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第四章血液循环chapter4bloodcircu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0237196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PPT 页数:134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第四章血液循环chapter4bloodcircu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精品]第四章血液循环chapter4bloodcircu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精品]第四章血液循环chapter4bloodcircu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精品]第四章血液循环chapter4bloodcircu_第4页
第4页 / 共134页
精品]第四章血液循环chapter4bloodcircu_第5页
第5页 / 共1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第四章血液循环chapter4bloodcircu》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第四章血液循环chapter4bloodcircu(1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血液循环 CHAPTER 4 BLOOD CIRCULATION 邱春复 主讲,心 脏 生 理,血液循环功能: 1.推动和运送血液 2.内分泌: 心脏心钠素、心律失常肽等 血管前列腺素I2、NO、内皮素等,第一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一、心肌细胞的电活动,二、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三、体表心电图,一、心肌细胞的电活动 (一)心肌细胞功能分类,1.按自律性分类: (1)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有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但无自律性。 (2)特殊细胞: 自律细胞:有兴奋性、传导性、 自律性,无收缩性。 非自律细胞:有兴奋性、传导性, 无自律性和收缩。,心脏特殊传导系统: 窦房结 房室交界 (

2、房结区、结区、结希区) 房室束 左右束支 浦肯野纤维网,2.按快、慢反应分类,(二)心室肌细胞的RP、AP及其形成机制 1。比较骨骼肌和心室肌的AP异同,1静息电位(RP):约为90 mV,其形成机制与骨骼肌相似(K外流) 2动作电位(AP): 与骨骼肌相比,主要特征为复极化过程比较复杂,持续时间长。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包括两个过程(去极化和复极化)、五个时期(0、1、2、3、4期)。0期为去极相;1、2、3、4期为复极相。,各期的特点和离子机制如下: (1)0期(除极化) 产生机制:Na+大量快速地内流 膜电位:90 30 mV(幅度120 mV),历时:12ms,除极速度(0期上升速率):2

3、00400V/S,(2)1期(快速复极初期),产生机制:一过性外向离子流(Ito),其离子成分为K,膜电位:30 mV0 mV,历时:10ms,(3)2期(平台期,Plateau) 膜电位:0 mV; 历时:100150ms 产生机制:K外流(Ik1)与Ca2+内流达到平衡 内向电流:正离子由膜外向膜内流动或由膜内向膜外流动,造成膜除极。 外向电流:正离子由膜内向膜外流动或负离子由膜外向膜内流动,导致膜复极或极化。 整流:指电流容易向一个方向流动,不易向反方向流动。,内向整流(内入性整流):正离子容易从膜外流入膜内, 而不易从膜内流向膜外 外向整流(外出性整流):正离子容易从膜内流向膜外, 而

4、不易从膜外流入膜内,(4)3期(快速复极末期) 膜电位:0 mV90 mV; 历时:100150ms;,产生机制: Ca2+通道关闭,Ca2+内流停止。K+外流增加,膜迅速复极化,由于3期的复极K+外流是再生性的,K+的外流促使膜内电位向负电性转化,而膜内电位越负,K+外流就越增高,这种正反馈过程,导致膜的复极越来越快,直至复极化完成。,(5)4期(静息期) 膜复极完毕,膜电位稳定于静息电位水平(90mV)。通过肌膜上Na+K+泵的作用,逆着浓度差,从细胞内排出多余的Na+和Ca2+,并把膜外的K+摄回细胞内以恢复细胞内外离子的正常浓度梯度,保持心肌细胞的正常兴奋性(Na+K+转运,Na+Ca

5、2+交换),小结: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0期Na+内流(再生性钠电流) 1期K+外流(Ito) 2期K+外流和Ca2+内流处于平衡 3期K+外流(Ik再生性复极) 4期离子恢复( Na+- K+泵和 Na+-Ca2+ 交换、Ca2+泵),膜电位(mv),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离子转运及收缩曲线,2期(平台期) 是心室肌细胞区别于N和M细胞AP的主要特征,也是心室肌AP复极较长的主要原因。此期所涉及的Ca2+通道激活慢,失活也慢,因而称为慢通道,其阻断剂为异搏定和D600。 4期(静息期) 复极完毕,膜电位恢复并稳定在-90mV,同时Na+K+泵活动,逆浓度差转运Na+和K+为下次兴奋作准备。 Ca

