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指导原则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70366215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465.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指导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指导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指导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指导原则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指导原则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指导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指导原则(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1 - 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 ( (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稿) ) 为规范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与标准研究, 体现中药配方 颗粒质量控制的特点以及加强标准化工作, 实现中药配方颗粒整 体质量控制和有效监管,根据中药配方颗粒管理办法制定本 技术要求。 一、基本要求 中药配方颗粒需要建立的标准主要包括作为初始原料的中 药材标准、作为提取用原料的饮片标准、作为制剂用原料的中间 体标准和作为终产品的成品标准。 (一)具备汤剂的基本属性 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除成型工艺外,其余应与传统汤剂基 本一致, 即以水为溶媒提取, 以物理方法固液分离、 浓缩

2、、 干燥、 颗粒成型等工艺生产。 中药配方颗粒药效物质应与中药饮片水煎 汤剂保持基本一致。 (二)符合颗粒剂通则有关要求 除另有规定外,中药配方颗粒应符合中国药典现行版制 剂通则颗粒剂项下的有关规定。根据各品种的性质,可使用颗粒 成型必要的辅料,辅料用量以最少化为原则。除另有规定外,辅 料与中间体(以干燥品计)之比一般不超过 1:1。 (三)符合质量一致性原则 应按照质量一致性原则,建立从原料、生产到使用的全产业 链质量控制体系, 以标准汤剂为基准进行批与批之间质量一致性 - 2 - 的合理评价,并建立生产工艺标准规程和相应控制方法。 作为原料的药材和饮片应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相关要求, 为 保

3、证批间质量基本一致及可追溯, 应在工艺规程中建立投料方案, 规定原料混批调配投料方法。原料、中间体、成品三者药效物质 的指纹或特征图谱和含量测定的成分均应以标准汤剂为基准进 行合理评价,并应有确定的量值传递相关性和转移率范围。 (四)符合品种适用性原则 中药配方颗粒是对传统中药饮片的补充, 对于不适宜制成中 药配方颗粒的品种,原则上不应制备成中药配方颗粒。 二、研究用样品及对照物质的要求 (一)研究用样品 研究用样品应具有代表性, 应覆盖品种上市拟采用药材的道 地产地或主产区,每个药材产地不少于 3 批,并对样品批次数量 从产地环境条件、质量水平等方面的代表性进行合理评价,至少 应收集 15

4、批以上药材样品,依法制成饮片和标准汤剂。其中至 少有 3 批应达到生产规模的量,以满足备案用样品的要求。样品 保存应符合各品种项下的贮藏要求 (二)对照物质 标准制定应使用国家法定部门认可的对照物质 (包括对照品、 对照提取物和对照药材) 。若使用的对照物质是自行研制的,应 按照相关要求报送相应的对照物质研究资料和对照物质实物样 品。 三、原辅料要求 (一)中药材 - 3 - 1. 供饮片生产用中药材应符合现行版中国药典相关标 准的规定, 且企业应结合中药材实际质量水平和资源可供应水平 以及工艺控制水平制定中药材企业内控标准及关键控制指标, 并 提供三批检验报告书。 2. 产地、资源与生产 生

5、产企业应当对所用原料药材进行资源评估并实行完全追 溯。 对栽培、 养殖或野生采集的药用动植物, 应准确鉴定其物种, 不同种的中药材不可相互混用。提倡使用道地药材。 凡是能人工种植/养殖的,其原料药材应来源于符合 GAP 要 求的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应固定产地,落实具体生产地点、 种植/养殖企业、合作社或农户,说明药材规范化栽培情况、栽 培面积、年产量、采收时间(包括采收期、采收年限)和方法、 产地加工、药材供需状况及预计产品生产所需药材量,还应说明 良种繁育、 农药及化肥使用情况以及保证药材质量的措施和方法, 并提供相应资料;剧毒、高毒农药不得用于中药材生产。 目前尚不能规模化种植/养殖的,

6、如使用市售野生药材,应 说明药材资源的贮量或年可持续生产量、供需状况、预计产品生 产所需药材量、是否源于濒危物种,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是否对 资源及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等, 并提供保障药材资源可持续利 用的措施。此外,还应提供药材产地、生长环境、生长年限、采 收期、产地加工和保存方法及条件等方面的资料,明确包装、运 输、贮藏等情况。 (二)中药饮片 1. 供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用饮片应符合现行版中国药典 - 4 - 中饮片相关要求及炮制通则的规定, 企业应结合中药材实际质量 水平和工艺控制水平制定企业内控标准及关键控制指标, 并提供 三批检验报告书。 2. 应明确饮片炮制方法及条件, 明确关键生产设

