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4(教学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0227235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PPT 页数:124 大小:84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4(教学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4(教学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4(教学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4(教学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4(教学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4(教学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4(教学版)(1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主讲:占如默,,西南大学文学院,一、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结构的特点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在介绍“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影响” 。,二、教学重点: 1、介绍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两大特点。 2、重点探讨宗法制度和专制制度对中国文化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有两大特点: 一、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 二、专制主义严密。,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即血缘宗法制度,是以一种血缘为基础,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并且由此分尊卑长幼,确定继承秩序以及家族成员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与

2、制度。,家族由若干具有亲近的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 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我国古代的家族一直是以父系的血缘联结的,而若干出自同一男性祖先的家族又组成宗族。 家族与宗族密不可分,有时甚至合二为一。 由于宗世代相传成一系统,有一定的法则,即“宗法”。,宗法制度确立的因素 1、频繁的洪涝迫使人们在治水的过程中建 立大规模的社会组织; 2、商朝王位继承非常混乱,以致内乱不止。,3、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这种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广袤的大陆上独立发展,很早就实行聚族而居、流动性不强的定居农业生产和生活,很早就形成了安土重迁的传统。 氏族社会的解体在中国极

3、不充分,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和血缘观念大量积淀下来,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演变为宗法制。,统治者利用国家的强制力量,利用宗法血缘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将氏族制发展成为宗法制,用宗法血缘的纽带将家和国联结起来。 在社会结构中,由家聚合为家族,再由家族纠合为宗族,并与邻里乡党组成村社和社会,进而构成国家。,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 周公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嫡长子继承制。 二是封邦建国制 三是宗庙祭祀制,(一)嫡长子继承制 以周公为首的统治者,建立了立子立嫡的权力继承制度,中国由此开始进入宗法社会。,(1)嫡庶之分 保证嫡长子的继承权,周公制礼严格地区分嫡庶。 正妻所生的儿子叫

4、“嫡长子”,非正妻所生的儿子叫作庶子。 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王位。如果嫡妻无子,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意义: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在于定名分,即王位早有归属,这就杜绝了兄弟之间为争王位而造成的祸乱,既可以让失去王位继承权的诸王子分享王室的权力,消除他们的不满;又可以使周王朝的大部分疆土掌握在最为可靠的兄弟、同姓手中。,(2)大小宗之分 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王从王室分出 去,另立为宗,并伴以授土授民的封邦 建国;以嫡长子系统为大宗,以别子系 统为小宗;小宗服从大宗。,大宗小宗承袭图,最高统治者天子: 从政治关系看,天子是天下的共主; 从宗法关系看,他又是天下的大宗。 君王之位由嫡长子

5、继承,世代保持大宗的地位,其余诸子则被分封为诸侯,授民授疆土。,嫡长子被认为是继承始祖的,称为宗子。宗子作为本宗始祖的嫡系继承人,是全宗人尊奉的对象,他有着许多特权。 宗子有权主持祭祀,有掌管本宗财产的权力,还有权掌管宗族成员的婚丧事务,对宗族成员有管教与惩罚的权力,甚至有生杀大权。,二、封邦建国制,即分封制。是古代国君分封诸侯、巩固政权,按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的等级世袭爵位的一种政治制度。 帝王将自己开拓的疆土,分封给自己的同姓和有功的臣民,使他们“受民受疆土”,对地方进行分区管理,以屏天子,也称“封土建国” 。,诸侯在分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天子承担服从王命,定期朝贡,提供军赋,

6、护卫周室等义务。 国,诸侯又按照天子的办法分封卿大夫。卿大夫依此比例分封士。 家,嫡长子在继承王位之后,将土地与官职分封给他的兄弟们。 这种兄弟国的分封制始于周武王。 血亲统治的最大特点,就是统治权力世代血亲相传。,汉朝承袭了秦朝“郡县制”这种行政区划管理制度,与秦行政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封国包括王国和侯国,这种两种并行制又称“郡国制”,两汉时期虽郡国并行,但仍以“郡县制”为主。,中国历史上自三国开始直至最後一个王朝清朝,各个时期国家行政区划管理山不同程度实行了“分封制”,但分封不是主体;郡县制已成主流。,三、宗庙祭祀制,宗庙是包括天子在内的各级大宗供奉祖先神位的

7、场所。 宗庙祭祀制度是为了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度。 核心是强调尊祖敬宗,家族本位。,宗庙祭祀制度:昭穆之分 昭、穆是一个古代祭祀的问题,昭穆所序的就是世代辈分,但也和嫡长子继承制有关。 周代贵族把始祖以下的同族男子逐代先后相承地分为昭穆两辈。,始祖后稷,昭 文王 成王 昭王 恭王,穆 武王 康王 穆王 懿王,确定昭穆:排除旁系夺嫡。,周人奉后稷为始祖,文王姬昌的庙为昭祧庙,武王的称穆祧庙,昭祧庙与穆祧庙与始祖庙三庙万世不毁,以下 “亲尽而毁”。,据史书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 七庙包括太祖庙一,文王和武王庙二,亲庙四。(亲庙包括高祖、曾祖、祖、父四庙

8、)天子祭祀七代祖宗。,四、宋代宗法制度的重建,在西周宗法制度下,族权与政权完全合一。秦汉以后,国家政权逐渐与族权分离,西周那种严格的宗法制度已不复存在。 但由于以专制主义为核心的父权制继续存在,所以宗法制的基本精神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特定的时期,又重新凸现为重要的社会特征。,一方面,国家政权迫使族权从属于政权; 另一方面,族权在乡间还以独立的形式获得长足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强大的影响,作为国家政权的一种补充。,从东汉到魏晋时期,由于世家大族的发展,门阀世族在东晋达于鼎盛。这一时期的宗族制度也相应比较发达。 但从南北朝以后,门阀制度逐渐衰落,特别是隋唐以来,门阀制度遭到多次严厉打击后,逐渐