6、2+外运可能与Na+顺浓差内流耦合进行,形成Na+Ca2+交换 。 心房肌细胞AP及其形成机制与心室肌细胞几乎相同,但其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较短。,(三)蒲肯野细胞电活动特点,蒲氏细胞AP波形分期和形成机制与心室肌细胞基本相同,其不同点在于4期静息电位不稳定,而是立即自动地缓慢去极化,当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则引发下一个动作电位。 凡是具有4期自动除极特性的细胞称为自律细胞。,自律细胞复极4期所达到的最大膜电位称为最大复极电位(或称最大舒张电位)。 蒲氏细胞4期自动除极机制: (1)Na+的内向离子流(If)逐渐增强 (2)外向K+电流(Ik)逐渐减弱,(四)窦房结P细胞 电活动特点,1、窦房结P细胞

7、动作电位的特点: (1) 最大复极电位(-70 mV)和阈电位(-40 mV)的绝对值小 ; (2) 0期除极速度(10V/s) 慢,0期除极幅度 (70mV),无反极化现象; (3) 无明显1期和2期 (4) 4期自动除极速度(约0.1V/s)明显快于 浦氏细胞(约0.02V/s) (5) 0期主要是Ca2+内流,而浦氏细胞为 Na+内流,2、窦房结P细胞4期自动除极化机制:(1) Ik通道逐渐失活,K+外流进行性衰减 (2) Na+内流进行性增强(If ) (3) T型Ca2+通道的激活, Ca2+内流 (4)生电性Na+Ca2+交换:P细胞排出一个Ca2+,摄入三个Na+,因此形成内向离

8、子流,在除极后1/3段起作用,心脏各部分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小结: 1.快、慢反应细胞看0期:陡、高者为快(Na+);斜、矮者为慢(Ca2+) 2.自律、非自律细胞看4期:稳定者为非自律:不稳者为自律,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心肌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 (一)兴奋性 excitability 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兴奋的能力。 1、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1)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的水平 RP绝对值与阈电位的差距 引起兴奋所需的刺激阈值兴奋性; 反之,RP 兴奋性,(2)阈电位水平 阈电位水平上移与RP之间的差距,兴奋性; 反之,阈电位水平下移,兴奋性。 (3) 离子通道

9、的状态: Na+通道和Ca2+的三种状态:激活、失活、备用。,Na+、 Ca2+通道处于何种状态,取决于当时膜电位水平和时间进程,即通道的激活、失活和复活具有电压依从性和时间依从性。 膜上大部分Na+、 Ca2+通道是否处于备用状态, 是该心肌细胞具有兴奋性的前提。,当膜电位处于正常RP-90 mV时,Na+通道处于备用状态,可在刺激作用下被激活。 当膜电位从90 mV去极化达阈电位(-70 mV)时,Na+通道几乎全部被激活。 去极化后Na+通道很快(几ms内)全部失活,此失活状态的Na+通道不能再次被激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要等到膜电位复极重新达90 mV时,Na+通道才全部恢复至备用

10、状态。 L型Ca2+通道激活、灭活及恢复均较慢,激活过程需待膜电位完全恢复后开始。,2、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1)绝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 绝对不应期:0期3期的55mV。兴奋性=0 有效不应期:3期的5560 mV。部分除极或局部兴奋,但不能爆发AP(局部反应期)。即刺激不产生AP。 (2)相对不应期 复极6080 mV。用阈上刺激才能产生动作电位。此期AP复极时程短,不应期亦短,易导致心律失常。,(3)超常期 复极从8090 mV。膜电位基本恢复,用略低于正常阈值的刺激可产生动作电位,兴奋性高于正常超常期 。 由于Na+通道开放能力仍然没有恢复正常,所以,产生的动作电位的0期去极的幅度和速度

