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语文试卷(A卷课改区用)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041590 上传时间:2017-09-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6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语文试卷(A卷课改区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06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语文试卷(A卷课改区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06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语文试卷(A卷课改区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06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语文试卷(A卷课改区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06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语文试卷(A卷课改区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6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语文试卷(A卷课改区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6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语文试卷(A卷课改区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06 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语文试卷(A 卷 课改区用)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8 分)1、读下面语句,按要求作答。 (4 分)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1) 为点字注音。少( )而好( )学(2) “少”和“好”同属多音多义字,请根据另一个读音,分别组词。少 好 2、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4 分)备选词语:恰如其分 根深蒂固 大同小异 又源远流长 赏心悦目 心旷神 和惠安女服饰文化 。其特别各部分之间在色彩、款式、线条、图案等方面配合非常协调, ,它构成了既带有传统风味, 有一定现代气息的服饰,令人 ,惊奇不已。3、古诗默写。 (10

2、分)潮平两岸阔, 。 ,长河落日圆。枯藤老树昏鸦, 。 ,只缘身在最高层。日出而林霏开, 。 ,濯清涟而不妖。当我们走进自然陶醉于美景时,古诗句便浮现脑海。游杭州西湖便会想到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 , ”,从而感受到盎然的春意;登泰山极顶,就会联想到杜甫望岳中的“ , ”,从中体会到诗人不畏艰险,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4、拟短信。 (4 分)如今短信已成为一种时尚,它以新的交流方式走进我们的生活。在初中学业即将完成之际,请拟一则短信发送个你的恩师,对他(她)三年来的悉心教诲表示诚挚的感谢。 (要求:语言简洁得体,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 40 字)5、探究性学习。 (6 分)初中

3、语文课本中, 清兵卫与葫芦和奥伊达的理想两小说都到父母如何教育孩子这一社会问题。请细读相关,就有关问题探究。相关材料*清兵卫痴迷于葫芦,把收藏葫芦作为一种爱好,父亲认为他这样做没有出息,便将他所收藏的葫芦一个一个地砸碎。*奥伊达因父母各为他取了一个名字而让伙伴们无所适从,不能理解,他本人也很苦恼,最终奥伊达为自己取了个莫名其妙的名字。对这个名字,爸爸妈妈不但没有反对,而且大加赞扬。清兵卫的父亲与奥伊达的父母对儿子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同?对于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你赞同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你对当今许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你的观点。二、阅读(62 分)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完成

4、610 题(15 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 分)遂( )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 何( )夜无月7、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2 分)解衣欲睡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积水空明A B C D 通俗易懂 行万里路 私心杂念 深明大义8、翻译句子。 (4 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译: 9、请从文中摘录描写“庭院月色”的语句,细细品味,简要说明景物特点

5、。 (4 分)句子: 景物特点: 10、借月抒情的古诗文句比比皆是,请辨析下列内容,选出有误的一项。 ( ) (2 分)A、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作者由月下美景触发遭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情感。B、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作者借对月色的描绘来抒写迁客骚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词人借月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同时抒发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D、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词人用如钩的残月,渲染一种凄惨暗淡的意境,以表达亡国哀思。阅读气度一文

6、,完成 1115 题。 (18 分)做人做事都需要豁达大度。古代有位叫吕蒙正的宰相,第一次上朝就遭到文武百官的嘲笑,大家认为他乳臭未干,不像是安邦治国的栋梁之材。对这种非议,他的部下愤愤不平,但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吕蒙正本人却满不在乎,毫不计较,最后他的才识学问赢得了众大臣的敬佩。从此, “宰相肚里能撑船”便成为后世称赞贤相气度的习惯用语。大人物讲究气度,普通人也得讲究气度。我认识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童颜鹤发,精神矍铄。当客人向他请教长寿之道时,他总是指着墙上挂者的条幅,笑着说道:“得宽且宽。 ”老人宽宏大量, 开朗豁达,当然也就受到了晚辈们的尊敬。就这样,他的家里一直充溢着活泼、和睦的气氛。可

7、见,一个人气度宽宏,能给生活带来甜蜜和美满。与此相反,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鼠目寸光的凡夫俗子,为了丁点小事斤斤计较,他们的肚里别说是“撑船” ,就是“插针走丸”也是难上加难。邻里之间为了咫尺地盘争得面红耳赤;公交车上不巧被碰了碰便火冒三丈;更有甚者,亲骨肉为了争抢遗产,竟然大打出手,相视如寇仇。这些人虽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奈何气度褊狭,给别人也给他们自己带来了许多无端的烦恼。心胸狭窄难道只是破坏个人的幸福生活吗?不,它对国家建设危害更大。比方说论资排辈吧,这种情况的存在,使不谙业务、因循守旧的人高踞在上,而年轻有为的改革者却有志难酬,这就是80 年代的“王伦气度”在作怪。还有一种是行事主