9、退出了历史舞台。,北宋王朝时期,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力图寻找一种新的社会政治方案来挽救封建社会的衰颓之势,达到长治久安。 周礼所描述的宗法政治结构引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这样,就在北宋时期兴起了一股重建宗法的思潮。,由于宋代理学家们的理论建树和身体力行,自此以后,涌现出了大量自发组成的父系血缘宗族共同体。 在封建社会的后期,族权与政权、神权、父权一起构成中国社会的四大社会维系力量,家族制度长盛不衰。,范仲淹:第一个重建宗法组织并获成功。 范氏义庄。中国慈善史上的典范。,第二节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 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家天下的延续。 第二,封国制度不断 第三

10、、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第四,家国同构,长盛不衰的家族制度,在周代以后,家族始终是构成中国社会的基石,他们可以超越社会经济形态和国家政权形式,而成为社会上最稳固的社会实体。,宗祠习惯上称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牌位,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 祠堂的功能主要有二:一是,祠堂的首要功能,通过这一活动加强家族的凝聚力。二是,向族众灌输族规和家法的场所,也是惩罚不肖子孙和解决族内矛盾的法庭。 祠堂在强化家族意识、延续家族血脉、维系家族团结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家谱是家族的世系档案、经典、法规。家谱的重要作用是防止血缘关系的紊乱,从而使得家族的不至瓦解。 魏晋时期是门阀世族鼎盛的时期,这一时的谱牒学

11、也非常兴盛,经过南北朝隋唐,门阀世族最终被消灭,但到了宋代,又掀起了重建家族的运动,修家谱之风又慢慢兴盛起来。,欧阳修欧阳氏谱图 苏洵苏氏族谱 司马光家范 朱熹朱子家礼,族规是家族的法律。 最早的家规是三国时魏人田畴为其家族制定的。宋代,宗族组织普遍,家规由一家一户的家训,转变成专门约束家庭成员的规章,家法、族规才成为封建国法的重要补充。,族规的作用也体现了它的内容: 首先是强制性的尊祖; 第二是维护等级制度,严格区分嫡庶、房分、辈分、年龄、地位的不同; 第三强制实行儒家伦理道德,必须尊礼奉孝。,族田是家族的公共财产,包括祭田、义田、学田,它们主要用于家族公益的费用。这是家族制度的物质基础。

12、明清以来,有的家族的族田很大,比如明万历年间江西乐安县流坑村董氏家族的祭田就有3480亩。,流坑村明代中宪大夫、刑部郎中董燧故居,宋明以后,宗族制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族权布满农村社会各个角落的众多宗族,成为仅次于政权的权力体系。 族权与政权互补互用,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族权与政权、神权、夫权一起构成中国传统社会中四大社会维系力量。,家国同构,1、“家”向“国”的拓展 “家”与“国”在我们今天的时代是有明确的概念的。但是在古代,却是两个可以无限伸缩的单位。对于凌驾于万人之上的皇帝国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整个“天下”都是他一家人的。,在中国古代,治国

13、成为治家的扩大。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是。” 论语为政:“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以为政。”,2、“孝”向“忠”延伸 易序卦中对天地万物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措。”,家国同构的格局导致了“忠孝相通”,“孝”与“顺”通。 孔子的弟子有子曾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论语学而),孔子把君臣与父子相提并论,从思想上为君臣父

14、子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尤其是他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更直接把君臣父子列为“礼”的突出角色代表。,顺着这一思路,孝经更进一步把“孝”钉到了政治领域之中, 孝经开宗明义有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观念的发展线索: 论语温情脉脉的自然情感孝经 “父权” “君权”的绝对性董仲舒形而上化、绝对化“父为子纲,君为臣纲”。,权威绝对化的后果: 家:父与子的天然亲情扭曲。 林安梧:“父这时便不只是那血缘性的自然联结的最高象征,而且具有绝对的宰制性、权威性,父不再是家庭里的父亲,而且是整个社会里的父权。”,国:一人专制的局面形成。 论语八佾:“君使臣以礼,臣事

15、君以忠”。,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孝”发生在“家”的内部的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子女出于血缘亲情对父母的一种天然情感,是伦理领域的问题;“忠”发生在“国”的领域,是君主与臣子之间,臣对君的一种情感,事实上是政治领域的问题。,但是,由于古代家国同构,因此“国”的问题被当作“家”的问题,“国”的治理被当作“家”来治理,政治学的问题被当作伦理学的问题来处理。于是“家”中对“父”的孝,推衍、转移到“国”中就变成“臣”对“君”的忠。,从今天的角度看,儒家的政治学说并没有从伦理的母胎中剥离出来。儒学帝制化的过程中,把君臣的政治关系比附于父子的血缘关系,由伦理上父对子的自然权威与子对父的必要服从,推衍到政治上

16、君对臣的绝对权威与臣对君的彻底服从,为“君臣大义”提供合法性依据。并且,伦理上子对父的“孝”被绝对化,并衍化成为政治上臣对君的“忠”。,故梁启超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马克思把君主专制分为两种类型:欧洲型和东方型(亚洲型)。东方型以中国、土耳其为代表,国家政权绝对地集中到君主手中,君权第一,政治至上,不存在一种与君权抗衡的势力。,古代中国与欧洲政体有以下差异(区别) 第一,欧洲王权一开始就有一个宗教势力与之抗衡,而中国的神职人员只是统治者的奴仆,宗教常常为统治者服务。,第二,欧洲多元经济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