11、、兴奋传导的速度都低于正常 。 最后,复极过程完毕,膜电位恢复正常静息水平,兴奋性也恢复至正常水平。,3、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缩活动的关系 (1)不发生强直收缩 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约200300ms),相当于心肌收缩活动的整个收缩期及舒张期早期。此期间,任何刺激均不发生兴奋和收缩。 意义:心肌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是保持心脏收缩与舒张交替的节律活动,使心脏泵血功能得以完成。,(2)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premature systole): 心室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人工的或窦房结之外的病理性异常刺激,则可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 代偿间歇(compensatory pause):

12、 期前收缩本身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当紧接而来的窦房结兴奋恰好落在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时,形成一次“脱失”,必须等到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来,才能引起心室收缩。,(二)自律性 (autorhythmicity) 1.几个概念: (1)自动节律性: 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心肌能自动地、按一定节律发生兴奋的能力,称为自动节律性(auto-rhythmicity)。心肌的自律性起源于心肌细胞本身。 特点:特殊传导系统各部位(结区除外)的自律性有等级差别:窦房结最高(90-100次/分),浦肯野纤维最低(约15-25次/分),房室交界居中(4060次/分),(2)心脏的起搏点: 正常起搏点(norm

13、al pacemaker): 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心脏按窦房结的节律活动,因此窦房结称为正常起搏点。 潜在起搏点(potential pacemaker): 正常情况下,窦房结以外的其他自律组织并不表现出它们自身的自动节律性,只是起着兴奋传导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3) 两种心律: 窦性心律:由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 称为窦性心律。 异位心律:以窦房结以外的部位为起搏点的心脏 活动,称为异位心律。 例如,在某些异常情况下,窦房结起搏功能不全,冲动下传受阻,或某些心肌组织兴奋异常升高时,则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组织也有机会主导心脏节律。,2.窦房结(正常起搏点)控制心律的机

14、制: (1)抢先占领( preoccupation): 窦房结兴奋驱动潜在起搏点的兴奋不易出现。 (2)超速驱动压抑(over driesuppression): A、长期超速驱动潜在起搏点自身活动被压抑。 B、窦房结驱动中断潜在起搏点恢复本身节律。 提示:人工起搏时,如因故暂时中断起搏器,在中断之前其驱动频率应逐步减慢,以免发生心搏暂停。,3.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1)4期自动除极速度:快自律性 (2)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的差距 :小自律性,小结:影响自律性的因素,自动去 极化的 速度,快,慢,到达阈 电位所 需时间,缩短,延长,单位时 间爆发 AP的 次数,多,少,自律性最大复 极化电位水

15、平,与阈电位差距,小,大,大,小,三、传导性 ( conductivity),(一)兴奋传导原理: 兴奋在同一心肌细胞上传导原理与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相同,即按照:“局部电流”再刺激法则双向传导。同时局部电流可以通过心肌细胞之间的闰盘传到另一个心肌细胞,从而引起整块心肌的兴奋和收缩。故心肌是功能 “合胞体”。,(二)心脏内兴奋传播的过程,窦房结 心房肌 优势传导通路 (0.4m/s, 0.06S) 房室交界 (0.02m/s,0.1S) 房室束 右束支(2m/s ) 左、右心房 浦肯野纤维网 (4m/s) 左、右心室(1m/s, 0.06S),小结:影响自律性的因素,自动去极化的速度 到达阈电位 所需时间 单位时间爆发AP的次 数 自律性最大复极化电位水平 与阈电位差距,快,慢,缩短,延长,多,少,小,大,大,小,(三)传导特点及意义,1. 房室交界区传导很慢(0.02m/s),因此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区的传导,需延迟一段时间(0.1S),称为房室延搁。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后,才开始收缩,不产生房室收缩重叠现象,保证心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