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七大手法2》ppt课件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0489109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1.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qc七大手法2》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qc七大手法2》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qc七大手法2》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qc七大手法2》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qc七大手法2》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qc七大手法2》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qc七大手法2》ppt课件(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QC七大手法,PLAN DO CHECK ACTION,品管七大手法之用途: 分层法从不同角度层面发现问题; 检查表收集、整理资料; 排列图确定主导因素; 散布图展示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因果图寻找引发结果的原因; 直方图展示过程的分布情况; 控制图识别波动的来源;,定义:按照影响品质的各个因素分别收集数据、资料,以寻找其间 的差异,而针对差异加以改善的方法。 层别法是一种系统概念,在于将相当复杂的资料进行分门别类并归纳 统计。层别法是品质管理手法中最基本、最容易的操作手法,强调用 科学管理技法取代经验主义,也是其他品质管理手法的基础。,一、分层法,绘制方法: 1.确定层别的目的:要针对某一特

2、定的目的进行层别。 2.选择影响品质特性的原因,一般工厂影响品质特性的原因为以下几种:时间、原料零件、作业人、设备等。 按原料、材料、零件的来源和批次层别; 按设备的编码或类别进行层别; 按生产线别层别; 按作业人员、班别层别; 按时间如早班、夜班、周别、月别等层别; 按操作方法进行层别。 3.制作记录卡收集数据 4.整理数据 5.比较与检定,例:某空调维修部,帮助客户安装后经常发生制冷液泄漏。,表一 泄漏调查表(人员分类),表二 泄漏调查表(配件厂商分类),二、检查表(数据采集表),检查表的分类:记录用检查表和检查用检查表 记录用检查表功能:用于收集数据以调查不良项目、不良原因、缺点位置 及

3、设备操作等情形, 1.记录类检查表的作法 决定分类项目,收集数据; 决定要记录的形式; 数据的记号记录并整理成次数。 2.记录类检查表的用法 作为数据的记录用纸; 用作不良(缺点)发生状况的报告或记录; 作为调查发生不良的要因分析。,检查类检查表功能:相当于工作备忘录,防止不小心造成的工作失误, 用于检查作业基准、设备操作、设备部位是否正确、正常。 1. 检查用检查表的作法 逐条列举需检查的项目,并作出填入记号项目栏目; 检查项目应为“非做不可的工作”和“非检查不可的内容”; 按照作业或检查顺序排列,必须是毫无遗漏可检查出问题的检查表。 2.记录类检查表的用法 应尽可能利用方便的记号,易于记录

4、。如划“”“”等。,三、排列图(柏拉图),定义:根据归集得数据,以不良原因、不良状况发生的现象,有系 统地加以项目别(层别)分类,计算出各项目别所产生数据(如不良率、损失金额)及所占的比例,在依照大小依次顺序排列并进性累加计值而形成的图形。 柏拉图是意大利经济学家柏拉图(Pareto)在统计国民收入时,对贫 富收入分配不均统计使用的图表。通过柏拉图得出著名的“二八分配” 原则,既20%的富人却占有80%的国民收入。后来将这一原理引入判定 问题中各原因哪一个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绘制方法: 1.确定数据的分类项目并进行层别从结果分类:不良项目别、场所别、工序别从原因分类:人、机、料、法、工序等 2

5、.收集数据并计算数据汇表; (可考虑与其他手法配合使用); 3.画出坐标轴:横轴表示需层别的项目,左纵轴可以以数量表示,右测纵轴表示对应的百分比; 4.决定收集数据期间,最好是一个固定期间; 5.计算各项目的比率,并从大至小排列在横轴上。 6.绘制拄状图, 7.连接累计的曲线。,废品统计表,步骤1:按发生次数的顺序(由大至小,有其他项者无论是否为最小,一 律置放于最后)将项目及次数记入不良分析表中。,步骤2:计算累计不良数(累计次数、累计损失额)、百分比及累计百分率。,步骤3: 建立坐标轴,以左纵轴表示不良数,右纵轴表示百分比,横坐标轴 表示不良项目,根据累计不良数绘制成拄型图,将累计的不良数

