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复习课件修改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0484622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68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复习课件修改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单元复习课件修改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单元复习课件修改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单元复习课件修改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单元复习课件修改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元复习课件修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复习课件修改(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1、夏 (前2070前1600),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带有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2、商 (前1600前1046) 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充满神权色彩 (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商王对附属国控制力有限,二、封邦建国,1、背景: 2、目的: 3、分封对象 4、影响:,前1046 西周建立,保证周王室强大,同姓亲族,异姓功臣、姻亲、降族,巩固统治扩大疆域;天下共主,王侯卿,大夫士,分封制所建立的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权利和义务

2、是相应的。诸侯的义务?权利?,注意,同步例题,1、下列历史现象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A、“周公立七十一国” B、山东素称“齐鲁大地” C、“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D、“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2、据说周公东征后,曾“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里的“封建”是 A、分封诸侯国的意思 B、封建制度的意思 C、一个社会发展时期 D、封界建城的意思,同步例题,3、根据西周分封制,受封诸侯必须 定期向周天子朝觐述职 随从周天子作战 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为周天子镇守疆土 A、 B、 C、 D、 4、下列对西周王朝周王与诸侯关系评述正确的是 根据分封制,周王和诸侯是君臣关系 根据宗法制,周王和有血缘的诸侯是

3、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 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控制权 A、 B、 C、 D、,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解决贵族权位与财产的继承与分配上矛盾,稳定社会统治秩序,1、目的:,2、性质:,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4、大宗、小宗(概念、关系),家族等级关系, 政治隶属关系,5、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制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上;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是宗法制。,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6、作用,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 特权地位(世卿世禄);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

4、和团结。(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 成为我国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仗,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同步例题,1、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是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2、西周时有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 “天子之鼎”由谁传承 A、周王妾所生长子 B、周王所宠儿子 C、大臣公推人选 D、周王正妻所生长子,同步例题,3、客家人十分重视族谱的修订和保存,每个姓氏都有自己族谱。族谱内容十分丰富,记载有本族源流、支派辈分、

5、人物传略等,贯穿念其根、睦其族、尊其祖之宗旨,是联结海内外宗亲的桥梁和纽带。下列对客家人重视修订族谱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古代宗法制的影响 B、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 C、古代分封制的遗风 D、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同步例题,4、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上述材料反映了 A、财产继承的原则 B、任人唯才的要求 C、宗法制的基本特点 D、兄终弟及传统 5、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1年)夏,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订立盟约。盟约中有“不能废嫡立庶,以妾为妻”的规定。该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提倡一夫一妻制 B、规范诸侯的婚姻 C、维护宗法制度 D、维护母系家长地位,四、礼乐

6、制度,1、目的:,维护宗法分封制,(宗法分封制工具),2、含义,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3、作用:,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同步例题,1、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很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本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2、周朝礼乐制度的本质意义是 A、各级贵族生活的准则 B、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 C、是一

7、种等级制度 D、周王有权惩罚违礼的贵族,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课标:知道“始皇帝”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1、春秋:,旧统破坏,思考原因:从政治与经济两方面,2、战国:,3、一统天下:,一、从群雄割据到春秋大一统,变法图强,联系经济史,如何变法,试找例证说明,商鞅变法,秦强,统一(前221),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2、中央:,3、地方:,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三公九卿,思考:三公官名、职责、关系?,郡县制,(作用?),4、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5、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

8、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要求:联系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说明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概念注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即为皇帝,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性和地位的不可逾越性;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政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9、。,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这一制度初步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政治:有利于国家的 和社会的_,经济文化:有利于经济文化的 和_,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民族的 和_,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评价:,1.积极影响,2.消极影响,统一,稳定,交流,发展,交流,融合,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_的发展,政治:封建专制空前强化极易

10、出现 、_和_,文化:文化专制阻碍科学 和思想_,资本主义萌芽,失误,暴政,发展,进步,腐败,课堂巩固,1、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2、下列关于嬴政改“王”为“皇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神化皇权 B、效法古代明君 C、君主集权 D、体现专制主义倾向,课堂巩固,3、有人称赞秦始皇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视杀

11、人如狗彘”。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但不可否认秦始皇对中国历史最深远的影响是 A、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 B、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有利于商业发展 C、实行暴政,导致秦朝短暂而亡 D、采取“焚书坑儒”政策,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4、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是因为这一制度 A、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提高了政令施行的效率 C、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防止地方官吏欺压百姓 5、秦朝篆文“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12、 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 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C、国家统一,皇帝集权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课堂巩固,6、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文治武功令人赞叹,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然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强大的秦帝国到秦二世时就灭亡了!秦帝国的历史悲剧成为历代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下列史料距离解开这个“历史之谜”最近的是 A、“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贾谊过秦论 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杜牧阿房宫赋 C、“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有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13、” 柳宗元封建论 D、“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招祸乱,不旋踵而亡。” 清赵翼,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课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西汉王国问题与七国之乱,郡国并行制,郡县制,分封制,有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相对的独立性致使地方王国势力膨胀,最终形成割据,威胁皇权,晁错 削藩策,七国之乱 (前154年),一、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西汉王国问题与七国之乱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建立中朝,削弱相权,设置刺史,监察地方,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弊:东汉后期政局动荡,二

14、、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唐中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安史之乱,割据形成,生产破坏,,灾祸人民,2、五代十国分裂 (907-960),北方:战乱不断 南方:相对稳定发展,(755-763),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背景:960 陈桥兵变 宋朝建立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杯酒释兵权 收精兵 削实权 制钱谷,以和平方式解除朝中统兵大将的兵权,设“三衙”、枢密院,按“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原则部署兵力,削弱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武将的权力,3、作用 积极: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有利于巩固统一,促进发展。 消极,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加剧边患危机 “三冗

15、”,财政危机,积弱,积贫,1、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 A、都使疆域得到了扩展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 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2、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实质上是 A、黄河流域封建政权的频繁更替 B、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C、藩镇割据的延续扩大 D、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 3、北宋三司使的权力是 A、管理军事 B、掌管财政 C、掌管行政 D、监察百官,课堂巩固,4、西汉王国问题与藩镇割据问题同属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统一与分裂的矛盾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封建军阀割据 A、 B、 C、 D、 5、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 A、刺史制度 B、推恩令 C、中外朝制度 D、封国制 6、宋太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其主要策略是 A、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B、以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 C、以三衙分割宰相的军权 D、设置转运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7、汉武帝设置刺史的目的在于 A、加强对中央的控制 B、控制地方 C、限制宰相的权力 D、巩固同姓诸侯国的需要,8、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最突出的特点是 A、极力提高皇权 B、竭力削弱相权 C、削弱将帅权力 D、削弱地方势力 9、公元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