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血液》ppt课件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0483078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3.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血液》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第三章血液》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第三章血液》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第三章血液》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第三章血液》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血液》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血液》ppt课件(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三章 血 液(Blood),1、掌握:血液的理化特性及生理意义 生理止血过程 血型分型依据 2、熟悉:血细胞的生理功能 3、了解:血细胞生成的调节,运动时,血液的变化 ?,2.防御功能,WBC、补体、Ig、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等; 止血(自我保护功能),血液的功能(functions of blood) 1.维持内环境稳态 运输作用 缓冲作用 体温相对恒定 传递信息,4,一、血液的组成(components of blood) 血浆 50-55% 血液 血细胞 45-50%,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浆(plasma),基本成分:晶体物质溶液,5,1.白蛋白 (albumin)

2、含量最多, M=69 000 , 40-48g/L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转运某些低分子物质和脂溶性物质,蛋白质(proteins),6,2.球蛋白 (globuin ) 含量次之,M=76 000-950 000, 15-30g/L 1 + 糖糖蛋白 2+ VB12等结合蛋白质 +脂质脂蛋白(75%) 具有酶的作用;参与抗体形成 3.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 含量最少, M=400 000, 2-4g/L 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电泳法,7,电解质 产生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最主要成分.,正离子:Na+ 负离子:Cl-,血细胞,红细胞(RBC) 白细胞(WBC) 血小板(platelets)

3、,9,血量(ml)= 体重7-8 %,二、血量(blood volume),循环血量: 储存血量:,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value):,RBC在血液(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 40%-50% 女性 37%-48% 新生儿 约55%,10,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blood),不同血液成分的比重各异,全血:1.050 1.060 RBC数量 血浆:1.025 1.030 血浆蛋白量 RBC: 1.090 1.092 血红蛋白含量,全血的相对粘度: 血细胞比容的高低 血浆相对粘度: 血浆蛋白含量,血液的粘度受

4、多种因素影响,水 1血浆 1.6-2.4血液4-5,11,血粘度与缺血性中风的发生、发展 缺血性中风血粘度大多; 病情好转时血粘度趋向正常 出血性中风血细胞比容与全血比粘度病情好转则 机理:血粘度血液流动性易形成血栓阻滞血流 造成缺血性中风 所以,当发现血粘度时宜及时给予治疗。,12,半透膜,血浆渗透压,溶质少稀溶液,溶质多的溶液,水分,渗入,渗透:,血浆渗透压: 血浆中溶质分子所产生的水移动引起的压力。,渗透压单位:用1升中所含的非电解质或电解质的毫摩尔表示,称为毫渗透摩尔,简称毫渗。,1.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正常值 血浆渗透压: (300 mOsm/L) 2.血浆渗透压的作用 血浆晶体渗透压

5、,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血浆胶体渗透压 (蛋白质),血浆晶体渗透压 (晶体物质),自由通过Cap.壁 不易透过细胞膜,血浆晶体渗透压=组织液晶体渗透压 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相对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Pro 组织液Pro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维持正常血浆容量,正常值:1.3 mOsm/L,等张溶液:,0.85%NaCl 1.9% 尿素,等渗溶液,高渗溶液,低渗溶液,16,血浆pH值 正常值:7.357.45 血浆pH相对恒定的原因(肺、肾功能正常): 血浆缓冲对:NaHCO3/H2CO3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Na2HPO4/NaH2PO

6、4 RBC缓冲对: Hb钾盐/Hb K2HPO4/KH2PO4 KHCO3/H2CO3,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 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二、红细胞生理(red blood cell,RBC ) RBC形态和数量 形态 :双凹圆碟型,d=8um,周边稍厚 成熟RBC无核无细胞器,寿命=120d,容积约为90m3 数量:最多 男性 (4.0-5.5)1012/L 女性 (3.5-4.6)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生理性波动:10%属于正常,20%属于病态,19,血红蛋白(Hb),(2.0-3.0)106 H

7、b/RBC,1Hb+4O2运输气体 RBC缓冲对维持血浆pH相对恒定 RBC破坏 血红素 主要降解为胆红素、Fe2+ 珠蛋白,正常值:男性 120160g/L 女性 110150g/L,20,红细胞膜有选择通透性 红细胞具有可塑变形性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 指血液中的红细胞能够彼此保持一定距离而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二) 红细胞的生理学特性和功能,1. 红细胞的生理学特性:,21,常以抗凝血中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ESR. 魏氏法正常值 男:015mm/h; 女:020mm/h,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

8、edimentation rate, ESR):,影响ESR因素分析:,RBC叠连总面积/总体积,摩檫力 ESR,22,红细胞叠连(rouleaux formation of erythrocyte) : RBC发生叠连时,血液粘滞性增大,血沉 影响RBC叠连的因素: 白蛋白、卵磷脂 抑制RBC叠连 ESR 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醇 RBC叠连 ESR,红细胞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23,0.9% 0.7% 0.6% 0.4% 0.3% 0.2%,NaCl 浓度,24,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原料,1.RBC生成所需的物质,缺铁-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 缺铁性贫血),-铁