6、或百分率以 直线连接。以上即绘制成柏拉图。,排列图应用要点: 1、排列图要留存,把改善前与改善后的排列图排在一起,可以评估出改善后果。 2、分析排列图只要抓住前面的2-3项就可以。 3、排列图的分类项目不要太少,5-9项较合适。 4、作成的排列图如果发现各项目分配的比例差不多时,排列图失去意义,与排列图法则不符。 5、排列圖是管理手段而非目的,如果数据項目已經很清楚者,則無需再浪費時間製作排列圖。 6、其它项目如果远大于前面几项,则必须分析加以层别,检讨其中是否有原因。 7、排列图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从获得情报显示问题重点而采取对策,但如果第一项依靠现有条件很难解决,或即使解决花费很大,得不偿失,

7、可以避开第一项,从第二项入手。,四、散布图,定义:用以两个变数或两个品质特性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对应关系。 功用:测定两个变数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关系,如果能够以数学公式 表示时,则依此制定相应的标准。 做法:一般以横轴表示原因或因素,纵轴表示结果或特性值。 1.收集数据,一般30组以上; 2.绘出坐标轴,将数据依X、Y轴在坐标上标出; 3.两点数据如果在同一点出现时,作出特别标记。如双圈。,五、因果图,定义:一个问题的特性(结果)受到一些要因(原因)的影响时,需将这些要因加以整理,成为相互有关系而有条理的图形,这种图形称为特性要因图,由于该图型形状如同鱼骨,又叫鱼骨图。,制作方法: 1.明确决定问题

8、点和期望效果的特性 问题点:不良率、回修率、客户投诉、尺寸不符、外观不良等。 期望效果:工作场所洁净、安全、生产效率、品质提升等。 2.组成小组及绘图工具 小组成员:以410人组成,成员不受级别限制。 绘图工具:图纸、彩笔两支。 3.绘制鱼骨图的骨架(大骨) 在纸的中央自左到右绘制一条箭头图,在箭头处表明特性。 4.将大的原因画于中骨上,并以圈起,一般可将大原因列为4M1E, 分别为:人(MEN)、机(MACHINE)、料(MATERIAL)、法(METHOD) 和环境(ENVIROMENT)。绘制中骨时,一般与大骨成60。 (大箭头反向时称为对策图) 5.探讨大原因的原因(脑力激荡法) 运用

9、脑力激荡法,寻找中小要因,一般以35个为宜。将各个要因绘制于中骨上,小原因一般与中骨成60。,6.要因的讨论 将所收集的要因,由参加讨论人员确定,何者影响最大,并对最大的 各个要因作出标记,画单圈。 7.对上述讨论确定的要因再进行依次讨论,以确定出最重要的最大要 因,同时再作出标记,画双圈。 8.再作出一张特性要因图,将未入重要的要因去除,画圈数越多的越 优先处理。 鱼骨图的功用 1.配合柏拉图使用(相互使用)原因 对策; 2.配合控制图使用,对超出界限以外的异常点进行分析;,六、直方图,定义:将所收集数据、特性质或结果值,用一定的范围在坐标横轴上加以区分几个相等的区间,将各区间内的测定值所出

10、现的次数累积起来的面积,用柱形图表示出来。用以了解产品在规格标准下的分布形态、工序中心值及差异的大小等情形。,制作方法: 1.收集数据,一般要求数据至少要50个以上,并记录数据总数(N); 2.将数据分组,定出组数(K=1+3.23logN) 可采用以下经验数据,总体研究、考察对象的全体 个体每个对象都是个体,总体由个体组成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或多个个体进行观测,抽出来的这一部分个体组成样本 样本量(n)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数目 极值(R)R=L-S 最大值(L)与最小值(S)之差(全距) 分组数(k)K=1+3.23logN(取整数,小数点只入不舍) 组距(h)每一组的区间长度(取接近R/K