7、备、 规模、 收率及包装、贮藏条件等,说明相应的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方法。 (三)提取用溶媒 中药配方颗粒提取用溶媒为制药用水, 不得使用酸碱和有机 溶媒。 (四)药用辅料 供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用辅料应符合药用要求, 并提供与批准 相关的证明性文件、来源、质量标准、检验报告书及选用依据。 (五)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 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或容器应符合有关法规要求, 并提 供与批准相关的证明性文件、来源、质量标准、检验报告书及选 用依据,必要时应进行相容性研究。 四、标准汤剂要求 标准汤剂系遵循中医药理论, 按照临床汤剂煎煮方法规范化 煎煮,固液分离,经适当浓缩制得或经适宜方法干燥制得,作为

8、衡量中药配方颗粒是否与临床汤剂基本一致的标准参照物。 标准 汤剂系由不少于 15 批原料分别制得,计算相关均值,并规定其 变异可接受的范围。 中药配方颗粒的所有药学研究均须与标准汤 剂进行对比,以保证与标准汤剂质量一致性。制备标准汤剂的原 料应符合上述“研究用样品”的要求,经炮制加工制得。 (一)制备标准汤剂用原料 - 5 - 供研究和制备标准汤剂的原料包括中药材及其饮片, 除应符 合上述 “研究用样品” 和 “原辅料要求” 外, 其饮片规格应与 中 国药典一致。 (二)标准汤剂的制备 标准汤剂的制备包括煎煮、固液分离、浓缩和干燥等步骤, 应固定方法、设备、工艺参数和操作规程。 1. 煎煮 在

9、充分研究古今文献的基础上,考虑中药药性、药用部位、 质地等因素,并参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机构中药 煎药室管理规范国中医药发20093 号文,给出以下前处理 方法、煎煮次数、加水量、煎煮时间等相关参数的参考值。煎煮 用设备不做统一规定,但实验报告和申报资料中必须注明。建议 每煎使用饮片量一般为 100-200 克,花、叶类等饮片可酌减。 (1)前处理:待煎饮片除应符合临床汤剂的规格外,还应 视饮片质地按中药调剂“逢壳必捣, 逢籽必破”等传统经验对饮 片进行必要的处理。 (2)浸泡:待煎饮片应当先行浸泡,浸泡时间应根据饮片 的质地确定,一般不少于 30 分钟。 (3)煎煮次数:每剂药一般

10、煎煮两次。 (4)加水量: 由于中药饮片的质地和吸水率相差较大, 应根据不同的饮片 确定加水量。加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 2-5 厘米为宜,花、草类饮 片或煎煮时间较长的饮片应当酌量加水。 第一煎:根及根茎类中药材一般加入饮片量 9 倍的水,果实 - 6 - 种子类中药材一般加入饮片量 8 倍的水, 茎干枝皮类中药材一般 加入饮片量 10 倍的水, 花叶全草类中药材一般加入饮片量 12 倍 的水。 第二煎:根及根茎类中药材一般加入饮片量 7 倍的水,果实 种子类中药材一般加入饮片量 6 倍的水, 茎干枝皮类中药材一般 加入饮片量 8 倍的水,花叶全草类中药材一般加入饮片量 10 倍 的水。 (5)

11、煎煮时间:煎煮时间应当根据药性及功能主治确定。 一般煮沸后再煎煮 30 分钟;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 久煎, 煮沸后再煎煮 20 分钟为宜; 滋补类药物先用武火煮沸后, 改用文火慢煎约 60 分钟。第二煎时间可适当缩短。 中药材药性、功效、质地及吸水性差异较大,当上述参数无 法满足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中溶剂用量“浸过药面 2-5cm”、煎煮时间等的要求时,应酌情加减,并提供数据。 2. 固液分离 (1)分离:应趁热进行固液分离,滤材目数应在 100 目以 上,要固定方法、设备、耗材和条件。 (2)冷却:滤液应迅速冷却,以抑制成分的热分解。 (3)混合:将两煎药液混合,备用。 3.