9、 -蛋白质,25,成熟因子,缺叶酸或VB12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 -维生素B12(钴胺素),回肠粘膜,26,晚幼红细胞,红系祖细胞,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EPO,血 液,骨 髓,核酸合成,Hb合成,大量 摄取铁,红细胞生成的调节,27,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BFU-E) 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爆式促进激活物(BPA)是促进早期组细胞增殖的主要调节因子,BFU-E BFU-E (G0) (S),BPA,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PO受体数目变迁:,EPO受体密度最高, EPO作用: 促进CFU-E 分化为前体细胞加速幼红细胞增殖和Hb合成促进

10、网织RBC的合成、释放 对BFU-E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EPO产生部位: 主要部位:肾皮质肾小管管周细胞 次要部位:肝细胞,贫血,缺氧,31,性激素 雄激素促进EPO的作用 雌激素抑制RBC的生成 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32,三、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 有核,一般呈球形。 (一)白细胞的分类与正常值 中性粒细胞:2.0-7.0 109/L, 50-70% 粒细胞 嗜酸性细胞:0.02-0.5 109/L, 0.5-5% 白细胞 嗜碱性细胞:0.0-1.0 109/L, 0-1% 无粒细胞 单核细胞:0.12-0.8 109/L, 3-8% 淋巴细胞:0.8-4.0

11、 109/L, 20-40% 总数:(4 10) 109/L, 平均 7 109/L。,(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1、趋化性:趋化因子 2、变形性:血细胞渗出 3、吞噬作用:,34,35,36,形态:椭圆形 ,直径2-4m, 受刺激时伸出伪足, 平均寿命7-14天 正常范围: (100-300) 109/L,6-10%生理波动 1000109/L 易发生血栓,功能: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参与生理止血全过程,(一)形态、数量与功能,四、血小板(platelet),37,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巨核系祖细胞产板性巨核细胞 成熟巨核细胞胞质伸向骨髓窦腔裂解脱落为血小板 巨核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的0.03-0.0

12、5% , 产板率 200700/个 1.正性调节:TPO (促血小板生成素) 2.负性调节:TGF-,血小板生成和调节,38,一、 生理止血 1.定义: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生理性止血。 2.指标: 出血时间,第四节 生理性止血(Hemostasis),39,3.生理止血过程 血管挛缩 原因:交感神经兴奋 局部缩血管物质 (5HT,TXA2,内皮素) 血小板血栓形成(初步止血) 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 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与维持(加固止血),胶原纤维暴露PT激活PT内磷酯酶A2激活,PT膜磷脂,花生四烯酸,环加氧酶,PGG2,PGH2,前列环素合成

13、酶,血栓素合成酶,直接,PGI2,TXA2,PGE2、PGF2 a,cAMP,Ca2+,cAMP Ca2+,脱颗粒内源性ADP释放,PT聚集,收缩血管,抑制PT聚集,舒张血管,阿司匹林,抑制,(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 粘附( adhesion) 2. 聚集( aggregation),二、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使血小板内cAMP Ca2+ 血小板脱粒释放内源性ADP 血小板聚集,生理致聚剂: (1) ADP:血小板的聚集与ADP量有关 (2) 血栓烷A2(thromboxane A2,TXA2),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储存于致密体中,-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 收缩 吸附(adsorpti

14、on),3.释放( release),44, 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1. 释放 5-HT、TXA2 参与局部血管收缩 2. 粘附、聚集、释放形成血小板止血栓 3. 促进凝血 4. 保持毛细血管壁完整性,45,三、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血液凝固: 血液从液态转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的现象. 血清(serum): 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发生收缩,释放出的 淡黄色液体。,46,1.凝血因子 概念: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组成: 12种(国际命名法) 凝血因子 IXIII。 =a 前激肽释放酶(PK) 高分子激肽原(HMWK) 血小板磷脂(PL

15、),47,2.凝血过程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stage) 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stage ) 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stage ),48,XII,III(组织因子),X,Xa,Va, Ca 2+ , PL(磷脂),II,IIa,I,Ia,图 凝血过程示意图,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stage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stage),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stage ),外源性途径,内源性途径,50, 抗凝系统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抗凝血酶 机制: 抗凝血酶III+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酶失活 (IIa、VII、IXa、Xa、XIIa) 蛋白酶C系统 机制: 灭活凝血因子V和VIII 限制因子Xa和血小板结合 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51,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T) 肝素,来源: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分泌 机制: 肝素+抗凝血酶III抗凝血酶III与凝血酶的亲和力 肝素刺激内皮细胞释放大量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体内、体外抗凝),52,四、纤维蛋白溶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