8、观武断,容不得半点批评,遇到什么事都是我行我素,不能广纳雅言,这就是所谓的“袁绍气度” 。气度是一种风度,是一种气质,更是一种修养。历史上的周瑜虽是一位文武双全、多谋善虑的名将,但直到今日,只要一提起他,人们就会说:“这位英雄是被诸葛亮气死的。 ”话语之间,无不鄙夷的味道。可见这一致命弱点给他的英名带来多么不好的影响。豁达大度是做人做事都需要的。愿我们都来养成这种气度。11、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 分)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运用的两个正面事例。 (4 分) 13、所谓的“袁绍气度”表现为 、 ,作者从反面进行论述,作用是 。 (4 分)14、作者在篇末代提出“愿我们都来

9、养成这种气度” ,从全文来看,养成这种气度有哪两方面的好处?(4 分) 15、请结合个人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气度” ,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气度的人。 (3 分)阅读我喜欢书一文,完成 1623 题。 (29 分)题目叫“我喜欢书” ,但是想起来,最初我看到书时,并不喜欢。大约在我 4 岁的时候,我的祖父教我念书。可真难受了,我坐在那儿念天地人,山水田,一点儿意思也没有,仿佛小鸟给关在笼子里。等到祖父说了声,出去玩一会儿吧!我就像脱缰的小鸟,高兴极了,跑到草地上,又是跳,又是唱。然而,我渐渐喜欢书了。大约在 5 岁时,有一天,我随父亲到 9 里以外的马厂街去。在街头地摊上,父亲买了一部石印绘图本

10、三国演义 。我拿起书, 一面看,一面走,一面参加刘关张三兄弟的活动。当然,也碰到不少拦路虎,我就绕过去。一路上什么也没看到,一直走到家里,我才放下书本,离开了三兄弟。我母亲说,这个孩子入了迷了。我是入了迷了。不看书,我在家里是个小孩子,就不能参加各种大人的活动。然而,打开书,我就像个大人,可以走到各种各样的人物面前,眼看他们表演,倾听他们谈话。我从他们那里 学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后来,我在西南的塘沟集市上,买到一本石印的千家诗 。我又入了迷了,又读了一路。书中每页皆有插图,同诗对照起来看,实在有意思。我完全进入诗配画的意境中去,什么烟雨楼台呀,红杏出墙呀,完全忘记了周围的生活了。到了上中学时,碰

11、到的书太多了,要看得快,才看得完。我记得,我在半天内看完了一本鲁滨逊漂流记 ,真是走马看花了。古人能一目十行,我想,我大概也能一目十行,觉得很高兴。于是,我就喜欢一目十行读下去,读了好多书。年纪大了,我渐渐发现,有些书一目十行读下去,没有真正读懂,必须仔细读下去才行。读一遍不行,再读二遍;读二遍不行,再读三遍。有些书甚至要常常读,越读越读出其中味道来。杜诗镜铨 ,我就看了三遍;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 ,我就看了五遍;曹雪芹的红楼梦 ,我就看了七遍,如此等等。自然,有些书是要读一辈子的。要知道书中说些什么,这是比较容易的,然而,你要把书中的财富,变成自己的,那就要费功夫了。比如说吧,我把书合起来,

12、复述书中的一段情节,只能复述大意,如果详细复述也不如书中的精彩。这就是说,我同书还有距离。要缩短这个距离,就得认真读啊,读啊。然而,书真是太多了,也不能光埋头在几本书中,又要多看。总之,既要多而博,又要少而精。我的读书经验是,多看要一目十行,而少看要十目一行。 (作者:白夜)16、题目为“我喜欢书” ,但最初看到书时, “我”为什么“并不喜欢”?(2 分)17、从文中找出表现“我”对书“入了迷了”的两个情节,并加以概括。 (6 分) 18、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4 分)19、读忆读书 ,我们懂得了“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读我喜欢书 ,我们从中体会到 、 、用好书的意义。 (2 分)20、本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在作文中借鉴,请列举其中一种,并说明其作用。 (3 分)21、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2 分)多看要一目十行,而少看要十目一行。22、说说你对第段中画线句子“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