12、 浓缩和干燥 上述煎煮混合液, 一般经浓缩制成规定量的浸膏或经适宜的 干燥方法制成干燥品。 (1)浓缩 可采用减压浓缩方法进行低温浓缩,温度不超过 50 度。 - 7 - (2)干燥 标准汤剂的干燥一般采用冷冻干燥方法制备为宜, 可保证其 质量的稳定和易于溶解及免加辅料。 (三)标准汤剂的应用 标准汤剂作为衡量中药配方颗粒的标准参照物, 用以下 3 个 参数来表征。 1. 出膏率: 计算浸膏得率及标准偏差。 均值加减 3 倍 SD (或 均值的 70130)为出膏率的允许范围。 2. 有效(或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及转移率:制定有效(或 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测得各批次标准汤剂中有效(或指

13、标)成分的含量,计算转移率和标准偏差。转移率可接受的范围 为均值加减 3 倍 SD(或均值的 70130) ,根据含量测定得 到的有效(或指标)成分的含量,确定含量限度及范围。 3. 指纹或特征图谱:建议釆用 HPLC 或 GC 法,比较各批 次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的相似度, 确定终产品指纹图谱相似度的可 接受范围;或比较主要成分色谱峰的个数,规定其相对保留时间 及峰面积的比例。 用相似度评价软件生成标准汤剂对照指纹或特 征图谱,并标注其样品浓度。 (每毫升相当于多少克饮片) 。 所有药学研究,包括工艺参数确定、质控方法和指标选择、 限度制定,均应与标准汤剂进行对比研究。 五、中间体(浸膏或干膏粉

14、)要求 中药配方颗粒制备过程设计中间体(浸膏或干膏粉)环节系 为保证终产品批与批之间的质量一致性, 以克服因原料质量波动 和制备工艺差异造成的成品质量不均一问题。 - 8 - 在制备中药配方颗粒过程中, 符合要求的中药材制成饮片后, 根据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工艺要求, 应在工艺规程中建立投料方案。 可制定混批调配等处理方法,以解决原料质量波动问题;然后按 照规定的工艺,经提取、分离、浓缩后得到的提取物,再行调配 等处理,以解决制备工艺差异造成的质量波动问题。 调配处理后的提取物即为中间体(浸膏或干膏粉) 。采用经 调配处理后的中间体再行制粒成型是保证中药配方颗粒批间一 致性、保持质量稳定的关键工艺

15、步骤。 应制定中间体标准,并须与标准汤剂进行对比,中间体出膏 率、 含量和上下限范围以及指纹或特征图谱等各项指标的合理性 评价应当以标准汤剂为标准参照物。 为保证中药配方颗粒成品的 批间一致性,以标准汤剂的实验室数据的平均值,作为生产规模 中间体的各项指标理论值,通过生产放大后,确定生产的实际工 艺参数, 制定中间体出膏率、 含量上下限范围及指纹或特征图谱。 六、生产工艺要求 (一)生产工艺研究 1. 工艺合理的评价指标 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工艺研究应以标准汤剂为对照, 以出膏率、 指纹图谱或特征图谱、主要成分含量的一致性为考察指标,对原 料、 中间体及成品制备过程中的量值传递和物料平衡进行全面研

16、 究,确定各项工艺参数。工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制成品 中药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的质量一致性。 2. 提取 - 9 - 参照标准汤剂制备工艺放大至生产规模。 为了保证提取效率 及质量一致性,应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工艺参数进行研究与评价。 明确提取用饮片切制(破碎)规格、提取方法、提取温度、加水 量、提取次数等主要参数。 对于中医临床属于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含挥发油的中药 材,大生产时可先行提取挥发油,然后按相同品种标准汤剂中挥 发油含量成比例重新加入。 3. 固液分离 对所选用固液分离方法、 设备参数进行考察, 确定技术参数。 4. 浓缩 对所选用浓缩方法、温度、真空度等进行考察,明确对考察 指标的影响,确定技术参数。 5. 干燥 对所选用干燥方法、设备及其工艺参数进行考察,明确对考 察指标的影响,确定技术参数。若干燥过程中使用了辅料,应明 确辅料的种类、作用和用量。 6. 成型 应进行制剂处方和成型工艺研究,包括辅料的种类和用量、 制粒方法、干燥方法、设备及其技术参数、成品得率、包装材料 等,明确辅料的种类、用量和各项工艺参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