已经开始从超验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这些变化表明春秋时期()A政治制度中的神权色彩消失B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C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D出现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4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如:孙武,齐人,后为吴将军:荀子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商鞅,卫人,西入秦,行变法令,相秦十年;李斯,楚人,为秦廷尉,丞相。

3、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才流动()A导致诸侯争霸局 面的形成B促进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C推动列国变法运动的开展D助推新旧社会转型的演进5班固白虎通德论提出“三纲六纪”思想,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即,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昆弟有亲,族人有序,师长有尊,朋友有旧。据此可知东汉“三纲六纪”思想()A推动儒家社会秩序观的发展B顺应了确立专制主义的需要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D注重谶纬神学世界观的养成6萧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他认为该学说(

4、)A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B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C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7唐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绵延近三个世纪之久,这场运动主张文道合一、文以载道。反对追求形式美的骈文,认为其不便于自由地表达儒家思想,又背离了儒家社会教化的需要。据此可知当时()A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B士人借助文学运动复兴儒学C儒学正统地位受到骈文冲击D文学形式深受程朱理学影响8明代崔氏族谱规定:“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此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族谱的规定体现了()A僵硬的程朱理学束缚人心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需要C要求百姓要存天理灭人欲

5、D儒家的伦理化为生活秩序9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A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B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C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D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10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这两部著作所反映的主要共同点是()A批判君主专制、保证人民基本权利B构建未来资本主义政权组织形式C反对封建礼教、强调人人生而平等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11中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汉书艺文志罗列了当时著作有14994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四部目录载书有64582卷,与汉书艺文志相

6、较,书籍卷数增加43倍。与这一变化关系最为密切的发明是()A造纸术B雕版印刷术C活字印刷术D转轮排字盘12祖冲之的数学著作,在唐宋时失传。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清代康熙以后便无人过问,直到近代才从日本翻印回来。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方式缺乏质的变化B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C历代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艰难13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A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B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C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D年

7、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14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而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两者都()A描写了古代官场的腐朽与黑暗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C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D表明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15在美学论集中指出:“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富贵荣华、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隐忍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这一论断()A强调了明代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色彩B肯定了清代小说体现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C是对宋词元曲所反映时代特色的概括D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世俗化、大众化趋势16林则徐在广

8、州禁烟期间,聘请美国传教士翻译瑞士法学家滑达尔所著国际法有关违禁品章节,并两次向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致函,从国际法角度指出鸦片贸易的罪恶与不合法性。这反映了林则徐()A与英交涉方式符合时代要求B促进了中国外交与国际接轨C引发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潮D主张清政府全面向西方学习17 19世纪末,清王朝的钳口禁忌(限制言论自由)进一步被突破,知识分子在许多地区创办学会、报馆、学堂。学会多达百余个,报纸也由19种增至70种。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社会启蒙的不断深入B中学西学间矛盾的解决C中体西用观念的流行D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普及18有学者认为:“宪法者何物也?立万世不易之宪典,而一国之人,无论为君主、为官吏、为

9、人民,皆共守之者也,为国家一切法度之根源。此后无论出何令,更何法,百变而不许离其宗者也。”由此可见,该学者()A坚持西学为用,变革器物B提高国民素质,推崇宪政C抨击传统道德,捍卫共和D宣扬民主观念,反对专制19 1917年,梁漱溟应蔡元培先生之请出任北京大学讲师,授课当天就倡言要为孔子讨个说法:“我觉得我有一个最大的责任,即替中国儒家作一个说明,开出一个与现代学术接头的机会。”对梁激溟所说的“责任”,合理的解释是()A以实际行动响应文学革命B借鉴西学以明辨儒学真伪C固守传统文化反对新文化D勇于挖掘儒学的当代价值20亚里士多德认为:“使用奴隶与使用家畜的确没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两者都是用身体提供生

10、活必需品。很显然,有些人天生即是自由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隶,对于后者来说,被奴役不仅有益而且是公正的。(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政治学第1112页)”。 下列哪一观点符合亚里士多德的这一逻辑()A对于不平等的人施以不平等才是真平等B对于平等的人施以不平等才是真平等C奴隶和自由人的不平等不是天生的D正义与否在于是否使用和奴役奴隶21苏格拉底通过与学生循循善诱的对话,使学生明白了在特定情况下,盗窃和欺骗手段也可能是善行。材料表明苏格拉底认识到()A善恶之间可以相互的转化B社会环境影响人们认知C教育能助推人们明白道理D社会进步推动人们向善22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的以宗教内容为题材的圣像画,但

11、此时的圣像画少了高高在上、冰冷不可侵犯的畏惧感,而是多了一丝尘世的生命气息和亲近感,如圣母玛利亚的形象不再有头顶上的金色光圈,而是显得更为温和、端庄。由此可知,这种变化了的圣像画()A意在阐明神是人造的理念B蕴含了世俗的人文精神C否定了宗教的神圣地位D反映了宗教改革的成果23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别。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反映了()A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B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C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领域的局限D两场运动在不同

12、领域产生的特殊影响24马丁路德于1517年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后,首先发起了德国合唱音乐改革,打破了几个世纪以来宗教音乐僵化、单调、枯燥、难解、非人性的乐风,使教会音乐变得更简单、更富于人情味,倡导音乐艺术要为广大教会会众服务。这表明马丁路德将合唱音乐改革()A视为宗教改革的内容B作为宗教改革突破口C当作宗教改革的核心D与宗教改革紧密相连25下面两张图片是14751600年间德国大学学生修读专业统计图。 (左图为新教大学,右图为天主教大学。实线为世俗专业,虚线为神学专业) 据此可以推知()A德国宗教改革成效最为显著B天主教的垄断地位受到冲击C宗教改革影响学生专业选择D世俗文化引导社会发展潮流26他们(行政官或者国王)仅仅是主权者(人民)的官吏,是以主权者的名义在行使着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而且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该启蒙思想家主张()A天赋人权说B分权制衡说C社会契约论D三权分立说27 18世纪的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