11、的某个整数值),例1.注塑二厂生产3301前盖,重量规格为3108g,今抽验50件数据如下:,确定基本内容:n=50 组数:k=7(参考经验数值) 最大值L=320 最小值S=302 全距R=320-302=18 计算组距h h=R/k 即 187=2.5 取h为3(整数),第一组下限值=S-测定值最小位数/2=302-0.5=301.5 第一组上限值=第一组下限值+组距= 301.5+3= 304.5 计算各组中心值=(上组界+下组界)/2 作次数分配表,再检查一遍,是否有遗漏的数据,准备作图。,频数频率直方图,重量规格为3108g,,七、控制图,定义: 以纵坐标轴表示产品的特性或控制对象,

12、以过程变化数据为分度,横坐 标轴表示产品的群体编号,制造日期,依时间循序将各点画在图纸上, 再与控制界限比较以判别产品品质是否处于正常的一种图形。 作用:可以生产过程中有无异常的变化,找出是否属于普通原因还是 属于特殊原因引起的工程变异。以确定工序过程是否稳定。 1.利用分析所得到的资料制定或变更规格及确定过程是否符合规格的要求; 2.利用分析所得的资料,提供或变更方法; 3.利用分析所得的资料,提供或变更检验方法及允收方法; 4.作为对制造产品或购买产品允收或拒收的依据; 5.从小批量的控制得出对大批量产品得控制重点; 6.判断品质是否均匀; 7.解决非生产性方面得问题。,每件产品的尺寸与别

13、的都不同,但它们形成一个模型,若稳定,可以描述为一个分布,分布可以通过以下因素来加以区分(或这些因素的组合),同一作业者,资源,环境下所产生的制品在品质特性上也有差异.,控制图的结构: 控制图(Control Chart)是对过程质量特性值进行测定、记录、评估,从而监察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状态的一种用统计方法设计的图。 描点落在UCL与LCL之外或描点在UCL与LCL之间的排列不随机,则表明过程异常。 世界上第一张控制图不合格品率p控制图(1924年5月16日),UCL(Upper Control limit),CL(Central Line),LCL(Lower Control limit),样

14、本统计量数值,时间或样本号,控制图的原理 是基于正态分布的重要特性。假设产品的特性值服从正态分布,则产品特性值在区间 ( -3,+3 )的分布概率为99.73%。将正态分布图转化为控制图。,CL,UCL,LCL,-3, +3,控制图原理的解释: 小概率事件原理 偶然因素与异常因素(可查表原因),规范界限与控制界限的区别: 规范界限:区分合格品与不合格品 控制界限:区分偶波与异波,一.第一种错误:虚发警报(false alarm)正常时抽样为个别不合格(),二.第二种错误:漏发警报(alarm missing)不正常时抽样为个别合格(),UCL,LCL,两种错误,分析用控制图与控制用控制图,分析

15、用控制图(立法) 应用控制图时,首先将非稳态的过程调整到稳态,用分析控制图判断是否达到稳态(判稳准则和判异准则)。确定过程参数 特点: 1、分析过程是否为统计控制状态(判断过程是否稳定,不稳定调至稳定)? 2、过程能力指数是否满足要求(过程能力指数满足要求称之为技术稳态)? 控制用控制图(执法) 等过程调整到稳态后,延长分析用控制图的控制线作为控制用控制图。,控制图设计思想,先确定 ,再看 -按照3方式确定UCL、CL、LCL, 0 =0.27% -通常采用 =1%,5%,10%三级,为了增加使用者的信心,取 =0.27%。 越大, 越小,在点子随机排列的情况下,符合下列各点之一判稳: -连续

16、25个点,界外点数d=0 -连续35个点,界外点数d1 -连续100个点,界外点数d2,判稳原则,判异准则,两类: 点出界判异 界内点排列不随机判异 判异准则: 一点落在A区以外 连续9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3.连续6点递增或递减,4.连续14相邻点上下交替,5.连续3点中有2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的B区以外,6.连续5点中有4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的C区以外,7.连续15点在C区中心线上下,8.连续8点在中心线两侧,但无一区在C区中,建立控制图的四步骤,均值和极差图(XR图),这些数据是以样本容量恒定的小子组的形式报出的,这种子组通常包括25件连续的产品,并周期性的抽取子组(例如:每15分钟抽样一次,每班抽样两次等)。应制定一个收集数据的计划并将它作为收集、记录及将数据画到控制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